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应用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对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实际,沟通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桥梁。只有在小学学好应用题,才能去面对更复杂的题目,因此应用题的教学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开发,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
一、 搞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在应用题的开始阶段,由于儿童认知心理特点所限,不太理解应用题的文字含义要求。这时就应以具体直观的图画或实物来表述题意,看图口述,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半图半文,直至全部用文字叙述。具体可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看懂图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比较有条理地叙述图意。例如,“老师左手拿着一个苹果,”“右手拿着两个苹果,”“老师一共拿着三个苹果。”学生回答后,把条件和问题的三句话连起来,就成为一个口头应用题:“老师左手拿着一个苹果,右手拿着两个苹果,老师一共拿着几个苹果?”第二步,教师口述图意的前两句话后,用问题的形式说第三句话,要求学生回答。第三步,可以结合2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指导学生看懂半图半文的表格式应用题。让学生在叙述题意的过程中,着重弄清题中有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知道一般应用题当中,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初步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过渡到教学完全的文字叙述应用题了。
二、 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三、 注重应用题解题思维的训练
1. 依靠原有的解题模式,通过对题目的辨认,先识别问题属于哪一类,然后以此为索引,在记忆库中提取相应的方法。
2. 以退求进的解题策略。有些应用题学生一时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们就退到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再回到原问题上去,如对于标准量不统一的分数应用题,如果我们能从题中找到一个不变量,便能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3. 逆反转换的解题策略。例如:一个班有5/9是男生,又知男生比女生多6人,求全班共有多少学生?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这道题按自始至终的先后顺序去分析,很难达到目的,甚至手足无措,不妨反过来想一想,进行逆推,从问题出发,把全班同学看作单位“1”,男生占全班的5/9,女生占全班的1-5/9,男生比女生多的分率是5/9-(1-5/9),又知男生比女生多6人,则全班人数为6÷[5/9-(1-5/9)]=54(人)女生人数为54×(1-5/9)=24(人),男生人数则为54×5/9=30(人)。这种解题策略能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不断反思、回顾,打破思维的干扰性,容易打开思路,合理有效地调节解题思维,使解题思路更清晰。
四、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一项基本功。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学生容易弄清的。例如,“有5只黑兔,又跑来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学生很容易弄清,把原有的5只和跑来的3只合并起来,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只兔。但是有些简单应用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例如,“有5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3只,白兔有多少只?”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简单地看到“多3只”就判断用加法,结果与遇到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的题发生混淆。因此,教学时最好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操作和直观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能初步形成概括性的规律性认识。这样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就不容易发生混淆。
五、 利用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应用题的情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使学生从接触应用题的第一天起就能拉近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教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时,可出现1.用打字机打字,10秒可以打字30个;2.某工厂2个月生产机器40台;3.抽水机5小时抽水700吨……这些都是具体的实际事件,教师引导学生列表,并进行板书,以便于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从不同的事件中看到它们数量上共有的特点。如30个、40台、700吨是不同的数,但在數学事件中它们都是“工作总量”,10秒、2个月、5小时它们都是“工作时间”,而30÷10、40÷20、700÷5所得的商,都分别表明各自的“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把生活的实际事件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理解新知:单位时间所做的工作量叫作“工作效率”,用数学语言表述则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总之,应用题教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难点之一,抓住其自身特点,如逻辑性强、综合能力训练的涉及面广等,同时又要理解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障碍,才能有效地驾驭应用题解答的全程,达到学习目的。
作者简介:
石传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