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网络时代的时间异化现象及扬弃方略

2018-01-28 23:32江洪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异化

江洪明

我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阐述时间概念时,仅将时间视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事实上,马克思还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532这揭示了时间与人之间的本质联系,克服了割裂时间与人内在联系的认识偏颇。“异化”一词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众所周知,对青年马克思而言,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造成了五种异化,即与自身行动(劳动)的异化,与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物)的异化,与自然的异化,与他人(社会世界)的异化,以及最后与自己

的异化。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在洞察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背景基础上,指出人们与时间不断疏离、分裂、对立,并明确提出了新的异化形式“时间异化”概念。[2]133-139所谓时间异化是指时间作为异己、敌对、外在的统治力量主宰着人的状态和过程。在人与时间关系中,时间改变和扭曲了人的主体本质,人的主体性缺失,人的个性不能全面自由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质言之,时间异化是时间主体化、人客体化。一方面,人们无奈地顺从时间的摆布,人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自由拒绝它的奴役,人不幸沦为时间的牵线木偶。另一方面,人对时间必然性缺乏认识,不尊重时间必然规律,不按照时间规律办事,主观思想和行为违背时间运行的客观规律。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对时间异化表现、成因和扬弃方略进行探究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一、即时网络时代的时间异化表现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微信、微博、QQ、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即时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以网民规模宏大、实时互动、高效快捷为特质的即时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即时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和很多乐趣,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其消极影响亦不可忽视,即时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时间异化现象应引起学术理论界的关注。以下“五失”现象虽然并非即时网络时代所独有,但却在即时网络时代比较明显地凸现出来。

(一)时间失魂

人生时间的宝贵就在于其有限性和不可逆转性。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统一,割裂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就可能出现时间失魂现象。时间失魂是指在有限的人生时间中,人的时间被物质化了,人心为物欲所蔽,失其灵明,精神家园失守,心灵无处安顿,精神空虚、情感缺失,被名缰利锁所套,陷入货币拜物教囹圄,沦为单纯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动物,出现了物质越来越丰裕、精神却越来越空虚的悖论。现实当中失道失德、失善失美、失志失神、失信失义等均是其表征。

(二)时间失控

意指时间失踞失守失陷,快慢失宜,犹如失速的汽车,处于危殆境地。人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现代人焦虑急躁、紧张不安,希冀能“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一切”,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比比皆是。无休止的快节奏生活给予人们物质回馈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内心的焦灼、精神的疲惫和健康的每况愈下。人们如同忙碌的蚂蚁,步履匆匆,灵魂跟不上躯体的步伐,无暇细品生活的美好时光。过劳死、抑郁症、亚健康笼罩社会、阴魂不散。《从前慢》所描写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情景渐行渐远。在时间不停地推搡和裹挟下,大人整天忙于工作,应付各种应酬,在珍馐美味、杯晃交错间,蹉跎岁月,透支健康;孩子忙于学业,争先恐后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列夫所说的:“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远离我们而去”等描述的就是这种失控情况。

(三)时间失真

这是指各类时间名实分离,名不副实现象,各类时间边界划分模糊不清,工作时间、学习时间、休闲时间、睡眠时间等具体时间形态失真失实。一是工作学习时间异化,该工作的时候不工作,该学习的时候不学习。工作失职,学习失责,失效,该工作学习时不工作学习或不认真工作学习。身在曹营心在汉,朝秦暮楚,心猿意马,工作不在状态。二是闲暇时间异化。表现为闲暇不闲,东溜西逛,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彻夜连天,放纵无度。白天劳作匀速乏味,夜晚娱乐原始刺激。时间异化还表现在当私人闲暇时间变得日益充裕且不知道如何度过时,时间成为一种“空无”的压力。三是睡眠时间异化,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睡个好觉”对不少人来说正在成为奢侈。时间失衡失调,失去应有的节律,黑白颠倒、昼夜不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熬夜、失眠、睡眠时间不足已成为不少国人的通病和生活“新常态”。

(四)时间失序

各个年龄层次的人违反自然节律和人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日子过错了、过反了,年龄错位、时序颠倒、时间失常。一是孩子们本该游戏玩耍,却在拼命地学习。二是青年人本该学习,却在虚掷光阴,拼命刷屏、玩游戏、睡懒觉等,在该读书的时候选择放弃和叛逆。三是中年人本该顾惜身体,却在透支健康、拼命赚钱。四是老年人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开始拼命锻炼健身等。据统计,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成为大多数人一生当中最后悔的事情。

