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文和
中国石雕因原料、创作风格及雕刻手法不同,形成众多流派,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历经各代的传承与发扬,其独特的人文气息和精巧的工艺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寿山石雕及内容多样化,雕刻技法精湛浑熟,融合了各族工艺的艺术精华与雕刻技艺,驰名海内外。因此,探究其人物创作特征及神韵的表现具有实用价值。
寿山石雕是海内外收藏的艺术珍品,尤其注重人物石雕,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笔者结合创作体会,对寿山石创作人物的特征进行探究。
寿山石,色彩斑斓、质地温润、柔而易攻,因石材自身基础条件比较好,所以相石构思就要“因色取巧” “依形就势”;就需要结合寿山石自身的颜色与形状进行布局与构思,特别擅长合理运用寿山石的天然巧色,因此善取俏色属于寿山石雕的特征,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当遇到纯度高、品相好的寿山石,雕刻者常用来雕刻人物,依据其天然的纹理、形态及色彩确定人物的神态、姿态及动作,依托材料进行创造,不仅服从自然本身还有人工痕迹,从而达到“物我相融” “天人合一”的艺术功效。
寿山石人物作品题材比较广泛,古典人物主要是佛教题材,人物比较广泛,包含观音、罗汉等,也有雕刻动物与普通人物。在雕刻人物时,比较重视简繁结合、详略得当的布局观,尤其是人物脸部和头部的刻画非常重要,雕刻时下的工夫较多,依据不同人物构思不同脸型,人物面部神态、表情的刻画非常细腻,通过刻画表情肌肉,体现出人物的愉快、严肃、愤怒及哀愁等各种情绪,让人感到亲切感、威严感,从而将人物的性格、形态等各种特征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对人物的躯干四肢就不同,大多是简单刻画,常常通过挥洒自如的褶皱和舒展写意的线条,体现出形体的夸张性,通过大面积的石材展示出材料的质感;以来能够达到形神兼备、以情制胜的创作效果。
历经各代雕刻家不断探索,寿山石雕积累着极其丰富的雕刻技法,其中融合中国画与民间工艺的艺术精华与表现手法,比如圆雕、薄意雕、高浮雕、微雕等十几种技法。而且在雕刻过程中,常常是同时运用多种雕刻手法,综合运用多种雕刻工艺,从技法、刀法及工艺分析都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从前面分析来看,寿山石雕在人物创作中,尤其自身的特征。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怎样才能够表现出人物神韵,雕刻出精品,是雕刻者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创作体会,谈谈人物神韵的表现。
所谓气韵,就是要追求生动自然、耐人寻味及清奇含蓄的境界,让观赏者通过作品能够体会到深意,从中默识出未道的事情,即为古人常说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及意味无穷的美感。寿山石雕比较考验雕刻者的悟性。雕刻过程属于减法过程,每位雕刻师都要经历多年锤炼才可非常熟练的掌握雕刻技法,即便掌握了技法也不一定能够雕刻出气韵。气韵并非凭空形成,而是通过线条及人物情态间的捕捉,造型上每个细节、每个因素的综合构成。
要雕刻出神韵,不但要能够准确掌握人物的轮廓,还要捕捉人物能够体现心理活动与精神世界的相关细节,特别是在特定情景下形成或表现的神态、动作等。比如在雕刻罗汉时,重点要刻画出罗汉的笑容,因人们对罗汉的印象是喜乐的,通过笑容来容纳天下事,体现出罗汉的豁达。因此对笑容进行细微刻画,就能够让观赏者留下深刻印象。
人物创作时,要捕捉人物性格特征,恰如其分的展现出人物神韵。怎样才能够体现出人物神韵呢?这需要雕刻者平常多观察、多回想现实中的某种行为表现,通过雕刻还原出来,才能通过外部行为体现出内在的精神效果。
在雕刻中,每位雕刻者均想雕琢出作品的神韵,只有这种佳作才会让人难以忘记。事实上,神韵并非面面俱到,尤其是雕刻人物作品时,在雕刻中只需要稍微雕琢出大概轮廓,恰到好处的“简”,同样能够显示人物的气韵。比如《李白醉酒》作品,就是大胆处理原石的俏色,雕刻出一轮红色的明月,而其他白色部分仅简约进行雕琢,体现出李白衣袂飘飘、气定神闲的样子,这种繁简结合,同样体现了作品的神韵。
如今雕刻师大多采用机雕,线条逼真清晰,非常写实。许多雕刻新手比较喜欢机雕工艺,因为作品逼真、清晰、极易理解。但是作品好坏并非“像”或者“不像”可衡量的。常常雕刻大师简约古拙的作品更让人舒服,因这种作品简约而且注重轮廓、气韵及整体感,让欣赏者感觉更舒服,能够如实反映出人眼看到后的感受。
总而言之,内行欣赏寿山石雕大多看整体气势,先体味神韵再看作品的构图、趣味及俏色等,这种欣赏方法抓住作品的实质,达到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万江.传统石雕如何悄然崛起:寿山石的文化传承与市场化推广[J].艺术市场,2013(28).
[2]胡旺.胡旺红色题材寿山石雕作品选[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4).
[3]姚一山.寿山石雕人物创作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