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摘 要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目标。教育部多次强调要遵循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教育原则,高中生已经进入了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更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潮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模式,以便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新的教育形势;高中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5-0138-01
传统的高中教育模式是以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进入好的大学为主要目标,教师习惯采取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学习,这样不仅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且还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事倍功半的教育效应;以往的高中教育内容是以教材、教辅资料为主,既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又会让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不能使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落后的高中教育手段是依托黑板和粉笔为传播媒介,坐在后面的学生有时会无法看清楚黑板上面的板书,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减缓学生的学习速度,导致他们失去核心竞争能力。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新的时代面临新的教育形势,高中教师要及早调整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奠定扎实的教育基础。
一、高中教育目标的转化
教育目标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标准预期取得的教育目的。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外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涌入我国,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是影响我国现代化教育价值观念的重要思想体系,其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内在动力,力争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发挥。近年来,我国高中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方向性转变,即由学好理论知识的单向目标转变为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的三维目标,以便全面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
知识与能力立足于高中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倾向、心智模式等个性化特征,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学生就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学习和理解;方法与过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探究问题,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情感与态度着眼学生的人文性,在人性化的教育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结构,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高中教育内容的深化
纵观以往的教育模式,笔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但他们的问题意识较薄弱,其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究其本质是因为教师只关心自己是否在课堂上将教材涉及的理论知识传播给学生,但欠缺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做到内化和吸收,也没有挖掘课本背后的深层知识,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就会助长学生养成不爱思考、懒于动手的不良学习习惯。高中教育阶段不同于初中和小学的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较密切,而且涵盖的知识范围较广阔,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调整强制性灌输的教育内容,不能再以碎片化的形式将各个学科、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点进行分离,而是应该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深入展现高中各学科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为其快乐、轻松的大学生活做好铺垫。
中国的“高考指挥棒”将完全指向學生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模式将被踢出我国教育历史的舞台。教学内容除了必修的基础课程外,教师还要面向学生的兴趣爱好,导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知识,注重他们在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中艺术审美的提升,让其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从而全方位地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立体化发展的新型人才。
三、高中教育手段的优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由纸质媒介转变为了数字化信息传播方式,这就对教育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其不仅投入生产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育设备进行使用,而且还引入了多种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文本,这就为我国高中多元化教育手段提供了便利条件。
高中教育手段的优化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针对性和目的性。针对性是指教师不能盲目引用教学文本,将不适宜的图片、视频、声音等教育手段导入到课堂中,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和具有代表意义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展开教育活动,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观念,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目的性是指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而是在一定教育任务的指引下有计划性地采取多媒体技术,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教育手段导入到教育活动中,促使达成我国教育成果有效性的实质目的。
本文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三个层面阐述了当代高中教育模式的创新。新高考政策的落实可见国家变革教育的决心和力度,教师要向党中央看齐,转变根深蒂固的落后教育观,让广大学子度过充满活力的青春期,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佳韵.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J].长江丛刊,2018(7).
[2]余江.基于智慧管理理念的高中教育管理路径思考[J].时代教育,2017(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