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 赵培刚
■天津市北辰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王纪群
中小学的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决定着学校存在的价值。办学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重要抓手,是教育行政部门促进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整体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途径之一。
因为评价结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各基层学校对迎接办学质量评价格外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但参评学校在迎检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偏差,降低了评价过程及结果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重三轻”。对这些不良倾向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我们提高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更好地发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
按照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的基本程序,参评学校在接受正式检查前要进行自查自评。所谓自评是指一所学校为了保障与提升自身办学质量,自行发起和组织实施,对本校各项工作进展及成果进行自我审视与分析的过程。自查自评是学校围绕区域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各基层学校对于自查自评工作都相当重视,一般都是校长亲自挂帅成立学校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开展自评工作。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校在自评工作中存在着重查漏补缺、轻反思追责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忙于对评估材料的编补。由于区域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组在进行集中评估时较重视评估材料的提供,导致了参评学校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材料的整理和数据的统计中。于是学校自查自评中便出现这样一道风景——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积极调动各自人员对已有材料整理装档,对欠缺材料严格补齐,全校教师忙得不亦乐乎。二是忙于对学校平时管理缺位处的补救。一些学校由于平时管理中存在着缺位现象,在自查自评中学校行政人员便置身其中,添置设备、补齐制度、清理死角……真可谓“全体师生齐动员、共同迎接检查团”。一旦正式检查结束后,全校干部教师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然后就“涛声依旧”了。这种对自评中既忽视发现问题的反思又忽视对管理缺位的追责的倾向,减弱了学校自评工作的作用。
思考与建议:查漏补缺是必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发展,但如果在自查自评中仅仅停留在查漏补缺阶段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更好地发挥自查自评工作在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学校自查自评是典型的内部评价,可以很好地补充外部评价的局限性,是外部评估的有益补充。在迎检前的学校自查自评中,学校不能将全部精力都用于查漏补缺,还应该重视反思问责。在自查自评过程中,校长及学校领导班子要思考下面这些问题:一是我们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我们是怎么知道的;二是学校在管理中还存在着哪些缺位现象,为什么出现这些现象,该由谁来负责;三是在自查自评中我们具体发现了哪些问题,今后该如何去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回答,学校可以客观评估自身管理和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平,深入分析学校发展中的优势和面临的不足,明确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办学质量改进的行动计划。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价小组进驻学校开展评估,评价小组成员一般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督学、区域教育系统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这些人都在各自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谙熟教育规律。迎检学校的领导、教师在与这些教育专家的交流中常常持有仰视的心理,对评价小组提出的问题往往曲意逢迎,缺少深入的对话沟通,从而干扰了评估的客观性。具体表现为:一是闪烁其词。有些迎检学校校长在进行汇报时常常避重就轻,夸大学校成绩,在接受评价小组质询时往往避实就虚,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在参加评估组召开的座谈会时也时常存在迎合心理,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大家都抱着一种“家丑不能外扬”的心理,甚至不惜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干扰了评价的准确性。二是恭维心理。面对评估的质疑时,迎检学校的校长及领导干部时常不假思索地表现出一种谦卑的态度,“我们确实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后面一定加以改进”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有时评估组提出一些建议,学校领导往往会脱口而出:“您讲得太好了,不愧为专家。”这种曲意逢迎的态度,往往使评价组了解不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真实想法,对于评价的客观性产生了干扰。
“第四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是通过“协商”而形成“心理建构”的过程。因此,评价应该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评价应该倡导多种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协商与对话。在学校迎检工作中,学校的干部教师虚心听取评价小组的意见及建议固然重要,但是,平等的对话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就评价者来说,通过与校方平等的对话沟通,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加真实地了解学校的有关信息,从而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就被评价者而言,通过与评估组的平等对话沟通,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办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办学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固然注重对学校现有发展情况的认定,但根本目的是激励、引导、指导学校在全面回顾总结、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发展思路,争取今后发展的重大突破,从而办出学校个性、特色,办出成绩、品牌。基于这一点,在评估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展开平等的对话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办学质量评价工作结束后,评价小组会形成《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反馈报告》,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还会在学年终开展表彰大会,对办学质量高的学校进行表彰,这也是教育行政管理的有效举措。面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反馈报告》,如果学校未能得到所期望的评价结果,许多学校领导往往将自己办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客观因素,表现出两种不良心理:一是“酸葡萄”心理。即:不是虚心向办学质量高的学校学习经验,而是故意突出人家的办学优势,诸如“人家学校的师资力量咱比得了吗?”“人家学校的生源多好呀!”等牢骚话层出不穷,恰恰看不到人家的主观努力,从而故意贬低优秀学校的价值。二是否定评价。即:不是从自身的缺点、弱点加以分析,而是怀疑评价不科学,责备评价不公正,对评价的方法、标准、过程、结果等方面持否定性评论。学校领导这种过于强调客观、缺少深刻反省的做法往往会使学校故步自封,缺少前进的动力。
思考与建议:面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反馈报告》,学校应该采取虚心接受并深入分析的态度,既要肯定自己的优长,更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利于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将评价结果传达到学校的每个层面。现代教育评价理论非常重视评价结果的判断、改进。为此,校长要将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结果传达给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使他们明确学校办学质量的真实状况,从而在工作中高度自觉地调控自己的状态。同时,学校还要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学校的办学行为,切不可“报喜不报忧”,影响今后对问题的改进。二是制定好今后学校发展性指标。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既是对学校过往办学行为的总结,更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引导。学校校长要会同全校干部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反馈报告》,共同商讨学校未来发展规划,制定好今后学校发展性指标。这样,有利于全校干部教师认清学校的现状,找到发展的方向,从而为学校未来的发展确立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三是主动请评价小组专家来学校回访。现代教育评价提倡研究性评价。所谓研究性评价,是指评价小组要改变过去通过单纯的检查评价给学校定性的办法,换之以在评价中帮助学校分析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问题,总结学校的成功经验,指导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反馈报告》就是一份很好的学校未来发展建议报告。明确了这一点,学校就应该主动邀请评价小组专家不定期或定期来学校回访,查看学校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问题的改进情况,指导学校的办学行为,这样更有利于学校今后的发展。
办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就如同定期“体检”。“体检”前,学校要解放思想、轻装上阵;“体检”中,学校要积极配合、主动交流,提供最真实的数据,以期获得最准确的反馈;“体检”后,学校要心平气和、直面问题,制订改进计划,清除肌体沉疴,促进学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