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勇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齐齐哈尔清代时为黑龙江省省会,旧称为“卜奎”。清末民初在黑龙江有三位著名的学者——张朝墉、张伯英、张延厚。此三人长居省城齐齐哈尔,并在政府部门内任职,在政界内享有很高声誉,尤其在诗词、书法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被地方志研究者称为卜奎“三杰”,又称卜奎“三张”。三位不仅是书法界的精英,也是藏书爱好者,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以下简称齐图馆)藏有他们捐赠的大量古籍珍本,其中古籍图书13种,书法碑拓类33种,计有百余册。这些藏书中有被《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入的《楚辞》,有《古籍善本书目》收入的《奉天录》《空同集》等。卜奎“三杰”也是编修《黑龙江志稿》(以下称《志稿》)的有功之人,对黑龙江地方志的撰写贡献巨大。
笔者从齐图馆收藏的此三人的古籍文献中,选出6种从未发表过题识者进行考释,以丰富对卜奎“三杰”藏书特色的研究,也希望通过这些藏书题识的考释,了解此三人为黑龙江文化艺术做出的贡献。
张朝墉(1860-1942),字北墙,一字伯翔,晚号半园老人。以蓄长须,又被称为张髯。四川省奉节县永安镇人(今属重庆市)。自幼聪慧好学,工诗文,精书法。光绪年间中拔贡,有“夔门才子”之称[1]。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离川远游至黑龙江,入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1860—1930)幕府。民国3年(1914)受聘于黑龙江通志局为纂修,纂成《黑龙江物产志》,后人评论此书“广博详实,超过前人”。
《楚辞》二卷,(楚)屈原、(汉)贾谊等撰。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乌程闵齐伋校刻三色套印本,二册。白口,四周单边无格,无鱼尾,半叶9行,行19字,小字双行,行18字。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5037),编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至《黑龙江珍贵古籍要览》。书中钤有“白翔”“半园”“张朝墉印”。
光绪三十三年九月朔日,黑龙江卜奎仓西公园落成,蜀东张氏敬置此编,以供好古者浏览焉。白翔记(下有钤印“白翔所作”)
按: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朝墉受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委派,于卜奎(齐齐哈尔)城西广积仓址拓土辟地,创建公园。张朝墉利用自然地势,“筑台凿池,横架长桥。池西列白石几案,迤东穴洞通道,达于园表,称众妙之门。亭南建一大厅,雕梁画栋,备极显敞”[2]。公园内还建有花圃、军政俱乐部、球房、茶座等设施。因位在广积仓旧址,故名仓西公园(1917年改名龙沙公园),为边塞首创第一座公园。
1907年5月,俄国沙皇在仓西公园内建立领事馆,占据公园近一半的面积,张朝墉十分气愤,遂改号为“半园老人”以表愤慨。1907年9月,为庆祝仓西公园建成,张朝墉将《楚辞》赠与仓西公园,与其他图书一并放在军政俱乐部内供游客休息阅读。1914年8月,朱庆澜(1874—1941)督理黑龙江军政要务,组建黑龙江通志局,办公地点设在卜奎城西黑龙江图书馆内,聘请张朝墉任纂修。张朝墉在离开仓西公园时,将这本珍贵的《楚辞》带到了黑龙江图书馆,并转赠给黑龙江图书馆收藏,是书流传至今。
《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一册,(民国)张朝墉临,民国22年(1933)写本,经折装,12幅,书内钤有“张朝墉印”“白翔”印。
格言凡五百一十字,语语质实可守,此清初朱致一先生所作,或误以宋朱文公且混入本集者也,致一先生名用纯,江苏昆山人,父集璜,前明贡生,殉国乱用纯痛之,取王裒攀柏事,自号柏庐,其生平所学以主敬为程著,有《愧讷集》行于世。
艮庐先生治国才也,而不忘齐家之。文嘱书一过以为家范,以教子孙是守大学家齐而后国治之义也,圣门之徒也。癸酉十一月,七四老人蜀东张朝墉,时同客齐齐哈尔书讫并志(朱方印“张”白方印“心香”)。
按:书衣题“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半园题,艮庐藏,逷庐署”。下钤有“厚印”、“公竺”。此本由张朝墉书写,于驷兴收藏,张延厚题写书名。
