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中楼》对《柳毅传》人物形象的戏剧改编

2018-01-28 11:19张瑞静唐凡宇
读天下 2018年17期
关键词:改编人物戏剧

张瑞静 唐凡宇

摘 要:根据《柳毅传》故事的原型,后世文人创作了很多戏曲小说作品,元尚仲贤的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清李渔的传奇戏剧《蜃中楼》等都脱胎于《柳毅传》。在《蜃中楼》对前文本小说《柳毅传》与杂剧《柳毅传书》的改编中,为了更好地表现戏剧性,人物的形象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李渔认为,戏剧中人物的活动是全剧的主干,要从人的感情出发,无论行动、神态、语言都要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而且要塑造融合着市民欣赏趣味,具有世俗气息的人物。

关键词:人物;戏剧;改编

唐代李朝威创作的《柳毅传》是传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主要写唐仪凤年间,有一书生柳毅应试落第,归乡路过泾阳河边,遇到受公婆和丈夫欺凌虐待的洞庭龙女在泾河边牧羊,龙女托柳毅传书给其父洞庭龙君,洞庭君的弟弟钱塘君大张杀伐,吞食龙女之夫,带回龙女,钱塘君想让龙女许配给柳毅,柳毅严词拒绝,龙王赠柳毅大量财宝。后来,柳毅丧妻,徙家金陵,娶范阳卢氏,而卢氏就是龙女。

“柳毅传书”中龙女形象的塑造及浪漫故事情节的设置为后世小说、戏曲创作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元尚仲贤的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清李渔的传奇戏剧《蜃中楼》等都脱胎于《柳毅传》。

与《柳毅传》相比,由于强化了情感容量,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中对人物的描写更加丰满、立体、生动,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渔觉得《柳毅传书》对《柳毅传》的戏剧性改编还不够,他要借龙女故事写出当时社会人们心目中的爱情故事,要创作出适合舞台演出需要、满足观众欣赏需求的戏剧。于是李渔在围绕表现戏剧性和舞台表演方面,对《柳毅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创作出传奇戏剧《蜃中楼》,人物形象也发生了改变。

一、 对柳毅形象的改编

《柳毅传》中的柳毅,几乎是个完美的儒生,仁爱、见义勇为、刚直、临危不惧、豪情满怀,在他身上,体现了唐代士人所有的人生理想和人格追求,他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侠义风范。柳毅形象虽然完美,但却缺乏了浓浓的人情味,将这样的柳毅形象搬上舞台,就不够丰满了,也难以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

《洞庭湖柳毅传书》中的柳毅落拓有节之余还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洞庭湖柳毅传书》第三折,柳毅辞婚的原因融入了个人的情感:“想着那龙女三娘,在泾河边上牧羊那等模样,憔悴不堪。我要他做什么?”而见到龙女打扮的比较美丽出现时,则说:“这个是龙女三娘,比那牧羊时全别了也!早知这等,我就许了那亲事也罢。”后来又为自己的后悔找借口说:“小生凡人得遇天仙,岂无眷恋之意?只为母亲年高,无人侍养,因此辞了这亲事,也是由于不得已耳。”他辞婚的理由竟然是想到龙女在泾河岸上牧羊时憔悴不堪的模样,后来临行看到龙女的美貌时又后悔不已,可见柳毅的重色、率真之余又多了一份虚伪、重色的庸俗习气,但增加了人情味,把一个男子对女子美的追求显现出来,人物形象显得丰满,能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正是人物形象戏剧化的体现。

《蜃中楼》中,传书的任务由柳毅和张生共同完成,书生的形象也由二人共同完成,一个浪漫书生,一个豪气文人,两人的德才相貌又像是在天平上量过般平衡,剧中的柳毅和张生重情重义,有勇有谋,李渔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重在塑造柳毅浪漫文人的知情达理,张生豪气文人的重义。

男主人公一出场,最希望遇到的事情则是“盼良缘”,“等得个绝世佳人”,根本没有提到科举这事。戏剧第十六出,他们又突然中举点差,仿佛功名对他们来说是件唾手可得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功名、财富,而是佳人和真挚的感情。这样的形象并非是对功名财富不敢想,而是因为他们有才气,意气风发,信心十足,所以对功名和财富完全不屑。两人是重情重义的,柳毅在蜃楼与龙女舜华一见钟情,又不忘给义弟兄张生定下琼莲;而张生又勇敢地替柳毅传书洞庭。他们的自负和自信让他们不害怕龙的威慑,不稀罕龙宫的珍宝。

将柳毅改编成这样的形象,与明中叶以来的个性解放思想不无关系,也与戏剧作者李渔的经历分不开。李渔是风流文人代表,非官非商。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力求单一性,要达到“说一人,肖一人”的艺术高度。在《蜃中楼》中,李渔对柳毅形象的塑造也本着这一原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个性化。这样,一个老百姓喜欢的知情达意、个性鲜明、风流潇洒的新型书生形象就展现出来。婚恋问题上,清代门当户对的观念进一步加深,所以为了提高柳、张二人的社会地位,李渔把他们塑造成了一个轻而易举就考中进士的文学形象,青年男女的爱情更是要合乎封建礼教的规范,在《蜃中楼》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实现了李渔情理合一的戏剧观念。

