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甲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1)
在人口老龄化急剧增加的情况下,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国家”。联合国人口署预测,我国的老年人口将以每年超过800万人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98亿人;到2050年,该数量将增加到4.98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3。庞大的老龄人口使得机构养老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需求,更多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近年来,以社区为单位的日间照料中心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的压力。
居家养老模式主要依托社区与家庭,家庭是老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但传统的家庭结构空间已经慢慢不适合行动不便的老人。近年来,由于老人在家不慎摔倒而导致老人不幸离世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创造友好社区和宜居家庭环境是我国应对白发浪潮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笔者认为,对家庭环境的适当改造,是满足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需求的有效措施。
根据联合国的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0%,该国家或地区即为老龄化。我国自1999年起就已经步入老龄化,已将近二十年,并在未来三十年内老龄化都将越发严重。如何应对老龄化一直是我国政府致力解决的一大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也是目前公共服务的一大方向。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所谓老年家庭,是指有60岁以上老人居住的家庭,包括空巢老人家庭、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家庭。通常我们将老年人一共分为三类: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自理老人是指日常行为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不依赖他人护理的老人;介助老人是指日程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等设施帮助的老人;介护老人日常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人。
适老化改造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群的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惯对住宅及周边的社区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并针对这一群体需求提供一系列服务,让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全、舒适地度过晚年。
笔者走访了××市×××社区,对社区中60户老年家庭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对家庭生活环境的需求普遍集中在几个方面: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细胞、组织、器官都开始萎缩。从生理上看,老年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都逐渐弱化,肌肉、骨骼老化,神经系统衰退,使老人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在笔者入户调查中发现,不少老人家庭东西归置不整齐,尤其是空巢老人、中高龄老人,家庭卫生比较差,无论厨房、卫生间还是卧室,随处都可见灰尘、污垢,屋内异味比较大。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打扫家务、收拾卫生的好能手,家庭环境之前也不是这样,但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自身体力无法经常性地打扫房屋卫生,时间久了对目前的卫生状况也就习惯了,再加上许多老人嗅觉变差,对家里产生的异味反应迟钝。虽然笔者入户闻到家中有异味,但老人自身却浑然不知。
对老人自身有家庭卫生的需求,有的子女定期请保洁或者亲自去老人家里清理卫生,帮老人洗澡,清理个人卫生。绝大多数被访老人表示,如果有条件,愿意把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处理好,也希望有社区组织或者设施满足他们清洁卫生的需求。
老年人年龄越大,在家里待的时间越长,因此,老年人活动空间越来越多地局限在家庭。许多高龄老人甚至足不出户,但由于行动迟缓,肌肉骨骼萎缩,许多年轻时使用毫无障碍的设施给老人带来不少麻烦,吊柜上面的物品够不到、碗柜下方弯不下腰、马桶高度不适导致每次如厕都很不方便等,这些对年轻人来讲都很正常的设施给老人生活起居带来不便。子女们会将老人常用的物品放在老人方便的位置,老年不便做的事(如晾衣服等)子女们会代劳。即使有子女帮忙,但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仍希望自己独立完成,子女过多地为老人服务,反倒让老人徒增无用感。因此,老人一方面希望自己照顾好自己,另一方面也希望家庭设施能够方便实用。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老人希望有辅具协助自己的生活起居,无论是低龄老人还是高龄老人,无论是自理老人还是失能、半失能老人,都有家庭日常辅具的需求。在访问中,需求最高的辅具是拐杖,其次是扶手、轮椅等。老年人虽然年龄大但并不服老,有的老人甚至“倔强”,非要和年轻人比较,做一些“危险”的事情,适当地配用辅具可以使老人减少受伤的风险。通过辅具可以使老人活动范围扩大,不仅助力家庭活动,也有助于老人参加户外活动,方便与社区其他老人交流,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范围多局限于家庭和社区。现如今,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出来,老年人对社区人文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老龄化导致老年型社区越来越多,社区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需要考虑老年友好性。社区中需要为老年人设立醒目、突出的标志牌,需要建设慢步道,为老人开发社区活动、娱乐项目,关心老人生活起居,文化宣传突出敬老、爱老的主题,以社区为载体,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每个老年人都希望生活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希望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希望优雅地老去,尽管生理机能越来越退化,身体条件越来越差,但希望优质的生活却始终没变。因此,老人希望家庭、社区环境建设更多从老年特点出发,真正体现老人与社区和谐发展。
尽管老年家庭具有非常多的需求,但目前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及居民意识都不能完全跟得上老年人的需求,甚至差距很大,老年人的家庭居住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
老年人的思想比较念旧,使用物品念旧、生活方式念旧、居住环境念旧,老年人讲究落叶归根,不愿改变,许多老人有条件搬至与子女生活或者自己住进新的住宅,但是他们拒绝改变,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熟悉的伙伴。因此,许多老人都住在老式住宅中,住房外观老旧、结构落后,家庭设施陈旧,很多物品已经失去原有的功能甚至产生安全隐患但仍然在使用。
