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向视角下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2018-01-28 19:52:35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表达力洞察力英语翻译

赵 璐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促使各国人民文化交流活动逐步增多,翻译活动也出现了根本的变化,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译者需要结合目标国家的文化背景与社会习俗,针对原文本进行合理的改动,从而呈现出接受度较高的译文。文化转向对翻译范式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将翻译与语言层面分离,专门探讨文化背景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从而保障翻译活动的时效性。因此,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入手,探究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策略,对高速发展的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转向的发展及其具体表现

(一)文化转向的发展

文化转向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最初起源于语言学理论,促使翻译过程关注社会交际层面,从而出现语用转向的现象,为文化转向提供了科学的环境。同时,上世纪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强调文化背景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着重关注目的语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但此时的翻译活动还未走出语言的束缚,翻译文本仍存在较多问题。[1]随着操纵学派、解构主义理论派的出现,目的语与文化背景的特征是否适应成为翻译学广泛探讨的问题,强调文化对翻译形成的影响因素,但由于影响力度较弱,仍未引起较多的关注。最后,随着形式主义阶段的削弱,社会与文化语境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文化转向也正式被提出。

(二)文化转向的具体表现

文化转向视角下,强调翻译需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层面进行探究,并将原文本等值转换成目标语。同时,文化转向针对翻译理论也作出大力的变革,更注重翻译人员在翻译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翻译人员必须了解社会的文化、政治以及意识形态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翻译由语言信息转换逐步转化为跨文化信息的转换。[2]在商务英语或文本翻译中,英语内容的文化转向结果,对于英语翻译的表达力、感染力、解读力、洞察力,等等,均起到了支持性的作用。因此,当前的教学目标也应当从文化转向角度思考,以学生是否能够达成翻译目标为评价准则,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策略的实质方案。

二、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从教育改革标准可知,当前翻译人才需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才能利用其丰富的知识量与专业知识参与翻译活动。但同时,翻译人才还需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与职业素养,才能有效承担起翻译工作。教育部曾发布的英语教学大纲也曾规定,英语翻译人员能熟练应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军事等知识从事翻译工作,真正实现英语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将英语作为先决条件,并结合其他专业知识增强翻译过程的实用性,从而将翻译运用在不同行业中,实现文化转向背景下,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在文化转向的视角下,可以将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四重维度,分别为:表达力与感染力,解读力与洞察力。[3]

(一)表达力与感染力

表达力是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交流时主观表达思路是否清晰,是否能够依据情景转化或事实发展脉络,理清其中的文化思想。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壁垒中,往往并非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或听力能力不足,导致翻译结果差强人意,而是由于学生界定文化现象的表达能力不足,而限制了翻译效果的丰富性。因此,在英语翻译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在以往的阅读理解能力中附加表达力的实践教学指标,从而培养学生的个人口语表达力,训练其翻译精准度和标准化。除此之外,感染力是针对翻译内容的思考空间拓展,借助于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之后,形成更为优越的表达力。[4]这种表达力能够感染到读者,是英语翻译的更高境界。如果仅以英语翻译的标准化为本质诉求,很容易让学生丧失想象力,进而消解翻译文本的感染力,无法深刻表现原文的语境色彩。例如汉译英时,我国诗词歌赋极富情感色彩,翻译内容的刻板化,反而是对于文化内容的消极表现。反之,英译汉同样也会受到词汇量或者思维惯性的限制而影响翻译效果,以至于翻译文本的情感色彩无法充分展现。[5]因此,在文化转向视角下,对于英语翻译的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表达力与感染力的培养方向,而且也是依托学生表达力的思维逻辑,融入基于感染力的情感解读,对于优化文化转向的实质教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解读力与洞察力

解读力是针对英语翻译内容的深刻理解,是基于不同文本形式、语境背景或者潜在的交流倾向而形成的理解维度。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英语文本内容的表层语义,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存在的交流障碍。因此,消解翻译障碍的实质目标也是对于解读力的客观需求,在于强化学生解读力之后,进一步发掘翻译文本内容的深度内涵,将潜在的文化信息深刻解读之后,才有利于翻译输出内容的理解效果,为读者提供更为清晰的价值规律引导。因此,基于文化转向视角的理论倾向,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能力并非表层语义的解读,而是对于深层语义的感知,是深度发掘翻译文本文化内涵的翻译能力和解读能力。[6]除此之外,洞察力也是附加于解读力基础上的特殊翻译能力。洞察力特指那些并不容易被发现的翻译漏洞或语病是否被学生快速发现。在英语翻译中往往由于学生疏忽大意而造成翻译内容的精准度下降,其关键点便是洞察力不足。而且解读力与洞察力本身也是相辅相成的互动机制,洞察力越强,学生的解读能力就越高。反之,洞察力弱,学生的解读力也会相对弱化。因此,在文化转向的视角下,进一步开发学生对于翻译文本的解读能力,有助于加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于诸多文本内容的翻译能力。而借助洞察力的培养也是对于学生解读能力的重塑,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翻译能力的细节化处理效果。[7]

