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曹 瑞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乃至整体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根据听课、观察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目前教师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目标设置不当,表现为教学目标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年龄特征等;2.活动设计不合理,表现为活动数量偏多、活动和主题一致性不强、活动流于表面热闹缺乏深度等;3.对于心理学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教育理念落后、辅导技术运用不娴熟等;4.学科教学味道还比较浓,知识灌输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目前,心理健康教师组成比较复杂,虽然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但是兼职教师占了大部分,很多教师习惯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好;2.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很难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和有效性标准,因此,呈现出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课程教学形式,科学性和有效性欠缺;3.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这导致心理健康课的质量无从评鉴,也导致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大。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2012年提出的,只是在阶段和层次上提出教育内容和途径方法的一般要求,没有形成这门课具体的课程标准。
一个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提供给学生三个方面的知识,即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己的知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解决的是前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主要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决的是最后一个问题,即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并学会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上述这些关于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并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实现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的。学生只有通过自我探索,才会获得经验,得到真正意义的成长。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探究精神,只是被迫、被动地接受教育,这就成了“牛不喝水强按头”,其结果可想而知。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个人自身的问题,需要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一般来说,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组织形式。活动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的,但是活动不是目的,我们追求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借助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和思维碰撞,促进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规律是“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过程。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自助”。学生首先是受助者,然后是助人者,终成自助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将其在“他助”与“自助”中学到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技能,通过增进自信与自尊体验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课程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依据。一些教师在表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常常过于空乏。如在一堂九年级的题为“我会记忆有方法”的课中,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样的目标表述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课,非常缺乏可操作性。类似上述的教学目标表述过于模糊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活动中可以训练、培养和设定的目标,教学目标宜“小而实”,不宜“大而空”。目标的表述尽量避免出现诸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抽象性、概括性过高的字眼。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怎样设定教学目标呢?下面几位教师的设计可以提供启示和借鉴。有的教师在七年级题为“会说话的眼睛”一课中,把目标设定为“学习解读眼神中的丰富含义,认识眼神沟通的重要性,掌握人交流时如何运用好自己的眼神,树立与人交往的自信”,这样的目标设置就非常具体,在一节课时间内也比较容易完成;在一堂小学五年级的题为“有话好好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有的教师将目标设定为“让学生认识、体会到言语不当会对他人造成心理伤害,对友谊的发展形成阻碍,有主动表示友好、化解矛盾的欲望和尊重、理解、宽容的心态,了解、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引导学生探索心平气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形成好好说话的反应范式”,这样的目标表述就比较恰当。
1.从“浅”向“深”转变是指从为了表面热闹而设置活动向能触动学生情感和心灵的有深度的活动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应该能够改变学生认识,引导学生将活动中获得的认知、感悟或技能拓展到其他生活情境中。在一堂高一年级的题为“畅想人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首先开始的活动是“我的生命线”,教师从“人的一生”出发,启发学生开启思考人生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人生的畅想。学生先是自己在生命线上标注出自己人生的重大事件和预计发生的时间,并在全班分享。有的学生表示不同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任务,20岁之前目标是学习、尝试,20~30岁的目标是学习独立生存,自力更生,30~40岁的目标是工作,还要热爱生活,陪伴家人,50岁以上的目标是聚会。然后,学生们在组内讨论生命线中的规律与差异,并在全班分享。有的小组概括出“人类繁衍、学习工作、旅行养老”等共同的规律;有的小组发现了学习时间不同(有的整个人生都在学习,有的只存在于上学的阶段)、结婚时间不同、志向不同、寿命预期不同等方面的差异。
之后,教师运用“生涯彩虹图”这一生涯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生命线。教师讲解生涯彩虹图之后,学生们认识到应该考虑顺应社会时代变化,对未来有新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当下的责任和任务,将自己的生命线取回,并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全班分享。学生上台修改自己原先的理想,绘制出自己生命线的新版本。有的学生表示:先把学习搞好,砥砺前行,未来会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但是现在需要努力学习。还有的学生表示:有条件先环游世界,感受不同风土人情,之后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本课的分享和辅导环节环环相扣、紧贴主题、不断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碰撞,实现了互助与自助。本堂课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是一堂颇能体现高效教学之深度学习的课。
2.从“松”向“紧”转变是指活动从结构松散、多中心、多主题向中心突出、结构紧凑转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活动越多越好,有的课甚至就是几个活动的简单拼盘。有的教师在一堂七年级的生涯规划课上,从头到尾设计了大大小小5个活动。几个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活动之间联系不密切,主题不突出,学生难以从中获得预期的发展。
有的教师对活动的处理就很科学。在一堂题为“认识并塑造自我”的课中,首先,通过图片引出热身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我眼中的我与他人眼中的我”以及“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紧接着,进行活动一“秀出现在的我”,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接着,活动二“品味关系中的我”,认识不同角色里的自我特征;然后,活动三“探索成长中的我”,通过交流分享,展开探索活动。最后点题总结,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和塑造,进行活动四“塑造更好的我”。
整堂课活动设计环环紧扣,重点突出,紧密围绕认识并塑造自我这一主题,从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几个方面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认识,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更加积极地塑造自我。
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它确定了活动目标、主题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个好的预设总是符合一定的目的,可行可检,能发挥协调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效教学强调生成,强调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是具有生成性的课堂。在心理健康课活动中,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没有“剧本”,但是决不能“照剧本演”。
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教师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放在活动课的主导位置上,在课前预设了很多活动情景,并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心中预设的情景,期待自己预料的回答,对于预设之外的情景和学生的回答,教师常常不能顾及学生的感受或者生硬地转入下一个预设内容,导致师生活动产生分离。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思想、行为,客观上,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学生的想法、言语、动作,活动的结果及产生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对于活动过程生成源源不断的生动资源,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地加以关注、恰当引导,这样将产生超越原有预设的效果。
教育理念是教师设计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反映了教师的理性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技巧,理念第一,技巧第二。
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有素的技巧、制作精致的课件都只是辅导过程的保障和辅导理念的载体。他们固然必不可少,但如果理念发生了偏差,再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成熟的辅导技巧,再炫目的多媒体设计都将失去原有的迷人光彩。一些活动之所以失败,根源在于只注重形式而忽略甚至失去了理念的深邃与引领,成败在于理念,能否促进学生成长也在于理念。
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唤醒学生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心里感受与体验与其生活范围和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成人不能想当然地去帮他们体验,或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自己的体验去估计。
专业味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高度或称精准度,主要看教师的专业性。关于心理健康课要不要有专业味或者说是心理味一直是困扰基层教师的一个问题。主张要有心理味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的概念必须准确,方法技术要科学,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完备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课必须有心理味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以及目标的真正落实;反对的教师则认为,心理健康课不是大学心理学专业课,不是心理知识的普及课,心理味过强冲淡了其教育性。
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恰恰要求避免太多的理论和术语,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而是要求除了杜绝知识性和科学性的错误之外,整个课堂推进过程必须体现心理学的原则和规律。看一个教师的专业性,要全面看其目标设置是否恰当,核心概念是否有偏,内容采择是否有误,活动设计是否科学,起承转合是否流畅,乃至一言一行是否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因此,一堂高效的心理健康课的心理味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隐性教育,而不是“言之必用术语”的显性教育。
高效教学要求以新的教学模式来替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断转变、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