于驷兴(1878—1942),字振甫,号艮庐,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入吉林将军恩泽幕府,随恩泽调任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光绪二十四年(1898),于驷兴转入寿山将军幕府,在黑龙江将军署司文案工作[3]。曾于1934年至1936年任黑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于驷兴一生酷爱读书,收藏经史子集一万余册,大多为新刊大型古籍图书。这些珍贵藏书由他的后人于1946年捐赠给齐齐哈尔图书馆收藏。
朱柏庐《治家格言》,也称为《朱子家训》,在清代奉为“治家之经”,世间流传甚广,其宗旨是劝人勤俭守己,修身治家,诚实待人,与人为善,为历代家庭教育的经典,在现今社会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张朝墉与于驷兴私交甚好,他74岁时为于驷兴临写《治家格言》,可见关系非同一般。1933年,两人一同参与创建卜奎龙沙诗社活动,张朝墉被公推为社长,于驷兴为社监,两人在此期间结下深厚情谊,以此推断此本就是在此阶段临写。《治家格言》522字,册内寸方红格,每幅42字,字迹端庄,严谨稳健,行笔流畅纯熟,精致典雅。
《王宝常临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一册,(清)王性存临,清光绪八年(1882)写本。经折装,10幅,书内钤有“半园”。
宝常先生能书能画,盖中州聪明才智之士也,所临砖塔铭尤得其神似,足见平日伏案之勤。
矞文兄得而师事之,故学有根柢,修己教人,罔不笃守其师法。宝常去今已甲子一周,而其流风余韵,尚得游衍于边方之艺林诚非偶然也。癸酉十月西蜀张氏朝墉(下钤有白方印“半园”)
按:书衣由张朝墉题写“王宝常临砖塔之铭,矞文珍弆,半园”。
王性存(1844—?),字味余,号宝常,河南光山县人,优贡生,光绪初以同知署山西荣和县知县。光绪四年(1878),因捐纳接济案被山西巡抚奏参革职[4]。《清实录》德宗皇帝录第八十七卷记载“光绪五年,壬午,王性存。藉罚捐赈款为名。藉端渔利。复降旨将王性存革职”。“王性存著从重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以儆官邪”。王性存发配至齐齐哈尔后,隶属齐齐哈尔水师营,释罪效力。光绪十一年(1885),王性存获赦归里,卒年不详。
《砖塔之铭》为历代奉为楷书名帖,此碑成于唐高宗三年(658年)十月,明万历年间出土,因碑石质薄且脆,出土后碑体断裂多块,完整的拓本十分罕见,故拓本在世间流传极少。该石刻书法婉润秀整,深获世人喜爱,历代书法名家都曾临写过此帖,后人称之为“小碑之最”。王性存所临《砖塔之铭》乃光绪壬午年(1882)“展重阳”节,为诗友王云端而临。王云瑞,字矞文,喜诗,工书法。张朝墉认为王性存所临《砖塔之铭》深得原作之“精髓”,字体劲健,深秀精工,书风娟秀、畅朗瘦劲,达到“神似原碑文”的程度。
此题为“癸酉(1933)十月”所题,题中所语“宝常去今已甲子一周”,指王宝常1885年获赦离开齐齐哈尔已近六十年之意,实则为五十七年,而非整六十年。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号云龙山民,晚号东涯老人。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为著名书法家和学者。32岁中举,宣统二年(1910)考得七品京官,遂入京供职。辛亥革命后,于北洋政府陆军部、国务院秘书厅任执政秘书。民国14年(1925)辞职。民国18年(1929)11月,聘请张伯英至齐齐哈尔出任黑龙江通志局总纂、省政府参议[5]。张伯英主持编修《志稿》工作后延聘“夙著文望”的张从仁、孙宣、黄维翰、孙雄等著名学者与原任分纂的魏毓兰、韩朴全、张家璠等分任通志局纂修和分纂。
《唐诗英华》二十二卷,(清)顾有孝编辑,清顺治十四年(1657)嘉兴九思堂刻本,十二册。白口,单白鱼尾,左右双边,半叶9行,行20字,编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8235)。书中钤“吴氏书林”,书衣钤“万福麟印”印,名下有“瑞锦堂藏书”印。
此书于甲寅春得自武昌,携至开封军书房,午中时展读以自遣,及来都不久,置高阁。适见《唐诗鼓吹》评本,取以相校,如见故人也。癸亥九秋,伯英识于小来禽馆。
按:顾有孝(1619—1689),字茂伦,号雪潍钓叟,江苏吴江人,明末诸生。著有《雪潍钓叟集》《江左三家诗钞》《乐府英华》等[6]。
