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凌州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 天津300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创新驱动在天津市发展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龙头带动和服务辐射功能日趋显现,科技创新体系与环境建设持续优化,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区域协同与开放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天津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当前,国内外科技经济形势复杂,进一步抓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国际创新型城市,是天津市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定位的必然选择。
在充分认识建设成就的同时,综合前期工作的推进情况和面临的外部形势变化,可以发现天津市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还存在一些不足。
天津市产业结构以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创新主体培育重规模、轻质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支柱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尽管科技型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大部分企业实力不强,缺少如联想、华为等在前沿技术领域中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天津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内生性不足,本地内部自我成长的领军企业数量偏少。
虽然天津已经聚集了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但是相关技术领域的优势并不显著。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科技资源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之一,内部科技资源存量对天津市的支持能力较弱,难以形成充分引导社会资源参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及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稳定增长的制度。对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动员能力不足,创新创业人才密度偏低。
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较高,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产业等前沿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例严重偏低。高技术产业领域外资企业所占比例较高,过高的外资比例并未形成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难以对全市整体产业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在推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市在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是从实施效果上看,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的同时,创新创业软环境的差距仍然较大,支持中小型企业和个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全市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要求。
结合“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天津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应面向“改革、聚集、创新、落实”四大特色,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相互融合为主要任务,突出战略性、全局性和实用性,融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保持各项措施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切实解决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确保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第一阶段:2016—2020年,建设开放程度高的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围绕天津优势,加强资源整合,改善科技创新软硬环境,优先解决吸纳能力不强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巩固天津在我国的科技中心城市地位,为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2020—2030年,基本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构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一流设施和人才的科技创新体系,对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在东北亚地区形成较强影响力。
我市推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深刻认识新常态带来的影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对创新活动需求端的关注程度。用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倒逼传统产业转型,进一步明确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寻找新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创新突破方向和产业增长空间,以形成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速放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天津市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应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重大举措,立足发展定位,努力提升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率先建成开放式、国际化、创新型的城市发展先导区。
增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功能。加强科技发展软硬环境建设,着力打造以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设立分支机构、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海外留学人员来天津创业,对各类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和资金、成果、技术等资源形成强大集聚力。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功能。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制造业技术含量,打造成为创新及产业化基地、自主知识产权密集区;以加快物流、交通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筑数字化、知识化先行区;以加快绿色制造技术开发和应用为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
增强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功能。营造京津冀区域科技联合的环境与平台,深度挖掘京津冀高度密集的科技资源,将其与天津市自贸区特色、港口优势等结合起来,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承接地和国内科技创业的乐园、东北亚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核心区、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推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政策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构建城市开放创新格局。
大力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围绕优势产业和具有前景的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以及社会发展与环境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稳步发展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积极开展面向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交流,鼓励以多种形式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人才、资金、设备和信息等科技资源,大幅度提升天津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重点推动京津科技合作。围绕优势产业的关键技术、水资源、生态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产业带、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重点开展京津科技合作,鼓励北京及央属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集团在津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科技合作。发挥京津科技资源密集的优势,共同打造两个核心,增强科技创新对环渤海地区、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辐射作用。
积极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科技协作。围绕渤海生态修复、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制造业装备等方面,分工合作,共建环渤海跨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天津面向“三北”乃至全国的技术辐射功能。通过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成果的大进大出,巩固提升我市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载体建设,争取国家新的政策支持,推动现有先行先试政策的交叉覆盖,率先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举措。
出台建设国际创新型城市和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决定及相应的 5年实施方案。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各区县强化科技创新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各项资金及时到位;强化各部门、各区县的协调联动,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让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整体。
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确立“大科技”发展与推动格局。树立科技进步是全社会各部门责任的意识,建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领导责任制度;设立政府部门之间的科技计划协调机构,调整各类科学技术的计划结构与功能,改变各类科技计划之间相互重叠和分工错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未来天津应进一步强化行政体制改革,厉行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变管理为治理,变管理为服务;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塑造公开、平等、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为创新主体提供更多的便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科技创新优惠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1]刘硕,李治堂. 创新型城市建设国际比较及启示[J].科研管理,2013(s1):58-64.
[2]国晓丽. 国际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产业创新[J]. 商场现代化,2010(20):107-108.
[3]张智雄. 以深圳标准理念,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C]. 山东:中国标准化论坛,2016.
[4]李文江,周吉萍,李林军.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深圳策略[J]. 开放导报,2016(1):44-48.
[5]唐高华. 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建设策略[J].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6(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