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从自我、情绪、人际、学习及升学就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与辅导,以促进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全面适应学习生活,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心理品质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从“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发展”模式或“预防”模式转化后,由于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大,模糊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边界,反而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弱化,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发挥。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发展各个方面的支持作用,我们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心理+”理念,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与传统学校教育的相关领域充分结合,形成“心理+学科教学”“心理+教育管理”“心理+校园环境”“心理+班主任工作”等新的领域。这样,不同的学校基于自己的校情及发展愿景,将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充分地吸收,探索出校本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形成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小学作为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其“澄心”学校文化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生活之中,创造了优秀的“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范型。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心理+”首先体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以尊重、接纳和无条件关注的方式对待儿童,相信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潜能,特别是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更具有不断改变和创造的可能。
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心”之力量,将“心”的修炼视为人生和为学的发端。学校提出的“澄心”理念就是在对儿童发展及对学习的本质规律理解的基础上,以育“心”的方式开启儿童的智慧,从而帮助儿童顺利地走上心智化之旅。“澄”如水之静,蕴含清澈、透明之意,“澄心”意指纯净其情感,纯明其智慧,纯粹其精神。
为达成教育的目的,学校倡导这样的价值观:“我们关爱这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现在的以及过去的。我们追求真诚,无论对自己或他人。我们尊重我们生活的环境,尊重学校共同体中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与价值,也尊重我们自己。我们相信每一种选择都会有收获,并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我们欣赏行动、欣赏为学校或自我的完善所做的每一件事。我们鼓励所有成员尽力站自己的才能和优秀之处,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应努力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成为学习者的必需,成为他们一生幸福和成就的基础。”在这种尊重、关怀、积极正向的人本理念的渗透下,学校的文化将化为润“心”细无声的教育氛围,将儿童的心灵引导向积极乐观与肯定自我价值的心理教育的核心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视为独立于学校学科教学和管理的“第三方”,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极大误解和窄化。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学习的神经机制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任务、自身情绪状态以及环境信息的感知和加工,学习者需要一种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认知功能,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如心理小游戏、体验活动、放松训练能帮助学习者做好学习准备、激活思维过程、加深学习意义体验。信大附小的“让学”课堂,基于学习者的认知发生规律,将课堂的组织方式设置成符合儿童心理活动特点的方式,并将积极语言贯穿其中,既达成了学科教学的目标,又起到了优化儿童心理品质的效果。“心理+课堂”,夯实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基础,是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科学专业的助人方式促进当事人心理健康发展与潜能发挥的学科,想要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施教者必须经由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一定的科研课题,在实践中探索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理解儿童特有的行动表达方式,解读儿童的心声,形成对儿童问题的深刻洞见和有效应对。这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即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信大附小的教师发展机制就是“心理+”新模式,发掘自身的才能,感受职业的幸福,将问题视为资源,创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位教师都有维护儿童心理健康的意识,让每位教师都有科学解决儿童发展性问题的专业能力,是学校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心的关键。当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具有了专业的眼光,就能够设计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的各种活动:学习动力训练、学生成长心理社团活动、专业心理课程实施、心育节组织、《心韵》校本教材开发。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并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创设了充满设计感的学习方案和心理情境,让学生的心理体验得以发生,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得以彰显。
因此,作为“心理+”的优秀实践范型,信大附小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伴随着教育者对儿童生活和心灵世界的深刻理解,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给学校带来更多的教育成果和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