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南
蒲松龄是山东淄川蒲家庄人 (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是其代表作。蒲氏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不仅善诗文,而且深通岐黄之说,有医药著作流传后世。
蒲氏在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故事涉及医药卫生内容,擅长把各种医药知识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如 《医术》《药僧》《太医》《口技》《上仙》《金陵女子》等篇,几乎全篇都是用医药知识构成的故事情节,涉猎到的医药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望、闻、问、切四诊内容应有尽有;对内、外、妇、儿以及五官、杂病、传染疾病(瘟疫)、推拿、按摩、针灸、理疗、手术诸科无所不包。此外,对脉理、药性、药理、解剖、麻醉、消毒、止血、止痛、急救等也有记述。在《封三娘》一篇中,封三娘对十一娘在传授养生术时说:“唯华佗五禽图,差为不妄。凡修炼家,无非欲血气流通耳。若得呃逆症,作虎形立止,非其验耶?”这里说的“作虎形立止呃逆症”,与华佗创五禽戏而主张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是一致的。这些内容,就是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也是站得住脚的,可见蒲氏医药知识的丰富和准确。
现传世的蒲氏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如偏方单方验方集《药祟书》、赋体韵文《伤寒药性赋》等医药专著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医药知识;又如在剧本《草木传》中,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医药知识搬上了舞台,介绍普及了600余味中药的药性常识;还有通俗杂著 《日用俗字》中的疾病篇,介绍阐明了70多种疾病的症状和诊治用药方法;他还写了 《抱病》《赠医士芦鹤文》《病中感赋》《病足》《病疟歌》《驱蚊歌》《驱绳歌》等30余首以医药知识为内容的诗歌,诗中对疾病的原因、症状与治疗方法均有涉及。蒲氏长期生活在底层民众之中,对大众的疾苦十分同情和关心,蒲氏的上述著作也反映了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如他在《药祟书》的序中说:“疾病,人之所时有也。山村之中,不唯无处可以问医,亦无钱可以市药,故思集偏方,以备乡邻之急。”自备了治病偏方,用以解救乡邻的急症痛苦。
蒲氏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也非常重视养生之道。他在乡村教私塾时,每天很早就起身,到附近的松柏林中,呼吸飘动着松柏香气的空气,先练一遍五禽戏,然后再瞑目练静功,最后把一块蛙鸣石举上几十次,感到全身微微汗出时才罢手。现在,这块形似青蛙的蛙鸣石就摆在蒲松龄故居的案几上。蒲氏平时还配制了一种蜜饯菊桑茶,成分有蜂蜜、菊花、桑叶等,清肝、明目、通血脉、益心脾,他经常饮用,受益匪浅。注重养生使他很少生病,并保持了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学创作。蒲氏活了76岁高龄,这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也算是高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