《唐诗英华》在清初期曾列为禁书,康熙朝后得释。是书从唐诗诸集中抄录辑编,卷一至卷二十为初唐至晚唐诗,卷二十一为内子名媛诗,卷二十二为五代诗,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四为补遗、嗣刻,收录唐诗约三千余首。张伯英题中语“此书于甲寅春得自武昌,携至开封军书房,午中时展读以自遣”。民国甲寅年(1914),张伯英参加段祺瑞领导的北洋政府军“围剿”河南白朗起义军,将《唐诗英华》带至开封,以作休闲阅读。由于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张伯英一直忙于军务,无暇静心阅读。民国十二年(1923)闲居北京,看见《唐诗鼓吹》评注本,唤起重读《唐诗英华》的兴趣,并作此题。题中所言“适见《唐诗鼓吹》评本,取以相校”。史上有关《唐诗鼓吹》的评注本很多,版本十分复杂,许多名家都曾评注过此书,有元代郝天挺,明代廖文炳,清代钱谦益、杨三饧、吴汝沦等,张伯英没说明此本究竟是何人所注。
《王奉常书画题跋》二卷,(清)王时敏撰,清松竹斋红格抄本,二册。白口,红单鱼尾,四周双边,版心下镌“松竹斋”,半叶9行,行24字。书衣有“万福麟印”,书中钤有“李在铣印”“芝陔”“入境庐”。
今所传者即李氏刻本。奉常,一字大年,他书中所未见“惟岳云楼所藏”,长卷有之(朱文印“勺圃”)。
按:王时敏,明崇祯初曾任太常寺卿,人称“王奉常”。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庐老人、西田主人,江苏太仓人。明代大学士王锡爵之孙。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崇祯初,荫官太常。入清不仕,阴于归村。姿性颖异,淹雅博物,工诗文,善书,行楷摹枯树赋,隶书追秦汉[7]。
题中所语“今所传者即李氏刻本”,是指通州李玉棻校刻本。此书就是以李氏瓯钵罗室刻本为底本而抄写,是本曾由李在铣收藏,后转张伯英手中并作识。1929年万福麟(1880—1951)聘请张伯英任《志稿》纂修,张伯英将此书赠送万福麟,1930年万福麟又将此书捐赠给新建黑龙江图书馆(齐图馆前身)。此书小楷精抄,书中无叙无跋,书内四周空白处有无名氏小字批语,疑是张伯英所批。题跋目录最后一题由他人续抄,为小字行书,与原书字体相远。与李氏刻本校之发现是遗漏后续补,由何人续写无从考证。题中所语“一字大年”,为王时敏三子王撰,王撰(1623-1709),字异公,一字大年,号随庵、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工隶书、山水,笔墨超逸,峰峦树石,无不肖似时敏[8]。张伯英认为此书不是岳云楼藏本,因为书中没有岳云楼藏书印,“长卷有之”是指王时敏真迹《溪山雨意图》长卷上印有“惟岳云楼所藏”之印。
张延厚(1871—?),字伯未,号公竺,安徽桐城人,日本政法大学毕业。民国初年张延厚任洮南县知事,后任黑龙江督军公署秘书,又任黑龙江省通志局总纂。著有《英法政教概论》《欧洲各国宪法管窥》和《惜味轩诗文钞》《古韵今通》等[9]。他长于诗文,并工书法。他在1926至1928参与了《志稿》编纂工作,于驷兴在《志稿》叙中语“虽以桐城张孝廉、延厚补金君之所未竟者”,足以证明张延厚在编撰中之重要,他虽没有参与其后续工作,但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黑龙江客居期间与张朝墉、于驷兴、魏毓兰等人交情深厚,常以书会友。
《端刻天发神谶碑》
《端刻天发神谶碑》一册,(清)姚京受刻,光绪三十四(1908)年拓本。经折装,52幅,书衣钤有“张祖冀”“逖先”“磊龛”。
忆戊申三月,余自京城乞假省先君子于金陵,其时巨农适寓予家,承浭阳端公之嘱为复刻黄初及此碑,余弟仲甲为之助较量。伯末(白文印“延厚私印”)
按:拓本末有张延厚作识,识中语“弟仲甲为之较量”。张延奂(生卒不详),字仲甲,又字公媺,张祖冀次子,张延厚之弟。篆、隶、楷皆有可观。未弱冠,所临汉、魏、唐碑已不下八百种,有《蜗庐印稿》[10]。此本是端方(1861—1911)任两江总督时,命桐城县令姚京受覆刻《天发神谶碑》,此碑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成,由姚京受拓印成册,册内有张祖冀、马其昶、姚永朴、吴芝瑛、廉泉等名家题识。张延厚在“戊申三月”回乡探亲经过金陵(南京)时,曾见张延奂作为姚京受的助手参与覆刻工作,拓本上有张延厚作识,证明此本为初拓本。
端刻《天发神谶碑》拓本由张延厚带至齐齐哈尔,1931年“九一八”后,东三省局势日益动荡,张延厚离开齐齐哈尔时将此拓本散佚坊间,1935年鄂士翘购得此本。鄂士翘(生卒年不详),字弌鹗,号辍耕斋主人,沈阳人,黑龙江省(民国)政府秘书。鄂士翘在此本中有识,识语称“乙亥秋,有人持帖求售,启视之,知为姚公重刻本,且有磊翁张祖冀先生题志暨各名流鉴赏”,“故以百金易之”。讲述了购买拓本的经过。1946年,他将此本同其他古籍一并捐赠给齐齐哈尔图书馆。
综上所述,齐齐哈尔图书馆收藏的卜奎“三张”藏书,多为三人的书法类作品,也集中反映出三人在“九一八”事变后,逐渐淡出政界,不问世事,潜心研究书法艺术的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