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武 西北民族大学
在当前高校教学中,高校体育课程相对较为死板,课余体育训练作为体育课程的分支,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约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与喜爱。除此之外,体育训练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养,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正如毛泽东所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促进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促进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阶段,一些高等院校对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源于其对体育训练的意义认知不清,对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亦是较为盲从,进而导致体育业余训练开展较为火热,但最终效果却不容乐观。基于此种背景下,体育训练的发展趋于盲目化,不顾自身情况的跟风与借鉴。甚至一些高校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构建“面子工程”等。由于对体育训练的忽略,高校内的体育训练场地、训练设施以及训练规模较为落后,教师与学生也因此不重视体育训练,将重心全部放在“升学率”上。
在当前的课余体育训练教学中,体育教师作为这一训练活动的主要策划人,承担着学生整体的训练重任,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但是,大多数的体育训练教师由于专业不符合,或者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等,无法按照学生的年龄、生理阶段进行划分训练的实际内容,往往会采用统一教学的方式,并过于关注体育比赛结果与成绩。
毋庸置疑的是,与体育训练教学相比,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对文化教育更为重视。但是现阶段一些高校仍然惯用传统思想,以文化课为全部教学内容,将体育置之度外。高校负责人认为学校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向社会输送知识型人才,培养人才时间紧迫,课余体育训练只会浪费时间与精力,致使一些学生即使对体育抱有高度热情也无法实现体育梦想。
在高校紧张的教学中,课余体育训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明晰与体育训练相关的指导思想与机制,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奠定体育训练的基础,提高体育训练的教学地位,培养体育能力较好的同学,加强体育训练。
高校若想长足发展,应具备长远的眼光,为体育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与平台,鼓励教师进行体育深造,主动学习先进化的训练模式与训练方法,强化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的训练水平。并且,课余体育训练教师也要创新教学训练模式,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增添新型体育训练项目,树立强身健体的体育训练思想。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篮球、羽毛球等比赛对学生进行训练,并且可以增设越野、健身、保健、攀岩等新兴的体育项目,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兴趣进行自由选择,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锻炼了身体。
正值教育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各大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理念中“以成绩为主”的思维定式,既要重视文化教育,也应该重视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的涵养,做到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均衡发展。当前社会发展走势越发紧张,确实需要专业的知识型人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更需要的是全面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强健的体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要主动融入社会中,单调的文化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科学的课余体育训练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故此,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体育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压力较大,并且时间相对较为紧张,缺少运动锻炼的机会。故此,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能够培养全能人才。高等院校若想推进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应主要立足于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创新评价机制、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针对性的开展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推动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