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于19世纪80年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新生事物。就如心理学一样,在诞生之初,心理健康教育是分裂的、孤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孤独,从心理健康教师的孤独上就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往往是孤军奋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分裂不仅表现在“为人”目的和“人为”设计之间,更表现在操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方面。就其内容而言,有侧重心理素质教育、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区分;就其形式而言,有医学模式、教育模式等。这些分裂既表现为看得见的派系争论、课程差异,也表现为看不见的意识形态的争辩。
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为人生”的整体教育观,即中小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人的心理是认识、情感、意志、人格的统一体,心理健康发展不是某种教育单独设计和实践的结果,而是一个由生理、心理、教育和社会等多维因素构成的复杂互动系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吸收叶圣陶的“为人生”整体教育观,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设计思想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环境设计、评价等方面。
1.教育目标的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整体发展,包括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三者构成人的发展的三位一体结构。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它与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融为一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开发、培养和训练不可分割。而且,这种全面整体的发展还体现了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现在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统一。
2.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从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心理素质的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二是心理健康的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也不能分开的。
3.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人人生规划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分阶段系统集成、系统组织、系统实施的过程,涉及许多重要环节,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
4.教育环境的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之中,学校只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而不是全部环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考虑环境的整体性,必须通盘考虑学校、家庭、社区、个体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精神意蕴及其整体效益,创建全人成长的环境:一是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学校环境的整体性建构,二是家庭环境的整体性建构,三是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建构,四是发展主体的整体建构。四者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同时要加强学生同家人、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对学生心理发展发挥整体的积极影响。
5.教育评价的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是全景评价、全人评价、全面评价。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素质教育的全框架中来评价,也必须将人置于发展的全框架中来评价。应把握人的核心发展要素,把握心理发展的核心要素,全面协调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以及交往、做事能力、精神品质的培养,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全人发展的重要杠杆。
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协调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各育具有复杂的关系,如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存在以下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早于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宽于学科教育。人生起点的教育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科教育的内容日益增加;而到了一定年龄,心理健康教育又会逐渐取代学科教育。
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是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介入,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专业的人(心理健康教师)、专门的室(心理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专题的活动(心理活动课、专题教育活动、专题拓展训练、团体辅导等)、专业的考核等。
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再次要整体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安排。在学校层面,既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又关注教师心理发展。就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而言,既有课程介入,又有学科渗透;既靠学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运作,又需其他部门支持;既需要教育活动育心,又需要环境文化熏陶。在社会、家庭层面,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又要关注家长的心理发展和整个社会人际互动的和谐与共融。在学生个人层面,要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更要提高其自我发展、自我修复的能力,建立同伴互助的机制。
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当然也不能排斥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化和深入。要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优化进程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性与层次性,恰当处理好整体与个别、共性与个性、一体与多元、基础素质与关键素质的关系,使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使生命的潜能得以发挥,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整体和谐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