(五)时间失却

主要表现,一是时间荒、时间贫困、时间压力过大,当代人普遍生活在寿命越来越长、时间却越来越缺乏的悖论之中。二是当下失却失落,视线永远投向未来,为了未来,今天积累一切,人们生存在过去沉重的记忆和过于超前的期望中,习惯于在过去与未来两种外在的时间中生活,却唯独失落了当下(现在)的时间,陷入古罗马门神雅努斯只关注过去和未来而忽略了现在的“两面神陷阱”——过度前摄的时间占有令人沉湎于过往的回忆中,导致当下的时间空虚;过度预支的时间占有令人疲于追赶“明天的太阳”,导致当下的时间透支。这两个方面的重轭,形成巨大的时间挤压,使人在当下的时间中无立锥之地。三是透支未来,为了现在享乐而牺牲未来的幸福。四是对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抱任何希望,悲观消极厌世,放弃了追求任何东西。

二、即时网络时代的时间异化成因分析

是什么催生时间异化现象?对此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成因涉及时间的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次,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一)对社会加速转型发展中的现代人时间荒问题缺乏伦理关怀

即社会的加速转型发展、现代人多元角色多任务不断切换与时间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们按照自然的时间节律来安排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时间是和谐共生的。近代以来,自然科学飞速发展,时间节奏越来越快,出现了标准时间、星期制、阳历、公元等时间制度的新内容,“人是主观、时间是客观”的主客二分局面形成,人和时间对立起来,人们可对时间进行任意的计算和切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已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精神圭臬。现代社会将时间从个体所处的具体情境中剥离,并企图通过时间来操控人的发展,效益优先原则凸显,人本原则和道德至上原则式微,个体层面的自我时间往往被置于整个社会时间结构的底层。在时间有传统时间与现代时间或社会时间与个人时间之分的条件下,重视和强调社会时间或有价值的社会时间时候,个人时间往往被挤占与牺牲。在即时网络时代,角色多元化与多任务频繁切换交叉重叠加剧了当代人时间荒。角色丛或角色集对应的是由个体的时间和精力支撑的多种责任和义务。现代人不得不在自身的多种不同角色之间对时间和精力进行配置、再配置。即时性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又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处于多任务不断切换的生存状态之中,个体时间被分割成多个碎片,无数人被“时间黑洞”所吞噬。加之隐性工作时间、工作路程、工作准备、软工作(指正常工作的延伸部分,需要在工作时间之外完成的工作)的时间长,工作时间利用率低,物质主义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对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践行不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做派占用了人们大量时间……这一切都会加剧时间荒、时间贫困,造成了社会的加速转型发展、现代人多元角色多任务不断切换与时间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矛盾的尖锐化背景下,对时间的伦理关怀自然成为当代人强烈的内在诉求。

(二)对社会思潮叠加影响造成的时间行为偏颇缺乏有效矫正

即各种社会思潮的叠加影响和理性判断力的缺失之间的矛盾得不到化解。尤其是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庸俗主义、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传统价值观的解构与断裂、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与挤压、信仰信任危机的滋生与扩散、价值规约和行为践履的错位与偏差均是导致人们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异化的重要因素。目前消费主义思潮已渗透至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消费主义文化蔓延滋长的情境中,在资本利益的诱使下,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人们把消费当作对幸福的拥有,将对商品的追求当作人生的意义,超前性消费、透支性消费、符号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盲目性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以及同时出现的自由时间异化现象层出不穷。在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文化主导下,时间被抽象化,形成异化时间及相对应的异化劳动,并导致闲暇时间的异化和现代人工作狂与消费狂的双重人格。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其名作《景观社会》中指出,不同于前传统社会中的循环时间与工业社会中的不可逆时间,景观时间是一种制造伪事件的时间积木,质言之是一种异化消费时间。在景观时间里人们甘于虚耗时间、精力、财力并深受其害而浑然不觉。

(三)对新兴媒介时间的出场缺乏强力管控

即新兴媒介时间的出场和管控力的薄弱之间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时间问题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而迫切。科技带给人类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会剥夺人们对时间的支配权,产生了两个巨大的悖论:一是所有可能节约时间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结果都与人们的预期刚好相反,并且与过去相比,人们感觉时间愈来愈少,压力却愈来愈大;二是到处都能得到的巨量信息不但没有让人们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反倒令人们更加茫然无措,陷入信息超载的黑洞之中。不少人本来是想用科技来获得自由,由于缺乏强力管控,不知不觉地成了科技的奴仆。“新媒介依存症”“手机依赖症”已经成为社会一大“流行病”。据市场研究eMarketer的最新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耗费2小时39分钟,比2017年增长11%。中国严重沉迷玩手机已成为不可小觑的健康杀手!对不少人来说,智能手机宛如身体的延伸,如同固定在手上的额外器官。日复一日的高频率、无多大实际意义的刷屏,挤占、分割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对时间本身的系统研究缺乏辩证分析

