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媛媛李 莹
2018年4月27日,陕西省米脂县第三中学学生放学途中遭遇袭击,造成9人死亡、12人受伤。这类校园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无论对于当事人还是目击者,都是创伤性的事件,会导致他们出现一系列的身心反应。如:容易受到惊吓,长时间处于“高度警戒”状态;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常常感到内疚罪恶、孤单无助,对现实和未来绝望;否认事件的发生,回避与事件相关的刺激;脑海里会控制不住地反复出现事件发生时的画面;睡眠质量差,无法入眠,或者经常做噩梦,精神上总是紧张或者疲惫。危机性事件以其无预警性、紧迫性、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损失和伤亡为特点,不仅会给师生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且会干扰或破坏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惯常的管理模式。对发生危机事件的学校的师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不仅有助于缓解师生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促进其心理健康,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适应。
研究表明,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师生普遍有心理干预需求。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特例,指针对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教师、校方的管理层人员以及与事件相关的家长群体,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替代性创伤的经历者。然而,在我国,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一方面,有些学校不重视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干预,认为心理干预可有可无。大多数学校把加强安全秩序把控作为对危机事件的首要应对措施,而忽视心理干预的介入。认识上的不足进而导致行动上的缺失,很多学校将心理危机干预当作危机事件处理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草草应付,对于师生暴露于危机事件引发的心理创伤完全不做处理。另一方面,出于维护学校声誉的考虑,一些学校对与事件相关的信息进行封锁。对于有损学校声誉的事件,很少有学校能主动公开地采取向社会通报的措施,往往只是在内部处理危机事件。这么做的弊端在于,一方面会给学生造成学校只关注声誉、丝毫不关心学生的印象,从而导致其心理上的二次创伤;另一方面,这么做反而导致谣言四起,家长或者社会人士通过小道消息获得的信息很可能会扭曲事实,引发师生更大的焦虑、恐惧,以及外界对于学校的质疑,达不到有效处理危机事件负面影响的效果。
从宏观来看,一方面学校要建立长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从危机发生的过程上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子系统:预警系统、干预系统和维护系统。预警系统要能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的冲突性事件,并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学校管理范围内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疏导。应急系统要在学校发生重大恶性事件时,及时、有效地与负责危机干预的其他系统进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为与当事人相关的人群(同学、教师、家长、亲戚)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维护系统是指在重大恶性事件发生后为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相关的人或人群提供补救性、维护性的心理干预。
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培养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要以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为首要任务,尊重关怀每个在校师生,而不是只在意维护学校的声誉。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学校才能做出更有效的安全及心理方面的危机干预措施。
从微观上来说,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培养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训练其对于校园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能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通常包括三个部分:领导指挥小组、专家指导小组以及专业工作小组。领导指挥小组由学校领导或者学校医护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协调工作人员与其他危机干预系统(如公安、消防等)的关系。专家指导小组主要负责收集和整理当事人的相关心理健康资料;提供具体的干预方案或对已有的方案提出建议;对从事现场干预工作的人员进行监督和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评价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为上级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报告。专业工作小组则主要负责事件现场的心理疏导与援助以及事件发生后具体的团体和个体干预工作。专业干预队伍里的人员最好都接受过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的相关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参与人员都能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提高干预的效率,增强干预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在辨别哪些学生和教职工受到影响,以及他们受到怎样的影响后,根据心理创伤的严重程度,对不同的师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心理危机干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有两个层面:团体干预和个体干预。
团体咨询应尽快实施,最好是在危机发生后的24~72小时内实施。心理学家樊富珉提出了校园危机团体辅导的“认知—情感—行动”模式,即对心理危机的处理要先从处理认知开始,继而组织成员进行情绪表达和宣泄,最后进入行动阶段,教给成员相应的压力应对和管理技巧,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处理认知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谈事实,准确、诚实地向团体成员解释发生了什么,主要目的是帮助成员了解危机事件发生的经过,增强真实感。同时要说明团体辅导的目的、过程以及团体的领导角色,明确团体辅导的目的是让大家相互支持,共同分享、处理在这次事件中的各种情绪。团队领导者要向团体阐述保密等原则和设置,使团体成员能在安全、尊重、真诚的氛围下进行分享。
在情绪宣泄阶段要引导团体成员谈感受,设计各种活动帮助他们回忆事发时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和所想。然后探讨事件发生后的思考和感受,并向成员解释危机中的异常反应可能是“对异常情况的正常反应”,帮助团体成员接纳自己的内疚、恐惧、愤怒、自责等情绪,鼓励成员分享自己对危机事件的思考,着重探讨有关丧生的话题,促进团体成员领悟生命意义、珍惜生命,更加坦然地面对逝去。
行动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团体成员对控制状况的胜任感。领导者可以采取比较直接的技术,教授成员辨别应对策略和技巧,如压力管理技巧,并说明适当饮食、运动、睡觉以及找家人和朋友倾诉是很重要的。除直接教导外,也可以让成员做脑力激荡游戏和分享个人用过的成功策略。在团体辅导结束时需要进行告别仪式,如写下心灵寄语、相互拥抱祝福等,用仪式活动处理丧失,完成健康的分离。
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对于个别不能调整自身状态的学生和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进一步、单独的个人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处理哀伤情绪,恢复正常生活。此外,辅导完成后要关注辅导的后效,可能需要对部分师生进行跟踪性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