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 陈洪艳 * 黄月 文薇
1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 (云南 昆明 650032)
2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云南 昆明 650032)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7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148例患者,根据头部CT检查有无脑梗死分为两组:脑梗死患者75例,对照组73例,两组患者颈动脉行常规超声及SMI检查,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探查并分级。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最大的低回声斑、等回声斑、混合回声斑例数多于对照组;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显示率脑梗死组(77.3%)高于对照组(27.4%);脑梗死组斑块内新生血管以Ⅰ级、Ⅱ级为主,对照组斑块内新生血管以0级、Ⅰ级为主(P<0.05)。结论: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观察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为临床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的稳定与否,可以预测脑梗死的危险程度,而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原因[1]。常规超声可以显示斑块的部位、大小、回声,但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有限。SMI是一种全新的微血管超声成像技术,可以显示组织的微血管灌注,本研究采用SMI探查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拟探讨SMI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
脑梗死组75例,男47例,女28例,年龄41~74岁;对照组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40~7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仪器设备:采用Toshiba Aplio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10MHz,随机配备有SMI成像软件,统一调节彩色增益(40~45)及速度标尺(1.5cm/s)。
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对侧,先行常规超声检查,探头纵向、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观察有无斑块及斑块回声,选取最大的低回声斑、等回声斑、混合回声斑及强回声斑行SMI检查,启动SMI软件,采用灰阶图像与SMI图像双幅对照显示,选择灰阶模式超微血管成像,观察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记录动态图像及静态图像用于分析。
SMI评价标准 0级:斑块内始终未见新生血管;Ⅰ级:斑块内见1~4个点状新生血管;Ⅱ级:斑块内见多条短线状、线状新生血管。
应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脑梗死组颈动脉最大的低回声斑17例、等回声斑28例、混合回声斑23例,强回声斑7例,而对照组低回声斑9例、等回声斑8例、混合回声斑12例,强回声斑44例;脑梗死组斑块内新生血管以Ⅰ级、Ⅱ级为主,对照组斑块内新生血管以0级、Ⅰ级为主,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显示率脑梗死组(77.3%)高于对照组(27.4%);两组颈动脉强回声斑内均未检出新生血管。
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不稳定斑块尤为重要[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现的新生血管可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病理基础是斑块内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3]。斑块内新生血管在斑块形成、发展、破裂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斑块内新生血管诱导斑块内出血及炎性反应,致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因此,早期、无创地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尤为重要。
超微血管成像又称魔镜成像技术,是通过彩色多普勒原理,提取微血管与正常低速运动组织的差异,减少组织运动杂波的影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地检测低血流速度的微血管,敏感地捕捉低速血流,真实反映微细血液循环的灌注情况,无创显示微细血管,操作简便。
本研究中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显示率达77.3%,以Ⅰ级、Ⅱ级为主,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说明有新生血管的低回声斑、等回声斑及混合回声斑为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有直接关系,不稳定斑块在血流切应力的作用下易破裂、出血、脱落形成栓子,且斑块表面及内部有丰富的病理性新生血管,炎症反应明显。因此斑块内新生血管越多,稳定性越差,越易发生脑梗死。SMI能无创、快捷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从而判断斑块稳定性,有助于评价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