即解决时间现象的高度复杂与对时间本质规律的系统研究阙如之间的矛盾。时间是人人都感受得到并对其都有发言权的泛在现象,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人类迄今为止都未能对其本质、规律、属性、时间悖论等作出全面透彻的科学解释。连解释时间的人也被时间带走了,霍金终成时间中的一段简史。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时间就是一切,人不算什么;人至多不过是时间的体现。”[3]96-97人们认识中的时间依附化倾向,把时间视为依附归属某一事物的要素,时间研究笼统宽泛,缺乏对时间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的系统深度研究,未能从扑朔迷离、混沌无序中揭示出更深层的本质规律性;时间外在化倾向,把时间视为一个无内在内容的外在要素,不能切入本真时间之核心深处、深入揭示时间内部产生机理和深度,把握其与人的内在关系;时间背景化倾向,把时间视为一个背景衬托式的隐性要素即烘托主体的要素,妨碍着时间研究的突破性发展;时间边缘化倾向,把时间视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边缘因素、可有可无的次要因素,时间作为关键要素的作用被忽视;时间客体化倾向,把时间视为一个去主体化的客体化要素,其理解的时间是脱离了人、超越了观察者自身的纯粹“客观”时间,是没有“现在”而只有一片序列的时间。异化的时间是一种美丽的陷阱,沉溺其中的人们在貌似幸福快乐的表象下戕害自身,蜕化为网络“即时性动物”却浑然不知。自然科学对时间范畴的理解诠释上的空间化、僵化、数学化、非人性化、实在化、狭隘化倾向均会制约着人们对时间的本质和时间规律的深入探讨和揭示。时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熟知不等于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观,都认识到生活须臾离不开绵绵的时间之流,但是这不说明我们已经窥见了时间之堂奥。人是自然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实践的存在、社会的存在、文化的存在、历史的存在的综合体,只有把人放置到存在方式的时空综合坐标中去,才能揭示其丰富生动的本质。

(五)对国人的时间学教育缺乏有力举措

由于科学时间观教育的阙如,加之错误的金钱观的影响,人不幸沦为金钱的奴隶,时间就被糟蹋了,生命也就荒废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强力侵袭下,人们身心失衡,心为物役,物欲横流,尘嚣浮躁,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放逐、被抛弃,人们对精神世界缺少关照,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间成为金钱的标志和衡量人的价值唯一尺度,金钱代替时间成为人的生命的全部。如同被绑上沉重黄金的鸟儿一样,当人成为赚钱的工具和机器的时候,是无法在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的。

三、即时网络时代的时间异化的扬弃路径

对时间异化现象进行救治,必须采取多种良方和策略,主要是“五个增强”。

(一)增强新时代时间观的践行力

新时代背景下,与习近平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相对应,我们要大力弘扬创新时间理念、和谐时间理念、绿色生态时间理念、全球时间理念、共享时间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新的发展理念的论述、习近平人民观、劳动论、创新论、幸福论、政绩论、时间论等内容都是我们有效克服时间异化现象的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习近平的时间观为统领,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提高人民的时商指数,不断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时间观中的时间价值取向论、时间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论、时间智慧与时间韬略论(含时代论、时段轮、时链论、惜时论、时机论、时变论、时速论、时序论、配时论、时效论)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譬如要大力弘扬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挑战自我、积极进取、越挫越勇、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培育,摒弃颓废、绝望、悲观的生活态度,扬弃自我封闭、自我沉沦、看破红尘、看淡一切、消极避世、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的“佛系”人生观,抵制和批判丧失心智、漫无目的、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坐享其成、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麻木地生存的“丧文化”的扭曲价值观,帮助和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消解“丧文化”拥趸的集体焦虑,通过自觉的奋斗拼搏,成就出彩的人生。此外,注意扬弃工具理性价值观以及“秒杀”“闪婚”“快餐”等“速度文化”的弊端,也是当务之急。

