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逐步规范,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逐渐显现,人们对心理课堂的研究也愈加重视。心理课堂的效能很大程度依靠心理健康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很多教师致力于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达成相应目标。影响课程设计能力的重要变量是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涵盖了教师对专业理论的内化、学生特点和学校文化的联结、教材教法的整合等诸多方面。科学合理的课程意识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教育教学业绩则是课程意识的显性载体。心理健康教师课程意识具体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这几个方面,同时,课程意识也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核心部件。
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就个体幸福感而教,这是心理健康教师课程意识中最人本的部分。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学生呈现出的心理特点包括:因身体发育趋向完善,对性产生神秘感;对伙伴关系相当重视;好动、好奇、好胜,产生独立性与反抗性。因此,初中心理健康课程应“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
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构成了心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初中心理健康课需要帮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青春期自我的变化,促进学生建立积极、稳定的自我意识,为人格的统整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运用创造性的活动、师生问答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尊重、平等和信任对人生的意义。
以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异性交往”主题为例,教师应先向学生传达“关注异性是成长的标志,是正常现象”的理念,这不仅是对学生性发展意识的一个正向肯定,更是对学生“我想了解异性是错误的、羞耻的”这类观点的矫正和调整。接下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恰当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积极探索异性交往的方法,有效应对异性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但是不同地区、学校的文化氛围的开放程度不同,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活动体验环节时需要因地制宜、灵活设计,这就与“怎么教”联系起来了。
“怎么教”是教师课程意识的落实之处,教师的课程意识需要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载体才能得以显现。心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配合学生“体验—感悟—行动”的学习方法才能得以开展。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法包括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讨论和自我分享等,教学方式的选择和组合彰显了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以“异性交往”主题的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重点:通过比赛增进小组成员间的联结;通过课前的热身,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帮助学生体验感悟异性交往需有度。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要求。
教学过程:
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派一人参加“吹气球比赛”,气球吹得最大而不破为胜利者。
教师采访参赛选手的心得体会。
学生1:我最后吹炸了,因为太急了,吹得比别人慢自己就更加紧张,已经吹得很大了还想更大。
学生2:我害怕炸,就不敢用力吹,最后气球吹得很小。
学生3:我在小组成员的建议下循序渐进。开始快一点,当气球达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慢慢吹,同时一边吹自己的气球,一边观察其他参赛选手的进度。
结合“吹气球比赛”的启发,小组讨论并分享与异性交往的度。
学生1:男女同学交往是正常的。
学生2:男女同学距离太近、交往不分场合,很容易造成别人的误解。
学生分角色表演情景剧《误会的源头》,小组讨论故事情境中产生误会的原因。
教师:男女生交往是成长的需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取长补短。但是度的把握很重要,不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一定的麻烦。
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要努力提供学生不断与自己内在对话的机会,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把在活动和游戏中的体验、感受汇集成经验,成为帮助自我成长的资源。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任务,甚至把体验感悟也小组任务化,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多元化的信息,最终获得成长。
课程学家蔡斯认为,课程设计有三个重要关注点:一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二是体现出“师生的合作”;三是把重点放在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上。这些不仅提示了教师课程意识蕴含的具体内容,也提供了“为什么这样教”的系统研究与反思的内容。这是心理健康教师课程设计能力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环节,更是优质心理课堂设计的灵魂所在。
教师通过核查矫正课程设计的内容、方法、授课计划、学生课堂反应、课后行为反馈等诸多方面,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生的具体特点,是否在教学中贯彻了全员参与体验的要求,课程标准达成与否及其原因……这种反思有利于查漏补缺,让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