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暧 哈尔滨体育学院
我国自1983年在体育学科方面的有关焦虑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以来,至今已有2000余篇文章讨论焦虑的相关问题。其中有关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仅有233篇,2005年至2018年的文章有180篇。由此可见我国在竞赛状态焦虑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从2005年才开始重视起来的。研究起步晚、成果少是当下竞赛状态焦虑的重要问题。
竞赛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景产生担忧,它包括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1982年马腾斯(Martens)率先将焦虑的多维性理论思路移植到了运动领域,将竞赛状态焦虑分为三个维度: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以及状态自信心。并预测,认知状态焦虑与状态自信心与运动表现呈线性关系;躯体状态焦虑与运动表现呈倒U关系。此后,运动心理学学者进一步探索了影响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以及状态自信心的影响因素,例如蒋浩、解毅飞对体操运动员状态焦虑进行了研究;邓炳根、陈武山研究了少儿游泳运动员的赛前焦虑状态;董会杰、杨乐分别研究了足球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及影响因素;武术、羽毛球、排球、滑雪等项目的状态焦虑影响因素也相继被研究。
运动心理学科常用的焦虑量表主要有特质焦虑量表、运动竞赛焦虑量表、状态焦虑量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和竞赛状态焦虑量表2。1994年,祝蓓里以马腾斯的多为焦虑理论作为指导,编制成了可用于现场测试运动员的运动竞赛状态焦虑的问卷,即CSAI—2问卷,并对此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验,此问卷使我国运动心理学在竞赛焦虑上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同专项的男、女运动员对于竞赛状态焦虑有着不同的体验。赛前,他们的状态焦虑水平差异明显。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女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更高,其中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高于同行男运动员,状态自信心则低于同行男运动员。
运动员等级的高低差距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焦虑水平,如高等级的运动员会比低等级的运动员拥有更低的认知状态焦虑和更高的状态自信心。
伴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运动员在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两个维度水平上呈递减的趋势,而状态自信心则呈递增趋势。
在运动项目类型的研究中,Martens等人主张把运动项目区分为三类项目加以考察。1.主观评分与客观评分的项目。主观性评分项目例如体操、花样滑冰等,客观性评分项目如田径、游泳等。由于主观性评分项目的比赛结果较客观性评分项目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前人得出假设:主观性评分项目的运动员较客观评分项目的运动员有更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更低的状态自信心,并预计主观评分项目与客观评分项目在躯体状态焦虑方面没有显著差异。2.接触性项目与非接触性项目,以是否有直接身体接触作为项目区分。Simon等人曾经得出这样的结论:接触性项目比非接触性项目有更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以及更低的状态自信心。3.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研究表明,状态焦虑高的往往是个体项目的参加者,并预测,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比集体项目的运动员有更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更低的状态自信心;在躯体焦虑方面,个人与集体项目的参赛者则无显著差异。
虽然状态焦虑在环境方面的研究尚少,但仍有研究表明,运动员对比赛场地的熟悉程度与状态焦虑关系显著。运动员越熟悉比赛环境,则认知状态焦虑水平越低,状态自信心越高。
关于文化程度对于状态焦虑的影响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此问题仍具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文化程度对竞赛状态焦虑有显著性影响,即高文化程度的运动员焦虑程度低,而低文化水平的运动员焦虑程度则高。但也有研究表示文化并不是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那么文化程度与状态焦虑是否有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从实际项目出发。评定量表种类多,针对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量表可以使用,其中由祝蓓里编制的运动竞赛状态焦虑的问卷更是符合我国运动员的评价标准。虽然几乎每个体育项目都有着关于竞赛焦虑的研究,但是有关项群运动的研究至今还没有。此外,当竞赛焦虑产生后,如何帮助运动员减少焦虑,提前进入比赛状态,正常甚至超长发挥水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