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照熠
(内蒙古包钢医院超声诊断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为常见的分型类型,大约可占乳腺癌的45%左右[1],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威胁患的生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乳腺肿瘤的诊断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影像学展现乳腺内部具体肿物的内部情况及其周围各组织的血流及钙化情况,可以对良性及恶性肿瘤做出精准的诊断[2]。本文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使用价值做简单的论述,详情可见下文: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活检证实为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分析所有患者超声检查下的影像学特点。入选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组成为20~55岁,平均年龄为(41.5±3.7)岁;65例患者自述发现乳腺肿块并来就医,29例患者为健康体检患者。所有患者均住院且接受手术并做病理切片确诊为浸润性乳腺导管癌。
使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选择7.5 MHz,受检患去仰卧位或者侧卧位,对其双侧的乳腺及腋窝做常规的扫查,详细记录各肿块的形态、大小、位置、数目、性质及后方回声情况,是否有周围组织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并观察肿物内部的血流情况。
所有患者的乳腺肿块大小为0.8 cm×0.5 cm~6.7 cm×2.5 cm,肿块平均大小为3.1 cm×1.9 cm;肿块发生于左侧乳腺51例,右侧乳腺43例,外上象限62例,内上象限13例,外下象限8例,内下象限6例,乳晕5例,单发病灶87例,多发病灶7例。超声下肿块的形态分型为团块型54例,结节型40例;肿块边缘不规则78例,规则16例;内部回声呈低回声者89例,等回声者5例;后方回声发生衰减者71例,不发生衰减者23例;肿块发生钙化者73例,无钙化者21例;血流丰富着87例,不丰富者7例。
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恶性肿瘤中排第一的乳腺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若可以早期诊断明确,对症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恶性肿瘤的致死率,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是乳腺癌最为常见的分型类型,约占乳腺癌的45%,分析浸润性乳腺导管癌超声影像学的特征,可以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癌细胞穿破乳腺导管或乳腺腺泡基底膜进而侵入间质,在乳腺的内部形成硬结,早期便可以向周围的组织作蟹足状或者树根样的生长,这可能因癌细胞可以释出大量的溶酶体,使得其发生浸润性的生长有关。另外,癌细胞的生长往往会累及其周围淋巴管发生局部淋巴结的转移。本文中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发病部位主要以外上象限为主,结果与有关的文献报道保持一致[4]。因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因此在超声声像图上会呈现“蟹足样’毛刺征”独特的特征表现,毛刺的长短可以明显提示肿块发生的浸润范围。文中选取患者中肿块内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有的钙化呈现簇状分布,有的会呈现散在的雪花状以及呈现精盐样的分布,也文献报道称肿块内部出现微小钙化是因为肿块癌灶内部细胞营养不良而发生的钙化,组织异常性生长所产生的钙盐沉着所致,以此可以作为诊断乳腺癌的一个有效指标[5]。因为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迅速快,会新生大量的血管,而且血管的结构大多异常,血管壁薄,缺少肌层,及易形成血管动静脉屡,所以在病变区域会出现丰富的动脉血供。综上所述,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不仅可以提高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诊断率,亦可作为癌症其他分型的鉴别诊断,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1] 郭志洁,周苏晋,赵 岩,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与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相关性[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5,24(19):216-219.
[2] 陈 卉,刘艳萍,钱翠娥,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ER,.PR,.CerbB-2,P53表达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8(32):496 500.
[3] 周轶群,郭建锋,顾华芸,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1241 -1242.
[4] 郑良楷,黄宗涌,田瑞华,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CUEDC2表达及其分子分型的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23(11):862-866.
[5] 孙 琳,杨顺实,田青青,等.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及病理特征[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18):3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