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地方高校发展途径分析
——以吉林省地方高校发展状况为例

2018-01-28 23:3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吉林省互联网+发展

尚 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被有形或无形的网络紧紧联系到一起。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网络已经从曾经的虚拟空间逐渐地和现实空间融合到一起,成为现实空间不可或缺的部分。伴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依赖程度的加深和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的提高,“互联网+”时代随之到来。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杨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1]。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3]。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4]。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5]。对于吉林省地方高校来说,“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吉林省地方高校要深入分析“互联网+”的本质内涵,了解吉林省地方高校发展现状,利用“互联网+”深入研究吉林省地方高校发展的策略,主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从而让吉林省地方高校不断地超越自我,适应时代特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互联网+”的本质内涵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一切传统行业,即互联网是其他行业运行的新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6]“互联网+”虽然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网络自从产生之后,就已经远远超越了技术本身,而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方式。“互联网+”的本质内涵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是思维的创新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的创新,是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融合的产物,是将互联网从单一的人际交往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平台向互联网与一切传统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将互联网转化为业务往来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中,销售者和消费者可以平等自由地进行选择,使得产品的销售更加便捷、高效。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交往或产品销售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减少了中间环节,销售者和消费者不需要见面即可以跨越时空完成一次交易。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以前不曾有过。

(二)“互联网+”是大众参与的产物

“互联网+”是大众参与的产物,是大众共同创造了“互联网+”这一全新的生态。没有大众的参与,也就没有“互联网+”的存在。正是大众积极参与到互联网发展的每一步,并利用这种平台进行人际交往和信息的传递、交换,才使得互联网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大众的积极参与是“互联网+”获得大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互联网+”是更加开放、自由的空间

“互联网+”所创造出来的互联网空间,让人类摆脱了现实空间的各种束缚,使人们在互联网中的来往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在互联网上,人与人交往的层级减少了,人们可以超越地域、时间、阶层、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进行更加自由的交流和交往。同样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在选择商品时,更加开放和自由,可以足不出户,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互联网这种开放、自由的氛围,也为大众创业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业者。[7]

(四)“互联网+”是深度融合的产物

“互联网+”不是简单地“互联网+一切传统行业”,而是一切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传统行业的众多环节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完成。互联网给传统行业的发展、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机遇。如某一工业用品从市场调研到最终的销售反馈等众多环节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这样就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让企业能够更快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快速地完成产品设计,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利用网络让消费者积极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当中,从而实现产品设计的最优化;并在销售的环节中随时根据顾客的反应定期去调整,实现产品整个环节消费者的参与。其他行业也是一样,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深入地融入到互联网当中。

(五)“互联网+”是联系一切的纽带

“互联网+”将人与人、人与物,将各行各业紧紧联系到一起,人们通过各种信息终端和其他人发生联系。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互联网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线将我们连接到一起。[8]随着“互联网+”的推进,互联网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东西连接起来,成为联系一切事物的纽带。

二、“互联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公平性、日常管理、教学模式、资源共享、特色办学等高等教育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可以预见的不久将来,新的适应“互联网+”新兴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等教育新形式将应运而生。

(一)“互联网+”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公平性

信息技术的提高,可以将所有的知识数字化,无论是文字、图像、音频、视频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在网络上,并快速传播。[9]知识的数字化,一是可以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成本。对于一些特殊学科,如古文字,纸质书籍一般都比较贵,给学习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但纸质书籍数字化之后,可以极大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成本。二是可以减少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时空障碍。对于一些高校的内部课程来说,课程数字化之后,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共享,学习者通过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是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和利用效率。知识的数字化之后,学习者既可以利用整块时间进行学习,也可以利用零散的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者对这些知识的利用也变得更加方便。知识数字化的这些特点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公平性。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学生可以打破学校的藩篱,利用网络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如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可以学习985、211院校的网络课程,获得和985、211院校学生相对对等的学习机会。

(二)“互联网+”促进了高校日常管理的全面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日常管理带来了全面革新的机会:一是促进高校日常行政管理的全面革新。高等院校在日常行政管理中可以实现办公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让日常的行政管理全部在网络上运行,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节约成本,实现全程可以监控的透明化办公、阳光化办公。如高校的职称评聘,传统的评聘方式,教师需要填写大量纸质表格,评聘过程也相对隐晦,既让教师疲于奔命,也容易滋生不公。而利用网络职称评聘系统,申请职称评聘的教师自行填写,系统对教师的业绩根据指标自动评判,这样让每一个教师的业绩都一目了然,杜绝了人为评判的误差,让职称评聘更加快捷公正。二是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全面革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日常管理,如通过QQ群、微信群,发布信息和要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还可以建立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系统,将学生的学习和思想道德进行量化,每个学生都需要在上面注册,并定期登录查看,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做的好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传到系统上,管理员定期登录查看,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学生将赋予一定的行为分数,这些分数将成为学生进行各种评优的依据,而对于学习和道德低于学校标准的学生,系统会自动向学生的手机发提醒信息。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实现全方位管理。

