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菊芳 张国华
摘 要:叶圣陶先生曾经针对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展开了研究,并据此分析了教育活动的本质,指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学习,使其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理念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应认真负责分析本课程的教学问题,反思本门课程是否有利于实现终身教育,打破学校教育的框架。本文将结合笔者对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教学理念而设计的教学活动,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引导三个角度来确定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
一直以来,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都被认为是“应试科目”,教师与学生的教学重点是在知识传授是否及时、快速,并没有考虑本课程知识对学生思想与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但是,道德与法治本是德育学科,这种“知识本位”的教学现状并不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产生约束作用,所以需要教师进行探究改革。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重新反思师生关系与角色地位,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一、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为了充分发挥初中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们掌握学习主动权,以便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是主体”,有“发掘探讨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尊重与重视初中生的学习能动性,以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初中生的积极思考,将道德与法治学习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展开的“自我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会时时强调本班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希望学生能够充分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比如,在“让家更美好”一课中,笔者便在课前设置了“学习任务单”,列明了本课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总结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以及家长与孩子常见的沟通方式,总结出构建民主家庭的具体策略等。当学生预习结束之后,他们便要在学习任务单上打上“√”,然后标注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笔者会据此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通过自己让所有家庭成员的亲密度更高,所以笔者便将教学重点放在这个知识点上。这种教学处理方式让本班学生意识到笔者是以他们的需求为主的,进而使其树立学习主人翁的良好意识。
二、 组织学生探究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应该要学会在教学活动中放权,即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学科学习规律。为了响应这一教学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应结合具体的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探究主题,鼓励学生在个人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比如,在“人人遵守规则”一课中,笔者便组织了学生探究活动,鼓励初中生利用教材内容、网络调查、实地采访、现实观察等多种学习行为来了解我国社会公共秩序制度。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以“跳广场舞”这个热点新闻作为课堂导入,指出我国许多社区的退休人员每天晚上在本小区的公园内跳广场舞,严重影响了其他居民的正常休息,然后请学生客观分析这种行为。在问题引导下,本班学生都认真学习了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关系的,在调查中汇总了我国常见的道德规章制度。在本轮探究活动中,学生需以小组展开问题调查、资料收集与结论总结活动,这种探究行为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还能够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 加强教师教学指导
虽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的本质目的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但是并没有完全否定教师的教学作用,而是指出了“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因此,在落实“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加强教师指导,比如问题解疑、学法指导等多种指导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受益。
在实践中,笔者会充分利用一切途径来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也会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及时的教师支持。比如,本班有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并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及时内化新知,为了辅导这部分学生,笔者会在本班QQ群中分享教学课件与教学视频,以便唤起学生的学习回忆,帮助他们回顾课堂知识。若学生无法在课后复习中解决困惑,笔者也会利用线上沟通或者是面对面辅导来满足学生的疑问,避免学生积累疑点。另外,在作业练习中,笔者也会利用习题课来讲述大多数学生都感到疑惑的问题,同时会以“一对一”辅导来帮助个别学生解释疑点。
总而言之,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多种思想都是我国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思想,除了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教学理念之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以“工匠精神”来深入挖掘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先进教学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素质教育改革。
參考文献:
[1]钟晓琳,朱小蔓.主流价值通达学生主体生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设计理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18-23.
[2]幸碧慧.体悟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仲菊芳,张国华,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