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 君
仙茅又名独茅根、仙茅参、蟠龙草、地棕根、婆罗门参、独脚丝茅、风苔草、山兰花等,为仙茅科植物仙茅的根茎,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以根条粗长、质坚脆、表面黑褐色者为佳。其原植物的叶似茅,传说久服身轻如仙,故名“仙茅”。
史载:唐开元元年,即位不久的唐明皇李隆基因耽于酒色,出现未老先衰症状,每日头晕耳鸣,腰膝冷痛,疲乏无力,饮食乏味,因而下令广求良方。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僧人献上了一种叫 “仙茅”的药物,李隆基服后竟得康复,且精力日渐充沛,于是视为宫廷禁方,秘而不传。40多年后,爆发了安史之乱,此宫廷秘方遂流散到民间。
中医学认为,仙茅味辛,性温,有毒,入肾经,具有补肾壮阳、强健筋骨、散寒除湿之功效,可用于阳痿精寒、小便失禁、遗尿、腰膝酸软、寒湿痹痛、心腹冷痛等症。近年来,还用于更年期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高胆固醇血症等疾病的治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评价颇高:“仙茅久服长生。其味甘能养内,辛能养节,苦能养气,咸能养骨,滑能养肤,酸能养筋。宜和苦酒服之,必效也。”本品药用始载于《海药本草》一书。该书认为仙茅具有补暖腰脚、清安五脏、明耳目、益精气、强筋骨、填骨髓、益阳、消食等功效。《日华子本草》言其 “治一切风气,补五劳、革七伤,开胃下气”。常用量3~10克,煎剂每天用量不可超过15克。可浸酒服,或入丸、散。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茅含鞣质、脂肪油、树脂、淀粉、甘露糖、葡萄糖等多种成分,此种成分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这也说明关于仙茅“久服通神强记”“益肌肤、长精神”的记载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仙茅虽因强壮补益作用而有“婆罗门参”之称,但其功效毕竟局限于温肾壮阳、祛寒除湿,而不同于大补元气的人参,因而只适宜于身体阳虚的病人服用。且既然有毒,就不可久服,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下面介绍几款以仙茅为主料的药膳方,用以辅助治疗相关疾病。
1.治肾虚、阳痿、耳鸣:仙茅、金樱子各15克,猪瘦肉250克。先将二药洗净捣碎装入布包,与猪瘦肉同煮1~2小时,熟后加适当调料,吃肉喝汤。
2.治老年遗尿、尿频:仙茅15克,红枣、黑豆各60克,放猪膀胱内蒸熟服用。
3.治肾阳不足、腰膝冷痛:仙茅10克,细辛3克,当归9克。水煎服,每日1剂。
4.治冲任不调、高血压等症: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知母、黄檗、当归各5克,煎成浓汁。每日服2次,每次25~50毫升。
5.治肾虚腰痛:仙茅15克,薏苡仁30克,桂枝9克,细辛3克,木瓜9克。水煎浓汁,用汁冲鸡蛋2个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