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遐
“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被迫逃赴海外,康有为周游列国,寻找悬壶济世之方,这让他的人生多出几分隐秘。
十一死里得一生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重新垂帘听政。光绪帝被囚,维新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命令荣禄领军缉拿康有为、梁启超,但此时康府早已人去楼空。
在此之前,宫内早已有风声流出,9月17日,军机章京林旭传光绪帝口谕,令康有为离京:“汝可迅速外出,不可延迟。汝一片忠爱热肠……将来更效驱使,共建大业。”康有为一头栽倒伏地哀恸。林旭令康家家眷收拾行囊,入夜后即离开。
慈禧太后担心维新势力东山再起,停运京津铁路,封锁京师各条出入要道,密电诏告各路府衙,逮捕维新领袖。康有为所幸得到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帮助,躲过了重重追捕。数年之后,康有为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慨叹乃是“十一死里得一生”。他在文章中写道:“吾先到上海办报,则上海掩捕立死。皇上无明诏、密诏之敦促,迟迟出京必死。荣禄早发一日,无论在京在途必死。无黄仲韬之告,出天津必死。从仲韬之言,出烟台亦必死。搭招商局之少晏船,英人欲救无从必死。是日无重庆之轮开或稍迟数时行,追及必死。飞鹰快船不因煤乏还,必死。莱青道非因有事往胶州,则在烟台,必死。上海道不托英人搜,则英领事不知,无从救必死。英人不救亦必死。”十一死里得一生的康有为,经历了他辗转海外十六年的飘零。
不媚欧美政治制度
每每驻足异国,康有为总是格外关注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体制,在他旅欧期间所写的十一国游记中,处处透露着反思。
1904年,康有为再次来到英国伦敦。此时他的足迹已经遍及了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甚至带着女儿康同璧踏上了北极圈。“仰观诸天阅劫余,壮观山海荡目眦”,在游历世界的途中,康有为将自己视为神农氏,寄托希望尝遍百草,找到治疗中华政治痼疾的良方。
在泰晤士河畔的英国议院门口,望着承载着数百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建筑,康有为心中格外激动。刚跨入大门,就听到议会室内传来慷慨激昂的质询声。旁人向康有为解释道,英国议员埃尔兰正就邮政问题同首相亚瑟·贝尔福进行辩论。两人互不退让,斥责声和回应声往来不断,让康有为甚为惊讶。
次日,在友人的引荐之下,康有为与英国内阁大臣奥斯汀·张伯伦有了一次简单的交流。康有为告诉张伯伦,中国尚需政治改革。他此次来到英国,就是希望能够得到英国的帮助,学习有数百年历史的君主立宪制,然后回到中国进行改革。奥斯汀·张伯伦听完康有为的话,大笑不已。奥斯汀·张伯伦说:“每个国家之所以称之为国家,就是因为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政治也是一样,不应该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度对于英国来说是合适的,那是因为这套制度是自然产生的,并不是英国效仿其他国家得到的。”康有为在短暂的交流中收获颇丰,数年游历更是增加了他对于政治制度特殊性的认识。后来他常常感慨:“今之妄变法而专媚欧美者不可不思此言。”
维护华人在美利益
1903年,中国驻美公使馆陆军武官谭锦镛被旧金山警察无故逮捕,警察还将他的辫子绑在栅栏上进行羞辱。被保释后,内心羞愤难当的谭锦镛在领事馆内打开煤气灯,自杀身亡。无独有偶,1904年,美国国会修正《排华法案》,法案修正后的期限被定义为“无限期延长”,国会正式开始讨论“驱逐所有中国移民”。为了赢得来自美国西部地区的选票,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公开表态:“低劣的中国劳工不能够和美国工人竞争。”同时表示扩大对中国的贸易,从精神上掌握中国,重新签订中美劳工条约。
事关国家荣辱,美国、欧洲的侨胞、侨商,国内的人民纷纷开始抵制美货,但是零星的游行、示威无法起到效果。尚在英国伦敦游学的康有为,在报纸上了解到在美国发生的排斥中国人事件后,义愤填膺。数个夜晚,康有为辗转不眠,借助自己领导的知识分子、商人团体,他迅速联系了各个地区的商会,“合当群策群力以谋抵制”,展开了全方位的反美爱国运动。在与友人梁文卿的书信之中,康有为提到自己希望借助反美运动的声势,增加谈判话语权的想法,“我一定会竭力讓总统放宽条约。让华工、访美华人能得到宽待。”
1905年,康有为应牧师杜威邀请前往美国华盛顿,两度在白宫拜访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华人数目众多,在美工作对美国有很大帮助。但若依然坚持禁约条例,反抗运动爆发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对两国关系有很大伤害。若能放宽条例,不失为一件幸事。”康有为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西奥多·罗斯福频频点头表示认可。在后来的协商中,美国政府给予了华工更大的自由。
尽管康有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华人的利益,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不过,康有为领导的第一次反美爱国运动却让更多中国年轻人认识到“美国梦”泡沫的本质,从邹容、陈天华、秋瑾、鲁迅到周恩来、邓小平,他们纷纷选择到日本、欧洲留学。中国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