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朋举,杨明倩,罗 乐
(1.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 610073;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399)
道德判断一直被认为是理性认知的结果。皮亚杰首先提出了道德认知理论,之后科尔伯格推出了道德推理发展的六阶段模型,其基本观点是道德推理导致了道德判断,情绪情感并非道德判断的直接结果。这种观点一直影响后期的研究者,他们认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情绪情感与认知推理一样重要。Greene于2004年在社会直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道德判断双加工理论,扩充了道德判断的理论,主要是增加了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研究,扩大了道德判断的研究内容,也改变了道德判断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判断测验,对进一步进行道德心理研究有重要理论意义。
我国正处于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转型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体的文明和道德的发展。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将对整个社会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高职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变化更显得尤为重要和切合实际,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Greene(2001)通过FMRI研究认为,道德判断并不仅是像传统道德判断理论所认为的是道德推理的结果,而是还有情绪情感的参与。Greene(2004)认为,人们的道德思维受到情绪和认知两方面的影响。道德思维不但受到人们的情绪所驱动,还受到推理能力的影响。因此,认为社会直觉模型的理论的直觉系统为情绪情感的反应,推理系统即认知过程,提出了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
这种理论从根本上认为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夹杂在其中的情绪和认知是同时进行的,不存在先后顺序,是情绪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换句话说,若情绪情感过程占上风,则个体做出道义判断,反之,认知过程占上风,则个体做出功利判断。
Greene的双加工理论主要是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让健康被试和脑损伤病人做自编的道德两难故事得出这样的结论。
道德中有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做事原则和社会交往的基本法则,而在不同的时空中,道德法则要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并有所变化。道德判断就是在面对道德事件时,个体对事件的分析和看法,它往往代表着个体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在当今社会中,高职学生的道德判断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
有研究者认为,只有当道德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道德规则和道德规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有道德情绪。这也说明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绪的不一致,道德认知早于道德情绪,这种情况在高职学生中也表现得比较明显。高职学生在社会道德事件发生时,都会依据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道德判断。事件发生之初时,道德情绪高于道德认知,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当事人义愤填膺,在没有经过长期的、认真的科学分析就妄下结论,对道德事件持绝对的观点。网络社会中的去个性化,让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比如,“成都摔狗”事件就突出地显示了这一点。事件的最终结果是摔狗者、丢狗人、三名网友都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从某高职院校的学生论坛中可以看到,不少高职学生对于摔狗者很气愤,义愤填膺地要求严惩摔狗者,甚至还有一些人转发网络上摔狗者的个人信息。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大部分的高职学生的道德判断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部分高职学生的“网络暴力”,试图通过“人肉”的方式曝光摔狗者个人私密信息并利用网络散布。这也说明了高职学生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情绪占据上风,没有考虑到道德认知和法律的常识。
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规范从以前的集体主义倾向转到了个人主义倾向,社会交往和活动中没有安全感,自以为很成熟,交往中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于子女的心理和道德方面关心甚少,极易使这些学生形成狭隘自私、自我中心意识强的性格特点,导致高职学生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往往是从自我角度出发,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责任和义务意识淡漠,不能站在当事人的一方考虑问题。
比如,网络上出现这样的新闻“富豪捐2亿建258套别墅赠乡亲,房子却送不出去”。某高职学院论坛中的不少网友从富翁的角度来指责村民,认为部分村民自私甚至是“人性贪婪”,忘恩负义,不懂得感恩,活该一辈子贫穷。但是却只看到问题的一面,没有想到村民不愿意接受捐赠的原因是要拆掉原来的老房子,而有些村民因为人口多,拆掉老房子就不够住。客观地说,就因为上述原因导致别墅分不下去,确实让人唏嘘,也让人再次见识了人性复杂的一面。但是,从部分高职学生几乎一面倒的评论中也应该看到,这些学生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自我中心意识强。
对于个体的道德水平来说,除了道德判断能反映外,还有道德行为也可以体现道德水平,且后者更直观。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越高,就会表现出越多的道德行为。
有研究者调查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况后发现,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上对自我有较高的期望,而这种期望值与实际的期望值并不一致,在助人和拾金不昧两个方面,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比例上明显高于道德行为。
同样,在高职学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有些高职学生上课纪律松散,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而更多的是上网聊天、打游戏。在男女生交往过程中,往往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道德责任,只一味追求新奇,注重感情体验。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均不感兴趣,不喜欢读书,很少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而只喜欢窝在宿舍打游戏、聊天。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能躲就躲,实在躲不开就敷衍了事。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滑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职学生在具体实施道德行为时要考虑诸多因素。
高职学生的道德判断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化、同伴关系和个性品质等。
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使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不少研究都说明,民主的教育方式以及对道德问题的讨论有助于青少年期道德观的发展。如果父母认真地倾听,要求子女对各种问题做出解释,给子女进行高水平道德推理的机会,就能使他们在道德发展上获益多多。同时,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居住条件等都会影响到高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断。
一般来说,人们早年生活经历中一些特殊事件和反应会一直延续到成年,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年后个体对政治、社会事件的态度和认识。社会环境与个体的互动过程中,个体学会适应环境并进而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因此,道德判断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的。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道德观念蜂拥而入。高职学生在面对多元化的道德观时,如果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够,就可能会出现道德选择的困惑和迷茫,进而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尤其是在整个社会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存在一定困难,他们会感受到较大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也会传导到道德上,进而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
不少研究证实了皮亚杰的观点,即与看法不同的同伴互动,可以促进道德观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学生和大学生道德观,采用了一些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的基础就是同伴之间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如果这些讨论是有效的,青少年就会积极参与,互相反驳,互相批评,极力阐明各自的观点。因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要使其道德观发生变化,一般需要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同伴互动活动。
个性倾向性中的自我意识与道德平行发展,它是道德行为的监控系统,可以及时纠正不道德的行为。而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身就是道德的组成部分,给道德发展以倾向性和出发点,以此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习惯化。各种稳定的道德品质与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其中,认知能力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只有认知水平提高了,才能产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而不少高职学生正是认知不足,才会出现道德判断时的不一致、不协调。还有研究者认为,缺乏传统文化也会造成高职学生的道德问题。比如一些高职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中“谦让”和“宽恕”的认识,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和交往偏执。
现今社会是网络的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给个体带来快乐的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道德观念。在这样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的网络环境中,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高职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提高道德选择能力的根本措施。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的自我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也都强调这点。
因此,道德对自身发展越重要,个人的自我修养就越自觉和主动。培养个体的自律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过来的。而在当今社会中,网络化和信息化让他律的存在不明显。对于主体而言,只有较好的道德自我修养,才能做出道德行为。
社会环境与个体是不断互动的,其中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对个体的道德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道德环境也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学校、家庭、工作环境。
进入小康社会建成的转型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着最突出的两个道德问题:一个是如何突破实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局限,另一个是自由多元的现代社会如何实现道德可能、可为。要想创造一个有利于高职学生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他们都能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力量。
总之,双加工理论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将情绪情感引入道德判断。在道德判断中,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不一致,而高职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强化社会主义的道德规则,另一方面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力量的配合,发挥共同教育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