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2]29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和方向,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186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和教条的,而是处在动态发展中,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现实表征,体现着联系和发展的主要观点,同时也蕴含着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时代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把握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唯有准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才能不断合理规划自我发展,努力破除前进道路中出现的障碍,保持与国家同步,与时代同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认识、最新判断,体现了新时代、新世纪人类遭遇的麻烦和苦恼。我们必须以新矛盾观、新发展观和新时代观的树立和践行为依托,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突破是“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和保障。具体分析“美好生活需要”之人的历史性、意识性和现实性之源,洞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束缚、对社会主体消费能力发挥的制约、对命运共同体实现和共享理念推广的阻碍。并进一步探讨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有效路径。
人不会满足庸碌无为的生存,人活着总要追求点什么,以便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人必须讲求做人之道,要认识自己所以为人的道理,不断去审视、规划、校正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道路,彰显了人作为人的高贵性和优越性。[4]4也就是说,人追求的不是简单地生存,而是美好生活。正如学者孙正聿所言:人无法忍受有限的人生,人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人无法忍受现实的苦难,人无法忍受冷峻的理性,人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5]而人生的“有限”“失落”“苦难”“空白”等等不美好生活皆源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针对人的发展所蕴含的历史性、意识性和现实性问题,我们通过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6]649。“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必然成为人类历史前进中的桎梏。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体现了人类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历史性和总体性认识的巨大跃升,这是每一个人切身感受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历史性有异于历时性和共时性。不是简单的时间次序和结构关系,而是历史与逻辑能动的和再现性的统一。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其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7]603马克思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的“三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8]107-108,学者高清海认为也可以把这三个阶段看作群体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的依次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肯定关系走向否定之否定关系的三个阶段。人类发展是一个连续性和承接性的过程,在每一阶段人们都有自己的基本需要和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断深化和提升需求的水平和质量,为其实现进行努力创造。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的历史性维度的具体表现。
社会发展是属于人的发展的条件性概念。所谓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来说就是人的发展,或者说是为了人的发展,只能通过人的活动才会实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人的意识性发挥。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存在是关系的存在。这是由人的双重生命决定的,即“种生命”(自然生命)和“类生命”(自为生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体现的是以个体的个性差异为内涵的,多样性和否定性的统一体,是自我创生的类生命的体现,而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的种的生命的延续。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9]56“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9]161-162真正的发展是人有意识参与的一种自我的创造性活动。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主体和主题的社会发展理论,打破“社会”的实体化、机械化的传统观念。也就是真正表现出人的意识的自觉性,使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成为人的自觉创造的结果。
人的现实性存在是需要和被需要的表现。“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10]42-4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现实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存在感和获得感的统一。人的“本质”现实,不在人的现存状态里,现存的是一个尚未完成的人,所以人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要求;自然提供的现成环境对人有了非现实的性质,是动物的天堂。人总是不满意现有的状态,体现超越现存、超越感性、超越功利的类生命的“形而上学”本性。[4]26由于这一本性,决定了人的那种超越自然的需求只能以超越自然的手段去满足,这样,就使人的满足需求的活动具有了“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性质和意义。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证明自己认识的真理性,展现认识的现实性和力量。在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的存在状态不同,自我的定位基点也不同,人的存在性质也因此而有所区别,所以要历史地具体地认识。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人的现实性存在的过程体现。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体现了人类自身的身体界限的需求和满足,又表现为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道德界限;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吃饭、盥洗、穿衣等,而且要有文化精神追求。满足的层次、满足的程度、满足的效果则由发展的状况所决定。”[11]239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我们必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此过程中呈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9]160,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彻底解决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得以有效解决的关键,而“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10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根本就是生产力,所以,必须以提升生产力水平为主体和中心,不断提高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即人的消费能力,同时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广共享理念,以主体消费自觉性和共同体理念为两翼启航经济发展巨轮,发挥生产力的坚实保障作用,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奠定良好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如何。“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9]9“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6]60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没有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就无法实现。“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6]408-409正如人们自我创造历史的过程“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6]604-605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确实具有最根本性的意义。不通过发展生产力或生产力得不到发展,人类或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个总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要解放生产力,在今天的现实中也就是首先解放个人,即在新时代下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解放个人不是解放少数的个别的人,而是解放每个个人、一切个人。个人的解放会带来生活的富裕,但这并非唯一目的,如1843年秋马克思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2]443。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了人的自我解放,局限了人和世界、人与人的关系范围,它必然成为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桎梏。
人是自我创造、自我规定、自为创生的生命存在,不断追求着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活动成为主体的需要、愿望和意志满足的重要路径和方式,是人们相互依赖和支撑的纽带。“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11]692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消费主体体现出差异性。简单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主体呈现出各异的消费理念。“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11]693“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消费主体多样性的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观点,在人们基本物质和精神生活满足之后,消费主体在此基础上必然提出和畅想更高层次和质量的要求,为此必然需要打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
党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我们追逐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是息息相通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不是个体、孤立、片面、静止的,需要和世界各国人民民心相通,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成果。“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13]59这也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人的现实性存在感和获得感的满足都是在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9]194也就是说,世界市场的开辟,使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实践证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政策理念必然阻碍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我们都要追求共享理念,任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都将成为民族自我发展的束缚和羁绊。我们提倡和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9]308共同体的打造和共享理念的推广又必须以自我的强大发展为依托,因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存在难以保证共同体的构建和共享理念的推广。
通过以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揭示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目标追求受制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基础和保障的不完备性。“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9]11。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有利于推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围绕主体发展的全面性、现实性和持续性三个层面,探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有效路径。
“社会”的演化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积蓄生命个体的能量、提高生命个体的自觉,以便使他们能够走向前台,普遍地发挥出各自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具有双重本质的存在,既有生命的本质,又有超生命的本质,即双重生命——自然(生物)生命和社会(文化)生命。人类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展现其历史存在的本性。个人吸纳了人类社会所创造和积淀的类能力和类力量,才能成为自立的人,而个人能够把自己塑造成为何种性质和何种样的人,也要受到现有社会状况和条件的规定和限制。从这种意义可以说个人的生命表现,实际也就是既有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通过教育我们能够熟悉各种生产,并且更加明确自我的需要,尤其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由于分工造成的自我发展的片面性。当“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之后,人才能够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拓宽消费渠道,实现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有机融合。提升消费层次,在中高端消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自我的特殊性使其具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潜质。消费生产着生产,“创造了生产的动力,规定了生产的目的和方向。”[14]懂得生产的科学基础,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等多种形式对生产的整个系统进行全面整体的实际体验,进而培养消费主体的能力和责任意识。“无责任能力来自自大狂”[15]714,我们要坚决抵制“自大狂”,认清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融入市场,善于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激发主体生产能力,通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历练,逐步提高个人自立自觉的能力,实现独立主体的完美呈现。
当今人类面临诸多全球性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种族关系和民族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有从类的观点出发,才有可能得到彻底解决。[4]20为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面临国际国内的的矛盾风险挑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指出:随着社会交往的发展,个人的解放必将经历从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的个人”的空间变迁过程,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6]107-108。也就是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9]404。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发展沿革,历史性、实践性、现实性地再现了人类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自我意识活动的相互关系。把握事物的根本,通过彻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目标和方向,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则是社会主要矛盾得以化解的基础和保障。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理论的自觉和自信。激发社会主体在新时代视域下有效促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早日实现,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