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恩德里小学 韩洪涛
“课程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天津市河西区恩德里小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从学校实际出发,深化课程改革,探索课程整合,构建了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2017年底,学校举行了第一届“课程涵养美德”课程建设年会。展示活动中,6位青年教师讲述的“我的课程故事”,以及9节集中展示的特色课程,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并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数学兼STEM课程教师 胡俊佳
自从开展STEM课程以来,从扎染、水晶玫瑰、彩虹瓶、神奇的肥皂、星球的位置、自制饮料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都能看到学生开心的样子和探究的身影。我校教师还创设了风能、桥梁的承重、电池的原理及制作水族箱等课程。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扎染课。上课时,我一只手托着一块洁白的手帕,另一只手拎着一兜洋葱走进教室。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我拿出两个锅和两个电磁炉,把5个紫洋葱头放到一个锅里,4个黄洋葱头放入另一个锅里,开始煮洋葱。学生把自己扎好的手帕轻轻地放入锅里。洁白的手帕瞬间被染成不同的颜色。学生们睁大了眼睛看着,唯恐自己的手帕会找不到了。几分钟后,我把学生的手帕从洋葱水中捞出时,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当我们一起把捆手帕的绳子剪掉时,教室里一片沸腾,他们不由自主地跑过来抱着我说:“胡老师,您真厉害!”学生们的欢呼加上煮洋葱飘出来的香气吸引了不少其他班的学生。他们把我围了起来,用期盼的眼神说:“老师,我下个学期可不可以报STEM课程,这门课太好玩了!”
在网上选课时,每周2次的STEM课程,竟然在10分钟内就被一抢而光。STEM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逼近真实、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情境,更利于学生高阶思维与积极情感的投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兼养成教育课程教师 孔垂杨
笔谈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去年,我所带班有个男孩叫小范,他几乎天天违反纪律。与他频繁的接触中,我发现他的自尊心很强,对请家长十分反感,同学们的帮教更是适得其反。针对他的情况,我决定尝试和他笔谈。
很快,我就收到了小范的第一封来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第一次与您笔谈,我很兴奋,也有些紧张,因为我从来没有跟老师这样交流过。上课时,我爱说话,管不住手和嘴;下课,我又总和同学发生冲突,大家都疏远我……问您一个幼稚的问题:如果我继续闯祸,您是不是会让我退学?”
看到小范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我觉得教育的时机到了,就第一时间给他回信:“收到你的来信我真高兴,谢谢你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12岁,代表你长大了,意味着自觉性增强了……”
几天后,小范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我回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是您的回信给了我力量和勇气,是您改变了我,让我敢于在那么多人面前展示自己。”之后,我们继续坚持了一个月的笔谈,小范发生了变化。笔谈让师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尊重,也架起了我和学生之间爱的桥梁,这种爱从心灵生发出来,也直抵心灵深处。
科学课程教师 刘 畅
第一次给一年级学生上科学课的情景印象深刻。那天,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是什么课吗?”好多学生都摇脑袋。我一边在黑板上写下“科学”两字,一边告诉他们:“这节是科学……”没等我把话说完,一个小男孩立刻热情地站起来,跟我打招呼:“科老师好!”其他学生听了都一窝蜂地说:“科老师好,科老师好!”
我一听,忍不住笑了,并解释:“我是你们的科学课老师——刘老师。”在我简单介绍了科学课之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可以做实验啦!”“我能和小动物们玩。”“可以研究小草、小花啦!”就这样,他们带着对科学课的新鲜劲开始了学习。
讲《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时,我带着几盆盆栽和绿豆苗来到教室,他们一看就来了兴趣。我便顺势鼓励学生自己种植物。果然,下节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种植的大蒜、香葱、火龙果苗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带着学生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学生们那专注的神情和投入的状态,让我特别高兴。
开学仅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这样的变化。我想,学生和家长真心的认可比什么奖励都值得我骄傲和自豪!
