张馨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榜样是一种代表先进和理想的人格范式,具有可学习、可效仿性的特点,能够深刻地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共鸣,体验并加以主动性的效仿,向社会彰显和弘扬榜样的强大感染性力量。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校园榜样的德育教育作用和意义。本文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调查和分析高校大学生校园榜样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探索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榜样的发掘与传播机制,全面提升大学德育教育的效果。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是以榜样人物的可贵精神和先进事迹为主,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教育,以达到将榜样的优秀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质的目的,生成与榜样同样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稳定的行为模式。本文以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为主题,调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校园榜样的了解和关注度,通过数据调查分析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的校园榜样教育现状,如借助于校友资源、教师资源、朋辈资源,开展校“十佳大学生”、校“十佳勤工助学之星”、校“十佳歌手”、校“十佳志愿者”、校“十佳雷锋模范兵”等,较好地实现了对榜样角色的塑造。
通过对雷锋、居里夫人、王进喜、任长霞、袁隆平等五位榜样人物的调查,学生对于这些道德楷模、先进人物、科学家有不同的认知。比较来说,获取如下调查数据和资料:有1%的学生认为这些榜样对于自身的影响非常大,也非常熟悉这些模范人物的故事;有27%的学生认为这些榜样对于自身的影响较大,认为这些榜样的身上有自己可以学习之处;有53%的学生认为这些榜样对自己的影响一般,透露出这些榜样距离自己相对遥远的思想观念;有18%的学生认为这些榜样对于自己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我无须向他们进行学习和借鉴。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榜样的认识明显不足,对于榜样的渴求了解也明显较弱。
就“大学校园榜样标准”的相关问题,对两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千余人。经过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标准主要有:认为榜样应当具有执著的信念追求和高尚的品格的学生为86.7%;认为榜样应当具有奉献精神、胸有大爱的学生为71.3%;认为榜样应当是艰苦奋斗,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某一领域的较高成就的学生为59.4%;认为榜样应当是社会责任意识强、为社会做实事的学生为75.2%;认为榜样应当是有领袖风范,能够产生辐射效应的学生为42%。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认为榜样应当走近大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民众的学生为67.5%;认为榜样是依赖于媒体和政府的宣传而影响他人的学生为5.9%;认为榜样是应当依靠事迹报告会的形式,扩大榜样的社会影响力的学生为10.4%;认为榜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渗透和影响了民众的学生为36.4%。
通过问卷调查,让大学生对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提出建议,有16%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将榜样的事迹编入到中小学生的课本之中;有17.4%的学生认为应当将榜样的事迹介绍材料分期编写,使之成为案例读本在全社会普及;有17.8%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将榜样的事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进行榜样精神的传递和灌输;有85%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将榜样的事迹大众化、平民化,以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经过问卷调查和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实状态,也梳理出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榜样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在新媒体语境之下,大学生对榜样人物的事迹知之甚少,将榜样人物抽象成了一种符号和象征,这就使大学生校园榜样的公信力削弱,无法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示范、激励、启迪和教育意义,显现出榜样缺少生活气息的问题。一方面,在过于追求“高、大、上”的榜样塑造过程中,民众只能以仰视的态度而非效仿的态度进行学习和模仿,感觉榜样学习遥不可及,对其敬而远之。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校园榜样教育存在过于极端和简单化的倾向,过分消解榜样人物的精神特质,使之过于世俗化而缺少严肃性,存在以拉选票、套近乎、哗众取宠等方式进行校园榜样的评选,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功利主义和过度娱乐的色彩,逐渐丧失了榜样应有的公信力。
大部分学生对于榜样的选择倾向于多元化,这也显示出大学生对榜样评价标准的认识的模糊性的特点和问题。在当前信息大爆炸、价值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当使榜样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要建立适宜于新时代的榜样评价标准,避免大学生群体思想多元化与社会多元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在榜样评价标准不明确的前提下,显现出大学校园榜样“门前冷落车马稀”、偶像崇拜“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现象,难以顺利实现对大学生的榜样教育活动。
经过调查显示,大学生榜样教育局限于传统的道德榜样教育理念,存在榜样教育功能定位的社会化问题,却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性功能,没有形成对大学生个体的积极的正向激励作用和功能,存在对榜样宣传随意夸大、违背事实的倾向,使之成为大学生嘲笑的对象,这就难以使校园榜样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在文化价值多元的新媒体语境之下,大学校园榜样教育要依循和秉持尊重差异、崇高自由、强调创造的价值观,认识到榜样教育的整体性与和谐性教育的重要性意义,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在榜样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个人意识,充分激活大学生的思维,肯定发展大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价值和意义,避免社会本位意识下的“高、大、全”和“无私奉献”的大学生榜样教育形式,摆脱大学校园榜样教育的失真现象,形成引导大学生个体的道德力量,体现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追求,生成向善、行善的大学生人格或德性,全面体会榜样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满足多重的社会需要。
要创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校园榜样教育环境体系,形成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良性互动,在整合各方力量的前提下,实现对榜样的阐释和解读,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效果。
1.家庭要成为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对于大学生的榜样教育有极大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家庭特有的处世哲学与榜样教育的道德追求错位而产生的价值追求冲突;家庭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漠视给榜样教育带来较大的困难;家庭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单一型教育不利于榜样教育的开展等。由此可见,要全面实施家校合作,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渗透和有效衔接,汲取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加以推广,以产生对其他家长的感召力。同时,还可以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监督的工作范围之内,形成教育合力,较好地实现榜样教育的互动。
2.高校要成为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通过榜样教育实践形成理论自觉,要自觉承担和履行榜样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摆脱经验主义的观念束缚,提升榜样教育的主动性、精确性和科学性,使榜样教育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3.社会要积极参与大学生榜样教育。要使大学生榜样教育具有真正的权威性,获得更为坚实的根基,还必须将社会力量融入到大学生的榜样教育之中,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新媒体等不同的载体和平台,开辟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网络阵地,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即时、互动的优势特点,吸引更多的社会网民参与到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评选活动之中,并建立和开辟榜样文化专题论坛,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榜样教育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弘扬和传播榜样的高尚品质和美好精神。
为了更好地在新媒体语境下提升大学生校园榜样教育作用,要采用如下措施和方法:
1.尊重和关注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体验。要在大学生校园榜样教育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大学生产生对榜样精神的追求和崇拜之情,诱发大学生对榜样精神的愉悦、崇敬、认同、信服和效仿的内心体验,从而将榜样精神内化为自身的高尚品质,形成一种德性情感。
2.挖掘大学生的潜在意志。要在对大学生的榜样教育过程中,以知、情、意为精神性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的知行转化,激励和调节大学生的价值抉择和思想行为,以榜样的精神诠释意志力在逆境挫折之中的强大动力和精神,从而挖掘大学生内在的潜在意志,形成大学生的内心精神支柱。
3.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可以采用组织开展义务劳动、志愿服务、主题班会、实地考察等活动,实现对大学生的榜样教育,避免大学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脱节,达到知行合一的榜样教育效果和作用。
要完善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生成机制,通过榜样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进行价值导向,帮助大学生进行道德内化,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示范,矫正和终止自己原有的行为。同时,还要建构和完善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互动机制,弱化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建构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两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张玉新,纪乃旺.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实效性现状及困境分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1,24(5):35-36.
[2]王萍,王升元.大学生榜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17):20-21.
[3]朱慧霞.榜样教育在“90后”中应用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
[4]陈琛.大学生榜样示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1.
[5]刘亚琴.感动中国人物对大学生榜样示范现状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