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与刘少奇半工半读思想之比较

2018-01-28 23:32窦祥铭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刘少奇职业教育

张 喆,窦祥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45-46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指明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是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系列言说、思想和理论观点的总称。[2]34

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同时也是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设计师。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刘少奇始终以很大的精力关注着教育事业。他是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刘少奇半工半读的教育思想发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与刘少奇都能够紧密结合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深刻把握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发展变化趋势,基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特质,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和强调知行合一的三维发展观为价值指向。通过比较和归纳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与刘少奇半工半读教育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能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3]34

一、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与刘少奇半工半读思想的相同点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指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求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377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国民革命时期的1926年6月28日,刘少奇在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培训工会干部举办的劳动学院致开学词中就表明了学校的办学方向:“本学院惟有我们无产阶级的人才可以来读书”,“学院的书是专供无产阶级来读的”[5]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刘少奇鲜明地指出创办社会主义新型正规大学的基本办学目的和方针是:以服务工农为目的,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人民大学的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工作。”[5]98这所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数十载的岁月培养了大量富有成就的各级领导干部,商界领袖和学者专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6]154刘少奇勉励赴苏留学的大学生下定一个决心:“为人民学习,为国家学习,学成以后为人民工作,为国家工作。”[5]113刘少奇在1952年9月1日《批发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该指示的主要内容是:全国高等、中等学校急需树立工人阶级的思想领导,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建设。为了加紧培养高等、中等学校政治理论师资,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7]459

(二)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8]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积极践行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改善民生,不断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9]根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全国共有1298所高职院校纳入评价。报告显示毕业生就业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工作稳定性、自主创业比例和创业存活率等指标稳中有升。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入选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与“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首先,专业对口好,体现学以致用。全校七成专业是轨道交通专业,这些专业毕业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铁路企业或南京地铁、苏州地铁、无锡地铁等城市轨道企业就职。其次,轨道交通类专业起薪高,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在大型国有铁路企业工作三年,薪酬可以达到每月8000元甚至10000元以上,许多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再次,签约工作稳定性好,离职率低,说明学生对工作满意。[10]学校通过多策并举,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和农民工”所占比例保持在50%以上,为广大农村学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少奇十分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精准就业问题。1951年4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党组小组向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并中央送交《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提出:该校拟改以培养工程师和理工学院的师资为主,着重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适当照顾铁路部门的需要。开设机械、电气工程、铁路等七个科二十五个系三十多个专业,以及研究班、技术干部进修班和预科班。聘请苏联教授六十五名,需要办学经费一百万美元。刘少奇作了批语:“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拟批准此计划。”[11]435此后,刘少奇多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教授公寓、学生宿舍、校舍建设标准以及办学经费等问题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批示,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尊师重教的崇高境界和为党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1951年6月7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问题给中央电报上批语——“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必须一个一个地考虑学生从事之业务”,嘱托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部长安子文:“学生从事之业务,在分配时,必须细心地一个一个地考虑,方能分配好,上次分配,只有大数,没有细数,望切实注意此电。”电报正文则对中央1951年6月2日下发给各中央局《关于今年暑假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分配方案》提出调整意见:对华北根本不需要或吸收不下的糖业、西方语文等专业的毕业生,希望能与其他战略区调换一部分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华北需要的农田水利、农业经济等专业的毕业生,希望多分配些;对华北无科系又极其缺乏的工业统计、工业会计、俄文等专业的人才,希望统一分配几人。[11]452-453刘少奇站在中央的高度审视,既考虑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又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一定程度上校正了相较于以往笼统的、“大水漫灌式”的分配政策,达到了人尽其才的效果。

(三)强调知行合一,坚持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制度、共识、模式、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2]50作为华东地区唯一一所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提升服务行业企业发展能力。

学校与上海铁路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向上海局管辖各客运段输送数百名学生参与春运顶岗实习,内容涵盖看线、退、出乘管理以及春运相关工作规范等方面。学校联合南京地铁创建国内首家地铁学院,根据各地铁公司订单需求,并结合学生意愿、生源地、面试成绩等因素,组建地铁订单班。地铁订单班同学每学年安排相应课时前往各地铁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及培训。此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各类竞赛,屡获殊荣。与行业龙头企业、本科院校等合作共建了轨道交通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铁路总公司列车长培训等品牌培训项目。建立学生创新基地,结合合作企业的技术特点,明确校企指导教师和项目任务。以现场实际科创项目为抓手,切实推进杰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与徐州电务段签订校企高层次人才(技能大师)互聘协议,发挥铁路能工巧匠在铁路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学校坚持与中国铁路同行的办学理念,集群建设高铁专业,集成打造高铁站场,集力培养高铁工匠,集聚名师大师团队,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轨道交通高职名校,打造中国铁路高职教育国际名片。行业指导效应显著,校企协同育人格局基本形成。