(三)“互联网+”促进了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的整个环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课堂教学、考核方式、课后学习等方面都在发生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使得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的各种新式课堂不断地涌现,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都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作为载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微课”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分成不同的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保持在15分钟以内,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这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点讲授录成视频,放在网上,利于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自学。对学生的考核也可以从纸质考试变成网上上机考试,或是网络和纸质考试相结合。课后学习和指导更加方便,教师可以通过论坛、QQ、微博、微信等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督促。

(四)“互联网+”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资源共享

高等院校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师资、课程、图书资料、学生管理、学校设施等各种资源的共享。通过互联网让高校之间互通有无,实现优质资源的高校对资源相对匮乏院校的远程支持,并通过互联网逐渐形成高校联盟,让教师、学生都能够进行校际互换,促进高校整体的跨越式发展。

(五)“互联网+”促进了高校办学特色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高校的交流更加便利,高校之间的融合趋势加强,也让学习者学习知识更加方便,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在新的形势下,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迫使很多高校日益重视办学特色。只有具有一定特色的高等院校才能在互联网的时代具有竞争力。

三、地方高校发展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既有地域的不均衡,也有层次的不均衡。从地域来看,一般东部沿海省市的高校发展较好,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校发展受地域限制最严重。而具体到某一省市来看,一般高校高度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其他城市高校分布相对较少。从层次来看,高校又分为部属院校、地方公办院校和私立院校,而部属院校又分出985院校、211院校和一般院校,地方公办院校又分出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办学层次越高,其占有的各种资源就越多,而这种对高等院校层次性的定性既有历史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更突出。从整体上来看,一般地方高等院校占有的资源要比部属院校少,发展比部属院校相对滞后。但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份所属地方重点院校有时要比身处西部的部属院校占有更多资源,发展相对较好。如江苏省属的苏州大学就比一些西部的部属院校发展得好。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了对中西部高等院校和地方高等院校的扶持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地方高等院校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一)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为地方高校长足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为了扶持中西部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地方高等院校的扶持力度。如2012年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该工程重点支持中西部23个省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所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其中吉林省有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五所地方院校进入了一期工程建设。其次教育部还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一些地方高等院校进行省部共建。从2004年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郑州大学以来,到2016年底,教育部参与共建的地方高校共有70所,其中吉林省延边大学2005年进入省部共建行列。除了教育部外,还有其他部委参与的省部共建高校,如北华大学是国家林业局和吉林省共建,吉林财经大学是国家税务总局和吉林省共建,吉林建筑大学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和吉林省共建,吉林工商学院是国家粮食局和吉林省共建,长春工程学院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吉林省共建。2018年教育部进一步升级省部共建,在14个没有教育部直属大学的省份分别选出一所地方高校,由省部共建升级为部省共建,以教育部管理为主。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促进了地方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一些省市也纷纷出台地方性政策,扶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如吉林省在2013年7月份颁布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延边大学等10所以上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大学前列。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10所以上院校建成国内一流的高职高专院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等建成国内领先的民办大学。……全省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建成高等教育强省,为吉林省地方高校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2013年11月颁布了《吉林省“长白山学者计划”和“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实施办法(暂行)》,为吉林省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2017年4月颁布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吉林省支持3至4所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进入国内同类大学一流行列;支持一批转型发展高校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国内应用型高校中发挥示范作用;支持一批高职(专科)院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院校;支持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建成国内领先的民办大学,为吉林省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地方高校办学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3年全国共有高等院校2484所,2018年全国共有高等院校2914所,5年来,高等院校增长了430所,平均每年增长86所高校,而这些新增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地方高校。2010年全国高校共有在校生2232万人,2018年有在校生3700万人,八年来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1468万人,其中地方高等院校是在校生人数增长的主力。在全国地方高校办学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吉林省地方高校近年来办学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13年吉林省共有地方高校56所,2017年共有地方高校60所,5年来地方高校数量增长了4所。2013年吉林省在学研究生人数为5.69万人,2017年吉林省在学研究生人数为6.35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增长了0.66万人。2013年吉林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59.95万人,2017年吉林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64.39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增长了4.44万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吉林省地方高校办学整体规模是逐年扩大的,在校生人数也不断增加。