二、 对龙女形象的改编

《柳毅传》中的龙女是一个善良、美丽、坚韧、多情又含蓄的大家闺秀,一边忍辱在河边牧羊,一边伺机找人传书。泾河边牧羊遇到柳毅,她的表情和回答就刻画了龙女这样一个封建大家闺秀在陌生男子面前的迟疑,而又不能不说的矛盾,对于柳毅对自己的感情不敢确定,在她身上正体现唐朝女子温柔、善良、痴情又缺乏自信的特性。《柳毅传》中,作家对龙女情感的刻画显然被弱化了,在她身上缺乏了人间气,龙女形象也不够丰满,不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

《洞庭湖柳毅传书》中的龙女,大胆、泼辣、善良、纯真,泾河边遇到柳毅,少了《柳毅传》中龙女见到陌生男子的含蓄和矛盾,而多了份大胆和纯真。当泾河老龙问她为何与自己的儿子不和睦时,她说:“公公,非关媳妇儿事,这都是小龙听信婢仆,无端生出是非。媳妇也是龙子龙孙,岂肯反落鱼虾之手?”后来化为卢氏嫁给柳毅,也是直言相告。元杂剧《洞庭湖柳毅傳书》中,龙女通过大段的唱词将龙女的心曲和浓浓的情意明白细致地表现出来,唱词中体现了龙女的心理和情感。送别时为柳毅斟酒,把一个女子大胆、率真、痴情、活泼的个性和内心情感细致的描绘出来。作家这样刻画的龙女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通过龙女的情感和人物的宾白、心理描写,也将柳毅的形象和钱塘君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李渔认为这样的改编在表现戏剧性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龙女对爱情的追求不够强烈、不够坚决。既然是才子佳人故事,李渔就希望借塑造龙女形象映射出当时文人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作品中的人物也要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更新。从《柳毅传书》到《蜃中楼》,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对于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人物的形象也做了相应的改造,龙女的形象也由舜华和琼莲共同担当,只是舜华的形象更具典型。

改编时,李渔把舜华塑造成一个忠于爱情为冲破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形象,龙女舜华则是先遇到柳毅,与柳毅有情在先,为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坚决与封建礼教抗争而宁死不屈,为了柳毅而受尽折磨。同是牧羊,前者是被动,后者是主动,两部作品相比,《蜃中楼》所表现的对幸福爱情的追求更胜于前者。在[怒遣]一出中,龙女舜华告诉父母自己与柳毅已经订下婚约,面对父母、叔父的斥责,她表现出坚强。[抗姻]一出中,舜华宁死不屈,敢于同泾河龙王对抗,自愿到泾河边牧羊。这样一来,改编后的作品虽源于前者,但更适应时代的发展。

龙女的形象要符合人们心目中一等佳人的标准,要高贵、纯洁、真挚、痴情、忠贞,而且还要人性化。《蜃中楼》中的龙女和柳毅私订终身,为了忠于爱情,她反抗父母为她安排的婚事,这正体现龙女对婚姻自由生活的追求。但是,第十八出[传书],龙女在道旁遇到柳毅,柳毅要带她回去,她说“奴家岂不愿同归?只是为人在世,行止俱要分明。我若随你去呵,知者以为原配,不知者以为私奔”。这样的话从一个为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而斗争的龙女嘴里说出来,就说明在清代阻碍男女爱情自由的因素不仅在于时代的因素,也在于他们本身的封建意识,而李渔把原本龙女再嫁形象改编成定情在前,被迫成婚但仍是清白之身,也是为了维护封建“风化”的目的,这样的形象更能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

三、 小结

从李渔《蜃中楼》对于人物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出,李渔在塑造龙的形象时,尽力消解了龙的神异性、权威性,使其人性化,有人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有人的那种人情世故和矛盾。李渔剧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如此,洞庭龙君和洞庭龙母像一对成天操心自己女儿婚事的老夫妻,俩人还婆婆妈妈的,时常拌拌嘴。东海龙君又有点“妻管严”。他们都和人间的人物无异了。李渔的改编满足了观众的精神愉悦,拉近了人与龙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

戏曲源于人情,传奇剧《蜃中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注重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人物戏剧性的典型表现。李渔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上,使主要人物的性格更为鲜明,具有更为丰富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李朝威.《柳毅傳》,见鲁迅:《唐宋传奇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2]清·李渔.《李渔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3]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胡元翎.李渔《蜃中楼》对“柳毅”故事的重写[M].文学遗产,2002(2).

[5]姚安.论李渔十种曲及其戏曲理论的一致性[M].艺术百家,2002(1).

作者简介:

张瑞静,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唐凡宇,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六盘水红山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改编人物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