三、文化转向视角下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创新翻译观念,培养学生文化转向意识

文化转向的出现使传统翻译产生出较多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创新翻译观念,开启翻译领域的范式革命,促使翻译领域进入新的阶段。以文化学派为主,需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实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满足文化需求与文化中群体的需求。因此,可将传统翻译观念转变为顺应选择理论,发挥翻译人员的主动性,从不同语境与不同文化背景入手,选择文化与翻译顺应的连接点,作出最佳选择。只有创新翻译观念,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转向意识。文化转向意识的培养可有效提升学生语言、交际、词汇、修辞等掌握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与翻译学科本身无关的领域工作。例如针对人类文化、人类行为、文学内涵等领域的翻译工作。[8]但文化转向意识的培养在英语翻译初学者层面较为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利用顺应选择理论,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故事、文化差异,从而总结出翻译技巧,让学生自行运用,教师持有评判意见,让学生体验到顺应选择理论所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此外,教师还需给予学生主动创作的机会,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由问题导向性的设置,给予学生自主完善翻译内容的学习任务。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将促进学生细致观察自身的翻译标准化程度,是进一步支持和培养学生关注文化转向意识的积极策略。从而使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翻译技巧与文化知识,达到优化翻译教学人才的培养效果和目标。

(二)文化转向视角与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翻译能力是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主要作用是在翻译时筹划步骤,选择合理的方法完成翻译任务,并有效发现翻译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以解决。当前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趋于复合性,在参与翻译活动时实际上运用的翻译技巧是以自身的经验与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师可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思维,将英语知识与翻译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并对综合性知识进行开发与重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策略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增译、减译、改写。任何一种翻译技巧都可以在学生不同能力范畴之列加以引导。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翻译内容的理解能力之后,从学生自行组织的翻译活动中,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这样的翻译能力。[9]基于文化转向的翻译技巧是否突出,是否能够应用于实际翻译文本之中,为此,教师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选择文化转向视角下的翻译文本,编撰成册,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在讲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课堂作为翻译场所,真正融入翻译活动中,结合不同领域翻译文本进行翻译,同时,教师可在翻译前讲解相关文化,给予学生翻译的时间,在积累文化中提升翻译水平。学校可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营造专业的翻译环境,使其尽快了解翻译活动对翻译人员的需求,并不断提升自我。[10]

此外,由于具有文化差异等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交际实际出发,选择翻译策略,发挥学生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其文化态度,将目标国家与源文化相对比。例如,在翻译鲁迅先生《祝福》一文时,会遇到较多的色彩性词语,如“胖了”在文中指关心的含义,若将其直接翻译为“fatter”,易引起读者的误解,也未能表达出原文表达的真实感情。可利用改写、增译以及标注等策略,凸显文中内容与目标国家文化的差异之处,避免误会的出现。再如,在将英文文章翻译成汉语时,也需注意文化的差异。如“wear the willow”一句,若将其直译为“戴上柳枝”不仅与原文含义大相径庭,也易导致误解的出现,主要由于“戴柳枝”在西方指向死者哀悼,因此需将其翻译成“哀悼”或“感到哀伤”。基于此,在文化界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化内涵,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多种文化现象和背景的深度理解,是增强解读能力和翻译感染力的教学优化方向和革新路径。能够从文化转向角度,进一步支持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与开发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文化转向视角与学生语言转换能力培养

文化转向视角在翻译领域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从文化属性层面强调翻译的标准与策略,形成翻译领域缺少的研究模块。但翻译领域的文化转向,也对翻译活动中语言属性与翻译学的研究有所忽视。文化转向视角使得翻译研究者针对翻译学的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为翻译领域的拓展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也使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与开放性。因此,教师需将文化转向视角作为教学的基础,同时还需注重学生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既能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语音、语法、词汇、阅读等掌握程度,还能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需在讲课中处理好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正确理解文化转向的基本内涵,从而发挥文化转向的长处,规避其短板,使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能提高其翻译水平。为此,教师可结合“价值阅读”的策略,为学生提供阅读学习的条件,将阅读与文化相融,在文化情境中学习语言,学生才能在课堂时间有效加深对语言的了解。在进行语言转换时,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延伸,语言能力得到提升。教师还需明确语言转换的培养目标,及时调整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文化意识与语言能力的双重培养。

(四)文化转向视角与学生文化能力培养

翻译起源于文化的不同,同时也由于文化的互动而提高了翻译需求。因此,翻译活动无法脱离文化。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要在具体的翻译环境中,结合文化背景、语境以及话题,选取合理、恰当和得体的语言,分析目标语与源语之间的文化特性,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与相同点,将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实现语言信息的连接与转换。如果翻译人才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仅将两种语言进行直观的转换,则无法有效还原原文本的内涵。因此,能够将原文本真实地再现,与翻译人员的文化能力息息相关,甚至有部分学者直接将语言与文化看作同一领域,虽然这样的理论较为偏激,但也不无道理。文化与语境在翻译过程中随处可见,在整体上决定了言语活动的实用性。例如,在翻译汉语成语“爱屋及乌”时,则需将其与西方文化相连,将其译作“Love me,Love my dog”将不同的环境与文化习俗在同一词语的解释层面进行展现。此外,翻译理论着重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认为翻译活动不是仅仅将词汇、句子进行转换,而是转换文化,使译文在目标国家的文化中与原文在本土文化中具有相同的功能。这便需要教师在讲解翻译知识时,需要进行文化能力的强化训练,利用各类资料进行联系,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文化信息的转换,并注重深入挖掘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信息的对等,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翻译工作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表达力洞察力英语翻译
指向表达力提升:语言革命的应然必然
江苏教育(2022年51期)2022-11-20 17:30:55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8:52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8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智勇双全,秀出你的Freestyle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