在调查中发现,老人多居住在老旧小区,一些家庭设施老化、损坏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家里地板的起鼓不平、瓷砖的局部脱落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行动,抽屉、门栓的不灵活也会给老年人带来麻烦,一些现代化、智能化的设备老人无法使用,往往可以很方便、快捷的家庭事务老人需要费很大力气,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的家庭设施不仅陈旧,千篇一律的传统装修风格越来越不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失能老人需要家庭照料,但传统的床铺限制了起居,不便照料者照顾老人;传统的马桶离卧室较远,而且高度固定,没有护具,每次老人入厕都要费很大力气,同时存在摔伤、扭伤、碰擦的风险;对于身材矮小或者驼背的老人,餐桌椅的高度过高,老人坐立和倚靠吃力。
老年人家庭设施相对于中青年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于老人则完全不同。每个老年家庭情况不同,对家庭设施要求不同,往往一些蹩脚不称手的生活用品会对老人造成伤害,对于中高龄老人看似轻微的伤害都会严重危及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家庭设施的陈旧、不适合等问题也是居家养老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适当地需要使用些辅具。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人认为只有残疾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才需要使用辅具,其实这样的观念完全错误。
上了岁数的人都应该在家里配一些常用辅具,用辅具并不是服老的表现,而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家人的负责。调查中,绝大多数老人家庭并没有辅具,家庭拥有最多的辅具就是拐杖,而且质量参差不齐。辅具就像老人的“老花镜”,老人不佩戴眼镜其实也能看见东西,但是会比较吃力,戴上眼镜后完全是不同的感受。家中的辅具也是如此,正常的老人即使没有辅具也能生活,但如果有辅具的借助,在起居、如厕、走动、洗浴、用餐等方面都能更加便捷舒适,极大地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被调查老人多数住在老旧小区,社区中虽然有提供给老人活动的公共场所(如棋牌室、保健室、图书馆等),但在社区中并没有专门针对老人做过环境改造。
社区道路狭窄,没有专门的慢步道,老人时常需要避让走在后面的年轻人,社区提示牌较少,通知公告张贴过高、字号偏小,颜色不够醒目,老人接收信息缓慢,社区灯光局部昏暗,路灯密集度偏小,住宅楼梯陈旧,许多通道被业主堆上杂物,不便老人出行。
这些问题对于年轻人来讲不是障碍,都是每个小区的正常状况,本身也没什么不合时宜,但在倡导建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今天,针对老年型社区,会给老人生活带来不便和风险。因此,从细微处着手,为老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也是为老人提供更好服务的保障。
目前,老年家庭环境存在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具体措施改善环境,但还面临一些困难。主要原因如下:
老人及其家人思想观念上并未重视家庭环境问题。老人虽然在生活上有许多不便,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这种“不方便”已经成为习惯。有的家人建议老人使用一些防护用具,却被断然拒绝,认为是一种服老表现,能不用辅具的坚决不用。
老年人预防保护意识淡薄,没有重视家庭环境友好的重要性,不主动接收此方面的信息,总是心存侥幸,认为只有失能、半失能老人才需要用到家庭辅具,正常老人不需要,甚至给辅具贴上了“失能”的标签,认为依靠辅具活动、家里随处看到介助用具是非常“丢人”的事情。老年人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老人及其家庭并不重视家庭环境问题,也为安全活动带来隐患。
经济因素是老年人没有进行家庭环境改造的一个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一些简单的辅助用品价格并不是很高,但如果进行大规模家庭环境改造的确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是安装一些智能化的设备更是让老人难以承受。
经济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许多老年家庭确实经济不是很富裕,除去日常生活成本,几乎没有剩余,无力承担家庭环境改善费用;另一方面,许多老人消费观念落后,其吃穿甚至娱乐占据消费支出大部分比重,对于安全防护设施表现冷淡,总是心存侥幸,认为“意外”不会降在自己身上,没必要浪费一笔费用。
目前,专门进行老年房屋改造的企业还不多,行业规范也不统一,专业程度参差不在。例如:被访者小王,夫妻常年在外地工作,家里经济条件较好,但老人不愿离开家乡独自在家生活。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子女放心不下,希望将家里进行全面改造。夫妻俩询问了一周,并没有合适的公司承接这样改造,只能委托家装公司按照他们意愿尽量改造,由于并不专业,最终效果大打折扣。居家养老模式下,进行老年家庭改造是一趋势。目前,行业标准、职业规范、专业人才培养都不成熟,市场培育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作古,“9073”模式下,90%的老人都会在家里养老。现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年轻人无法常伴老人身边进行照护,老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彼此相伴或者独自在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家庭生活的诸多不便慢慢显现,针对老人特点对家庭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是当今社会一大趋势,可以尽量避免老人生活起居的风险。
由于每个老人生理、心理需求不同,适老化改造应该因人而异。首先,要调研老年家庭需求,调查老人基本信息、生理状况、生活习惯、个人喜好等;其次,根据调研情况设计改造方案;再次,与老人及其家人讨论方案,提供效果图;最后,实施适老化改造。
在实施改造时,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及起居时间,本着方便原则,尽可能给老人减少麻烦。除了家庭设施的改造外,家庭软环境也可以进行适当改变,增加一些暖阳、爱意的元素,真正实现以老人为主体的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改造是一项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向的对象是老年人。解决养老问题并不是老年家庭自身的问题,也是政府与社会共同的责任。
政府应该在制度确定、政策导向、市场培育、规范要求等方面进行把关,并从财政支出中向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倾斜,大力推进友好社区发展,为残疾、贫困老人提供物质保障。还应该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提供公益性适老化改造,力争普及老年家庭基本改造,将老年家庭适老化改造作为一项民生工作开展。
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要比普通老人家庭大,费用也要高出许多,这类家庭由于长期照护成本较高,本身家庭支出就大,再加上高昂的适老化改造费用,往往不堪重负,会因为经济原因放弃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改造可以采用租售结合方式并行,对于成本低、相对固定的设备进行销售,对于成本高、设备复杂、相对可以移动的设施可以提供租赁。一方面,降低了老年家庭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解决老人不再使用后的二次销售问题,可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老年家庭和设备提供商的双赢。
在白发浪潮袭来的今天,如何让老人活出青春、活出自我、活出尊严,是全社会共同要面对的问题。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居家养老模式下进行老年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可以满足老人的切实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因地制宜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人创造友好的家庭、社区环境,让他们优雅地老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