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玮,田 宁
(1.太原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山西 太原 030082;2.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人际交往日益成为我们生活学习重要内容之一。顾名思义,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行为,是人们运用一定方式和手段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当今社会交往之频繁、信息之丰富,使人们对口语交际的质量和要求大大提高。所以,了解口语交际特征和原则,掌握口语交际方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非常必要。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新筹建的高等职业院校。笔者通过对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生的调研走访,分析了山西省高职院校学子的口语表达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调查中发现,太原幼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并不容乐观,口语表达能力良莠不齐。其中,20.3%的高职学生承认普通话不标准,28.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交流时有词不达意或表达力不从心的问题,28.9%的学生表达不流畅,15.3%高职学生认为还仍未掌握大学生应具备的语言表达技巧,还有6.8%的甚至不明白该如何表情达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因普通话不标准或其他原因,因此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怯场严重;仅有一小部分的学子认为自己能够掌握语言交际方法,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由此可见,高职学院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亟需提高,而要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口语表达问题,还应从口语交际的基础理论上制定对策。
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交必备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沟通都离不开口语表达。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其必须由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交际双方要不断地表达信息、理解信息,而且听者和说者地位也随着交际需要不断变化。说者要根据听者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语气语调或语言材料;听者也要根据说者表述及时做出相应对答。在这个复杂过程中,表达和理解是最为基本的环节。参与交际的人既要认真倾听,更要适时发话,畅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沟通和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际中除了听者和说者的语言互动之外,还要做出相应动作、神态、表情等方面互动。例如演讲,就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反应、现场的气氛等要素形成的互动。
口语交际的载体主要是语言,但其他诉诸视觉、听觉乃至嗅觉的形式多样的载体也常与语言结合在一起产生其效果,这就是口语的综合性。具体来说,除了语言,口语交际往往还借助表情、手势、体态、图表、实物、音乐、文字等载体,以实现交际的最佳效果。而且口语交际能力往往反映出一个人思维敏捷度、思路清晰度,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学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所以它也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
口语交际语言的基本风格特征是“口语化”,这里主要是指规范性口头语言在恰当和创造性的口语交际中展开运用。
“口语化”的特征首先表现在用词上,即词汇的通俗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兼演说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为了要做到清楚明白,选用词汇的时候,就应该选用那些通行的日常词汇。还要注意通俗绝不是庸俗。通俗是指用朴素明白的词语形式表达充实的思想内容,而庸俗则是指内容空洞,趣味低下,用词粗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人曾把写格律诗喻为“戴着脚镣跳舞”,就是说,写这类诗只能在诗歌格律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创造。同样,口语交际也必须遵循说话规律的一些基本原则,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际过程就是人们心理活动的过程,因而必须做到说话得体、恰如其分。任何夸大其词,或是不看对象,词不达意,都会影响交际效果,妨碍相互间的交流。交际语言应当注意分寸,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一句都不说;说到什么程度也应视对象和目的而定。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于1967年提出的。他指出人们的语言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合作原则的实现,一般需要相同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价值取向等。否则,在交流材料中需要尽量提供对方所需信息,不发送非需信息,努力使话语真实;努力使话语和正在进行的会话有关系;努力使话语清楚,尽量避免话语含混不清、颠三倒四和产生歧义。
礼貌是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礼貌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口语交际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所以,在交际中我们就必须尽量使用恰当的语言,规避不礼貌的话语,以避免在交际中引起不快与误解。具体来说,指尽量多地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显示出足够的谦恭;尽量少地表示有损他人的意见或态度,尽量多地表示使他人受益的意见或态度;避免贬损他人,多称赞他人;减少与他人的不一致性;减少对他人的厌恶,扩大对他人的认同。
现实是指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在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要注意分场合、看对象。如果不注意场合,随便乱说,那就会影响交际效果;如果不注意交际对象的特点,自顾自地说,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顾现实情况而随便断章取义,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情境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要认清现实,分清场合,看清对象,遵守现实原则,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高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应是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基本技能之一,不论在未来从事何种工作,口语表达都是高职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迫切需要得到提高的。
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三级六等,目前采用的计算机测试则使得考核更为规范,也给高职学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山西地理环境特殊,决定了方言区较多,可谓“十里不同音”。太原幼师学生来自山西各地,方音问题导致普通话交流受限。学生学习普通话声母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发音问题,二是辩字问题。发音问题是指普通话里有而方言中没有的声母。比如普通话里有翘舌音zh、ch、sh 和平舌音 z、c、s,而许多地方却只有平舌音而没有翘舌音。又如普通话里有舌尖中鼻音n和边音l,而有些地方却只有l没有n,这就要求这些方言区的人要学会发准翘舌音和舌尖中鼻音。要发准某一个声母,既要掌握它的发音部位,还要掌握它的发音方法。z和zh的区别是发音部位的问题,z是舌尖前音,zh是舌尖后音;n和l的区别是发音方法的问题,n是鼻音,l是边音。所谓辨字,就是要搞清楚哪些字属于哪一类声母。能发准音不一定能辩字。比如会发 z、c、s和 zh、ch、sh,还要弄清资、材、算三字分别属于 z、c、s声母,而支、柴、撤三字分别属于zh、ch、sh声母。诸如此类问题,山西高职学生应针对性地解决。
山西各地方言从声母看,与普通话大同小异。山西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母的主要难点是:一是零声母音节的发音;二是翘舌音声母的发音以及翘舌音声母字同平舌音字的区分;三是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分辨;四是f与h、n与l的分辨。这些难点有的是全省性的问题,有的是地区性问题。发准这些声母并弄清它们的归字,是山西高职学生学好普通话声母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制定讲座及涉及语音面貌改善的课程,针对初入大学的新生,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契机,时刻注意自己口语中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表达,努力使学生口语表述做到清晰、流畅。
口语训练无处不在。太原幼师开设有《高职语文》等课程,进行基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同时开设的《演讲与辩论》等课程,增加高职学生实训次数,培养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获得口语锻炼的机会,深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通过专业性的课程,综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口语表达能力。比如辩论,在思想碰撞的同时提升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临场应变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口语表达能力。
高职院校的实训课开设率往往在60%以上,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采用文学实践教学,在情境中互动,提升学生口语能力表达训练。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有许多文化景点,学生可以在周末或假期完成教师布置的情境语言训练的基础,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够生成互动,达到交际的目的。比如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可以结合学生就业方向,设立课堂教学情境和求职情境,学生能较好地进入角色,站在职场人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而达到交际目的。情境模拟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互动实现目标,使全体学生在协作活动中共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