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引导,任务驱动”

2018-01-28 11:06严兴旺
关键词:任务情境教学模式

严兴旺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情境 任务 教学模式

【中圖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1-221-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应率先转变观念,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作为引玉之砖,本文谈谈我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与体会: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创设情境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 利用实验创设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2. 联系社会生活,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3.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4.联系物理学史,创设情境。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佳话。上课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故事,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让学生领会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等科学家不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更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让学生明白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定的追求和坚强的意志。

二、通过任务驱动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

“情境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在情境的引领下围绕“任务”展开教学,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下面以《探究摩擦力》为例,针对各个环节进行说明。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在“情境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是先学后教,学生的“先学”安排在课堂内,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出任务,任务的设计处于核心位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讨论释疑,明确任务。这个环节的“问题探讨”实质是对教材进行的“二度创作与开发”。把教材中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更要展示知识的内在本质。

3.自主探究,完成任务。这一环节包括“寻找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三个内容,其中“寻找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通过几幅图片(图中物体均没有受到滑动摩擦力,均缺乏一个条件),让学生归纳出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在这个环节要倡导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则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准备的牙刷进行实验,通过观察牙刷在手上处于不同运动状态时(①手不动,牙刷向左运动;②手不动,牙刷向右运动;③牙刷不动,手向左运动;④牙刷不动,手向右运动)刷毛的弯曲方向来判别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归纳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规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各种运动情况下滑动摩擦力产生并总结归纳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规律,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则通过几道简单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题量不能太多,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面向全体。

4.成果展示,评价任务。这一环节是“知识梳理”,利用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学生作业并由师生共同点评、总结。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引导学生会“评”。评价时对学生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的地方,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注重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新课程 新技术 新教学》,2004年(河北大学出版社).

[3] 龚道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

[4] 段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探析.

[5] 樊志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6] 陈之焱,《学案导学》的相关理论探索.

猜你喜欢
任务情境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