(二)增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力

扬弃时间异化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丰富和生命的展开,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联动和支撑,需要社会时间伦理的建构和完善。离开社会环境条件而片面强调人的发展,无异于寻求世外桃源或乌托邦,最终陷入空想。事实上,失却了良好的社会土壤,即使个人有再多的自由时间,也是无法获得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是须臾不可偏废的重要方面。科学的时间观是在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过程中树立起来的。当务之急是要注意防范和反对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潮、效率主义思潮对人们思想的侵蚀。我们应该转变时间思维方式,走出效率主义的误区,克服手段与目的倒置现象,遏制“物本”“资本”“官本”的过度张扬,凸显“人本”的地位和意义。关键是要遏制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蔓延,防止人的生命“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避免人在专注于物质利益时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三)增强对新媒介时间的管控力

鉴于“即时性动物”或曰“手机人”呈现出愈来愈多的态势,克服手机使用上瘾现象亟待摆上全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手机人”是借助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无时无刻不在下意识地倾向于利用手机满足工作、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等多种需要的人。“手机人”具有对手机上网的需求强烈、以网络社交为主要交流方式、大众传媒信息接触度高等特征,其心理和行为受到手机的深刻影响,手机已成为其生活必需品。被媒介技术所异化的人本质上是一种病态的存在。因此,要引导人们正确把握网络信息技术的双重作用,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兴利除弊,用正确的科技观和时间观指导人们思想和行动,理性地使用和控制科技,规避或纠正科技的消极作用和影响,从而取得主导地位。在积极专注力稀缺的当下,以心流理论来促成精神力及个人的自我发展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匈牙利裔美国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在2004年提出心流(flow)理论,对于防治手机依赖症、网络依赖症具有现实指导价值。应以心流理论教育和引导人们沉浸于科学创造、艺术活动、哲学反思、冥想等活动中,超越时间藩篱、进入无时性之境,求得身心淳化,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此外,还要依靠理想信仰的力量、情感兴趣的力量、专注的力量、真理逻辑的力量、团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习惯的力量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管控好新媒介时间的强大合力。

(四)增强时间学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力

一要继续深化时间的本质、时间规律、时间结构及其功能、时间效益、时间密度、时间节奏、时序、时机、时间管理、时间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的领域,譬如马克思主义时间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观、时代、时势、时链、时尚、时间形态、时间战略与韬略、时间反求与时间预测、时间价值、时间异化及矫正、时间与人的关系、时间治理体系和时间治理能力、时间人格、时间境界、自由时间、时间自由等都需要给予足够的学术关注。二要加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对话联姻,以批判革命的精神突破学科壁垒,坚持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之路,以恢弘的学术视野、行动意义上的概念劳作、真正的思想、科学的洞见,不断淬火磨砺、守正创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兼具的时间学术话语体系包括时间哲学话语体系。三要拓宽学术视野,吸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五)增强时间科学方法论的宣教力

一要深刻把握和科学宣传时间辩证法,包括时间联系观和时间发展观、时间对立统一规律、时间质量互变规律、时间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时间的久与暂、时间的先与后、时间的快与慢、时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克服辩证法研究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经院主义倾向,优化人们的用时方式,提高人的时间觉悟,提升人的时商指数,提高时间成色和人生幸福感。二要加大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时间观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升人生格局。正所谓时间格局决定人生结局,时间的格局不同,人生的境况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时间格局不高的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容易一蹶不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见时间流逝,不见个人成长;而时间格局高的人,既立足当前、只争朝夕,又谋划未来、高瞻远瞩,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力求二者和谐统一。三要既重视休闲能力、层次和品位的提高,又有效推进生命教育,坚决克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现象,要学会自我加压,走出舒适区,告别懒惰和拖延,提高行动力和专注力。四要力争做“感悟幸福型”的人,注重当下,也看重未来,乐观豁达,善于知足,能平衡眼前和未来的幸福。

综上所述,克服时间异化现象固然有多种良方和策略,其关键在于提升人的时商指数。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但遗憾的是,关于时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几近空白状态。这是需要研究者大力垦荒开拓的一块学术领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在道德评价上谴责时间异化现象,但不应将其视为恶魔,对其价值进行全盘否定、一笔勾销。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必须看到其积极作用。时间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它是人类自己解放自己的必由之路。没有时间异化的存在,个人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异化涵养了深邃的自由意蕴,深化了自由的境界,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摆脱时间异化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的自由时间的不断扩大;异化劳动的克服、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等。完全扬弃时间异化现象,最终实现由“过去支配现在”向“现在支配过去”的跃升,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

猜你喜欢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交往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马克思论“交往异化”
由“意义治疗”到“存有的治疗”——林安梧关于异化问题之崭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