刘少奇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对高等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报告。他指出:“某些大学也可以半工半读。可以有全部半工半读的大学,也可以在现有的大学里面办几个半工半读的班。要把这也当成一种正规的学校制度。”[13]324

在刘少奇同志的倡导下,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海创办的一所半工半读的新型高等学校——业余工业大学,首届毕业生有八百多人;1958年8月创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全省30个垦殖场都有分校,学校一直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劳动与学习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作为办学方针,比较注重实践锻炼和技能培养。在六年中为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专业人才。刘少奇指出“我们办了半工半读高等学校,就可以使我们的教育衔接起来,逐步形成体系,逐步定型。”[5]282半工半读在全国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北京地区58所高校中有33所高校进行了试点,天津、江苏、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安徽等省市、自治区也积极试办了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高等学校。据1965年统计,“全国66所高等农业院校中,已试行半农半读的有37所,半农半读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数的15%。”[14]258大量涌现的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在客观上自然地形成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相结合,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二、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与刘少奇半工半读思想的不同点

(一)两者所处的基本国情与时代内涵不同

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历经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的演变,立足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表现在诸多方面,如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当前我国教育四梁八柱的改革措施都基本出台,已经进入“全面施工”和“内部装修”阶段。陈部长表示,“全面施工”指的是现在出台的教育改革方案都在实施,而且进展良好。“内部装修”是指一些进展比较快的、处于龙头地位的改革措施。

刘少奇半工半读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发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农业、教育都是在基础差、起点低的情况下起步的。在中国究竟怎样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刘少奇根据他青年时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的一年半工半读经历,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关注美国大学生半工半读的教育发展动态,萌发开创本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国家只在工厂附近加建一些教室和集体宿舍,增加一些专业教员,所费不多,却可以多办中等技术学校和大学,大大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快好省地培养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促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界限更快地消灭。”[5]228刘少奇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过程,从当时的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有建设性的思考与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深化。

(二)两者的出发点与支撑点不同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就是基于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人民群众对“上好学”有迫切要求。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是显现人民在教育领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等方面结构性缺口很大。鉴于此,在顶层设计上统筹职业教育与培训,使其在体系建设上更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重视职业教育成为全国共识,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职业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雄踞世界首位,每年为社会提供上千万训练有素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合作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深受产业欢迎的职业院校。面向“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建设目标,作为技术技能人才重要支撑的职业教育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将步入深水区。

刘少奇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思想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各级各类的人才,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已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格格不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李富春针对我国职业技能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在1953年10月14日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建议有计划地选调年龄二十到三十岁之间,曾在大学系统学习过,有点锻炼、有点工作经验的、近十年来吸收到党内与军队中的知识分子进行专门技术的训练。刘少奇《对李富春关于培养技术干部意见报告的批语》指示:“须有党、行政、财经、合作社及其他各方面分配调用训练。”[15]296此外,当时全国范围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师资也普遍匮乏。中共中央在1951年9月27日致电西南局、中南局、华东局并告东北局:为了适应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东北须大力发展中学与高等师范,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师资。因此东北请求关内各地区帮助解决一部分高中教员与高等师范教师。中央要求内地给予东北人才援助,使其能完成工业基地建设的任务。因此电告西南、中南、华东各抽调二十位高等师范的教授、讲师及一百名高中教师支援东北。刘少奇电告东北主要领导同志:“关于配备东北高中及师范学校教员事,已请有关部门考虑,待有结果时再复。”[11]654

(三)两者产生的影响与意义不同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英明判断,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新担当新作为。首先,进入新时代,要在政治品格上形成新气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全过程,讲透新时代思想,讲好新时代故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要在供给侧改革上形成新气象。新时代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整个社会都在经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巨变。要持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大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力度,紧跟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为新时代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16]第三,要在世界职教舞台中央形成新气象。根据教育部2017年6月14日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一共有1388所,体量位居世界第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未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刘少奇倡导推广的半工半读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首先,立足我国当时落后的教育现状,借鉴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建设经验,改造旧式教育,开创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新局面。其次,不断探寻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时俱进地提出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层级毕业生的升学要求,保障更多人民充分、高质量地就业,“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大量有文化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大学毕业生”[13]326,缓解了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缺口。第三,探索解决教育制度的深层次矛盾,打破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倡导发展多种教育形式,为高等职业教育开拓了新思路,明确了新概念,提出了新方法,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刘少奇这一思想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2006年,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出台《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求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三、结语

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与刘少奇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思想都是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发展时期的具体国情,形成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紧紧聚焦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这一根本任务上。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将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保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构筑起了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17]18

刘少奇关于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思想,是着眼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工农民众受教育的实际需求,改革教育体制,满足广大青少年读书升学的愿望,对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我国实行的多种办学形式,就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他当年所提出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06年10月,教育部选定了107所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

当然,源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差异,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与刘少奇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思想侧重面有所不同,但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站在新起点,教育强国战略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刘少奇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