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丰 长春财经学院 刘旭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著名拳种之一。早期因其动作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绵绵不断,故称为“长拳”,也称“绵拳”;又因其内含八种基本技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和五种步法(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所以又称“十三势”。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意,著成《太极拳论》,从此“太极拳”这一名称得以确定。
太极拳起源何时?太极拳何人所创?众说纷纭:一说始于南朝梁代(公元6世纪),为韩拱月所创,一说始于唐代,为许宣平所创,一说始于宋代微宗年间,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据研究目前一般认为如下一说比较可信,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人陈王廷(1600—1680年)所创。陈王廷为明末武庠生,曾在河南任乡兵守备,入清后隐居乡里。晚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种田”(见陈王廷遗诗)。史料表明,他以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为蓝本,综合当时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名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与吐纳术,吸取阴阳学说与经络学说理论,创长拳“十三势”。这套拳,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结合,把养生、健身、技击合而为一,这就是最初的太极拳。
在一百年前,太极拳的发展着重在技击方面,而近百年来则向医疗、体育游戏和竞赛三个方面平行发展。随着目的、任务的改变,太极拳学派有继承,又有创造,派中衍派,留上分流,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成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练习的一项体育项目。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用于医疗体育方面。1956年8月1日,国家体委根据杨式拳架编成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编排次序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使学习者易学、易练、易记。太极拳发展速度很快,体育各部门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推广。在国外,太极拳也受到了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记出版,许多国家还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了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从实质上来说,中国的哲学是建立在一种做人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从这一点看就不同于西方哲学所要求人的所谓程式。正是基于此的不同,才产生了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技的不同。中国人讲究德,而习武之人更加强调武德,不仅仅是因为武术这个体育项目的特殊性,更因为老拳师们强调,人们应通过习武来体会做人的道理,而不是仅以武技本身来证明高低胜负,在这一点上与只追求比赛胜负的西方武技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哲学家认为,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其中包含着中国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主张“取象于天”,以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帮助认识事物。太极拳以“太极”命名,就受中国哲学影响,“太极”一词,出现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系辞》),这样给拳术命名,就包含着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应用于拳术领域。
在本体论上,太极拳理论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在各代拳师著书立说时,大多运用宋明理学的“理气论”来做为太极拳理论的出发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明显继承了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基本思想;陈氏太极拳著名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更是以程朱理学的理气说为基础,阐发了洋洋20余万字的拳理。在方法论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例如“反者道之动”,而且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太极拳起步修炼要求人们全身放松,内心清净,以柔软的姿势去除原有的拙劲和蛮力,通过这个“柔”的手段“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言),太极拳以“无欲”的方式,追求它的最高境界,其实人间万象亦是如此。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束美丽绚烂的花朵,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沧桑,中华文化赋予了它无比深邃的文化内涵。太极拳以圆为精华,不是为圆而圆的,其中充满了哲理和科学。拳理的奥妙在于变化,变就是生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也是太极拳之大法所在。发展、向上、变化是中华民族进过世代文明的陶冶而逐渐形成的审美观念。少女为什么美?奥妙就在于“变”,变就是生成,就是充实美满,美是新鲜的、向上的和充满朝气的,所以少女的美都是说不尽的。中国人论艺,经常说要“穷神达化”“出神入化”。尤其是“出神入化”,似乎已经成了审美鉴赏中的常用词语,《辞海》对“出神入化”的解释是:“形容技艺达到神妙的境界”。深受中国古代美学影响的太极拳文化深不可测,当人们每每演练太极拳时,都会感到有一种梦的景观,有一种深沉内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