语文兼师生共读课程教师 洪春燕
艺术魅力无限大,文字力量亦无穷。我上共读课程有三个小妙招:个人自主读书、班内共读和家庭亲子共读。在最初的共读中,我是从绘本开始的。决定读绘本,也并非贸然行事,而是在选择恰当时机,因为我想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一天,班里学生特别浮躁,早晨有迟到的,课间又出现了追跑打逗的现象,以致课堂效率较低。针对这一现象,我并没有直接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耐下心来说:“既然大家这么兴奋,我们放松一下。老师前几天看到一本有意思的书,想和你们分享。”学生们一听来了兴趣。我打开电脑,点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第一次的绘本阅读便开始了:“今天的故事叫《大卫,上学去》……”我给学生读完,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说着大卫的种种不是。我趁机说:“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大卫呢?”有的学生立马附和,有的则低下了头。第一次阅读结束后,学生们将这节课明白的道理写成读后感,有的还进行了二次创作。于是,我们的第一本作品诞生了。
共读课程开展仅一年时间,我们就共读了40多本绘本,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如“我爸爸、我妈妈”系列,这些都倾注着孩子们对父母深深的爱。学生们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与书的故事。
音乐兼曲艺课程教师 李 达
我校五年级有个学生学快板两年多,曾多次参加市、区级活动表演,极具表现力的台风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其实他在三年级时,性格腼腆,不善于表达,接触曲艺后,尤其是在表演中,整个人都投入其中。他深有感触地说:“一开始接触快板还是三年级,学校发给我们每人一副快板,以前都是从电视上看人家打,感觉挺哏儿。后来,学校开了曲艺课,我就跟着老师学。记得第一次站在台上,对着全班同学表演,我特别紧张。老师事后鼓励我说‘站在台上,你就是个演员,要把精气神提起来,让大家看见你在舞台上的风采。’之后,我坚持对着镜子练唱词,打快板,最后在舞台上充分地展现自己……听到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开心又激动。我付出了努力,收获了成功。”
曲艺课程的实施,弘扬了津味文化,在说、唱的过程中,学生们增进了对津味文化的理解,发自内心地热爱天津本土艺术。我们给学生留下天津美的印象,将来他们就会为天津去创造美。
看到学生们都能打起快板唱几句,看到学生们充满自信的展示,我真心希望,艺术这颗小小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语文兼博物馆课程教师 邵宇萌
我们利用自然博物馆这一社会资源,采用主题任务单的形式,开展别有趣味的主题学习活动。学生们通过绘画、作文、摄影、海报等记录他们在博物馆中的收获。
为了上好博物馆课程,老师们早早着手准备。如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恐龙的灭绝》这篇课文,所以在带学生去博物馆前,我就为学生介绍了恐龙的基本知识。很多学生事先也翻阅了资料,了解恐龙的灭绝过程。最后,我和学生商定好去现场学习的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每天都追着问:“邵老师,咱们什么时候去博物馆学习呢?”
现场课时,每个学生都拿着属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单。例如:蝴蝶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呀?昆虫有什么特征呢?翼龙到底有没有羽毛?学生们意识到,这不同于以往走马观花地去参观博物馆,而是带着任务去学习和探索。
除了博物馆,我校的研学足迹还遍及了大学校园、纪念馆、公园等场所,研学之旅成了课堂的延伸、课程的载体、学习的场域、探究的空间。课本中,略显枯燥的文字与此课程巧妙结合后,学生对学科知识有了更生动的体验,更加乐于与同伴在合作学习中分享探究学习的愉悦。多元教学真正让学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该怎样做”,正所谓:“一切皆课程,处处皆教育。”
杨然: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猜测”的阅读策略。在分享绘本《对不起》时,在故事的关键部分,我停了下来,请学生猜测小熊和小兔子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猜测。在“猜测”中阅读,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
胡俊佳:通过做课,我了解了STEM课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科学实验课。教师课前要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想清楚课堂上教师、学生应该完成的各项任务。教师用问题引领学生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告诉他们每一步是什么。
李达:为弘扬津味文化,我将津味文化融入曲艺中,让学生们在说、唱的过程中增进对津味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设计本课时,我并没有脱离艺术本体,而是在教给学生们曲艺节奏“板、眼”的同时,结合音乐节奏将快板唱词用节奏符号表示出来,先解决难点再填唱词。
王津:一节成功的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水墨画》一课,工具材料准备十分繁琐:裁纸,铺画毡,清洗毛笔、调色盘和笔洗,选择颜料,以及做好当天的应急预案。备课要不断改进,随时想起的问题随时记在纸上。
董丹丹:在恩德里小学APP中,加入英文天气预报这一新功能,在班内选最棒的天气预报员。同时,让学生在班群中进行英文天气播报,将任务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洪春燕:基于语文课和品生课的结合点,我抓住两者思想上的融合,以“平凡的感动”为切入设计教学,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同时学会运用写作方法表达情感,将要写的文字先通过语言说出来,进而再下笔成文。一节课在思想融合的基础上,学生学会了表达。
孔垂杨:通过课程,学生了解了志愿者精神,纷纷建立志愿小分队,并开展模拟情境的志愿活动。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志愿者”的活动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与表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每个人,做好每件事。
邵宇萌:《我们是朋友》这节课选取的主题是“情绪”。一个一个的情境设置,让学生们走进故事中,站在故事主角的立场去感知情绪,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辨别积极和消极的情绪,让学生在具体的实例中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
张妍:《数学与整合》课前,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上课要用到的东西——橡皮泥、牙签,并细心告诉他们注意事项。通过整合课,学生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归纳规律,同时通过动手操作,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