(三)地方高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年提高

在国家和地方扶持力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也在逐年提高。如江苏省的苏州大学、广东省的深圳大学等地方高校在办学实力和大学的影响力方面要超越很多部属院校。近年来吉林省地方高校办学实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如在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排名当中,北华大学由2013年全国排名342名上升到2018年的254名,在全国名次提高了88位;吉林师范大学由2013年的288名上升到2018年的284名,在全国名次提高了4名;东北电力大学由2013年的270名上升到2018年的184名,在全国名次提高了86名。而民办高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从2014年起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的排名一直在前10名之内。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地方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是在逐年增强的。

(四)地方高校对外交流、合作办学规模、层次不断增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合作办学规模和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地方高校表现的比较突出,如苏州大学在老挝建立了分校,是较早在国外建立分校的地方大学。而吉林省地方高校也普遍开展了对外交流,并和英美俄澳韩等国家高校开展了多种层次的合作办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吉林省地方高校开展的对外合作办学中,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即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1项。延边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大学、北华大学、通化师范学院、吉林工商学院、长春工程学院等地方高校纷纷开展了对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了吉林省地方高校在对外交流中的层次,提高了吉林省地方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吉林省地方高校的发展。

四、“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的途径

“互联网+”作为创新思维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生态,为地方高校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规划,从整体上促进地方高校跨越发展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要想获得大发展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节奏,利用互联网技术,为高校发展提供新途径,而这一切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如高校与高校之间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资源共享,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支持,再如高校学生入学只需网络注册,不需现场注册,也同样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定。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整体上谋划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的发展。要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地方高校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详细确定每一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实施的步骤,为地方高校利用“互联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10]在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各省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及“互联网+”的特点,不要好高骛远,但也不能谨小慎微。要实事求是,要脚踏实地,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尽量简政放权,将大多数具体管理、具体做法下放到各个学校[11]。规划只是个整体纲领和各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而发展的具体做法由各个地方高校自行实施。

(二)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利用“互联网+”实现大发展

利用“互联网+”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无论是硬件的购置,还是软件的搭建,日常管理人员的培训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在现有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地方高校互联网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可以设立专门的地方高校“互联网+”发展基金,实施专款专用,该基金主要用来支持地方高校构建互联网平台使用。[12]该基金可以由政府牵头,由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出资组成,并接受企业、个人的捐款,以此促进地方高校大发展。

(三)地方高校要解放思想、大胆革新,促进自身实力提升

“互联网+”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利用“互联网+”促进地方高校发展,就需要地方高校要转变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促进自身实力提升。地方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思想方面大胆创新,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学校实力提高,有利于人才引进,有利于科研提升,有利于学生招生就业的做法,只要不违反法律和政策都可以做,都可以大胆尝试。偏远地区地方高校要多吸取发达地区地方高校的做法,采用其成功的经验,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不要怕在改革中得罪人,也不要怕在改革中走弯路。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发展,其最终也会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只有在改革中砥砺前行,才能彻底改变地方高校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

(四)地方高校要挖掘潜力、苦练内功,利用“互联网+”,实现洼地崛起

“互联网+”是大众参与的产物,是大家的共同参与,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高校的跨越发展离不开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这需要地方高校挖掘内部潜力,苦练内功,通过对学校现有资源的整合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搭建“互联网+”平台,利用这一平台实现对内部人才的挖潜,对外部人才的柔性引进。通过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地方高校的洼地崛起。

(五)地方高校要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人才、学生培养的共享,发挥地方高校的整体力量

“互联网+”是联系一切的纽带,是深度融合的产物,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生态、新的平台,实现地方高校的资源共享。一个地区可以建立地方高校发展联盟,设立地方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学生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共享,可以有效实现地方高校资源的互补,可以促进地方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发挥地方高校在竞争中的整体合力。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互认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学生、互认师资等各种合作。学某一专业的学生,只要是通过该平台学习了相关专业课程,并通过考试就可以承认学分,不论这个学生是选择哪一个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开设的课程。地方高校的学生可以跨学校学习,高校之间相互承认学习经历和学分。对于跨学校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注册和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六)地方高校要有前瞻意识,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发展

“互联网+”作为更加自由、开放的空间,给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地方高校要想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车,就需要有前瞻意识[13],紧跟这一趋势。在不久的将来,高等教育可能完全通过网络系统来实现,这就需要高校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建设。高校可以从现在开始就积极培养懂得高等教育、懂得学生管理、懂得网络开发、维护、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将现有各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都拍摄成网络课程。积极筹划设立网络大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大部分学业。加强网络和高等教育结合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开发,从而让地方高校在“互联网+”的时代,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跨越发展。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超越的机遇,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利用“互联网+”这一发展平台,实现地方高校的大发展。

猜你喜欢
吉林省互联网+发展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2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53.67万t 同比下降49.92%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