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金水
古人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玉器只有经过艺术加工、雕琢,才能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古代的玉雕技法是从制作石器发源而来的,因此,对玉雕技法的研究需要从新石器时期开始。
在新石器时期,玉雕技法比较发达的代表性玉器有河姆渡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龙山文化玉器等。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期较早的玉雕文化发源,该时期的玉雕原料以火山岩、沉积岩为主,工艺水平较为粗糙,以玉坠等小件玉器为主,表面几乎没有雕饰纹路;红山文化玉器距今5500年左右,以蛇纹石玉为主,其中的浮雕、钻孔、线刻等技法已逐渐成熟,雕刻题材以动物图案为主;良渚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以阳起石为主要原料,其工艺复杂,更是有鸟纹、蛙纹、云雷纹等细密的装饰花纹,并兼具减地浮雕和压地浮雕两种技法;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雕刻技法类似,与和田玉或山东玉石为主要原料,有玉刀、玉璇玑等装饰玉器。
在商朝,由于青铜工具的投入使用,以及石质工具的进一步完善化,使得玉器雕琢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典型的特点是能够开出薄而均匀的玉器薄片。这一时期典型的玉器雕刻技法有线条与穿孔等。其中线条以直线条纹为主,阴纹较多而阳纹较少,条纹总体较为粗短,细长的弯曲线条较少出现。这一时期线条纹饰刻画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双钩拟阳线,并在精致的玉器上体现较多。而玉器的穿孔与两面对打、内窄外宽、有一定斜度的圆孔为主,又称为“马蹄眼”。到西周时期之后,玉雕技法与造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雕饰纹路线条出现了大量的细长弯曲线条,因此更加重视对复杂纹路的刻画与布局,尤其是以阴纹勾连、斜刀刻画为主的“一面坡阴线”,堪称西周玉器的一大亮点。
到春秋战国时期,玉雕技法除了工艺更加成熟以外,更加注重磨制,在西周“一面坡阴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卷曲相连的线条纹饰,使得雕刻布局更加饱满。春秋时期的玉器除了开片更加均匀整齐以外,还出现了密集的以细线条为主的浮雕纹和平面浅阴刻宽带纹。到了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使得玉雕技法突飞猛进,线槽与孔洞内壁光滑均匀,打磨精细,因制作技艺而产生的瑕疵大大减少。这一时期的玉雕题材以动物的爪、牙等细节特征为主。
秦汉的玉雕技艺相对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另一方向。其不再单纯追求小巧精致,对于小件的器物或饰品,仍然追求精细的刻工和精致的线条,但线槽内侧瑕疵和跳刀痕迹明显,线条的连贯性不如以往;对于大件器物,不讲究精细与琢磨,刻工粗放,穿孔常用拉丝痕迹。其中以葬玉所运用的“汉八刀”技法为代表,其刻工粗犷,棱角分明且苍劲有力,但线条又完成无崩裂,以玉蝉、玉翁仲等为典型代表。
隋唐五代时期的玉雕风格类型属于一个时期。隋朝秉承前代特点,但由于朝代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统一的风格与特色。唐代的玉雕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前朝不同,唐代的玉雕偏向于写实,而非抽象图案,玉雕器物也不再以殉葬、礼仪用品为主,而偏重于实用品、装饰品等。从图案纹饰层面上看,唐代出现了卷草云纹、莲花纹等全新的装饰图案,且以人物形象植物图案等写实图案居多,形成了鲜明的风格。从雕琢技艺上讲,除了保留传统的圆雕、镂雕等技法外,对阴刻线的使用能力大大加强,造型上注重内在的美感,刀法稳重,起伏有致,且善于广泛吸取绘画、石雕等艺术风格,而且部分玉雕艺术作品明显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从玉雕用品上出现了各种新型的玉带、配饰,还出现了颇有西域文化特色的玉雕飞天等作品。
宋元时期的玉雕技法,除了继承唐代的传统以外,其纹饰比唐代丰富了许多。北宋的玉雕纹饰以华贵繁杂为主,而南宋则更偏重于精巧典雅。从技法上讲,宋朝的玉雕向着细腻工整的方向发展,期间也多为小件玉器,注重作品的内在艺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的玉雕技法,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程度很深。尤其是辽金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所采用的一些鹿、熊等具有狩猎生活特点的题材,直至元代的玉雕技艺仍然受此影响。宋元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玉雕作品,其工艺一般较为粗犷,不甚讲究抛光。
经过唐宋的发展和演变以后,到了明清时期,玉雕技艺迎来了又一次高峰。明清时期的玉雕材质种类繁多,除了主要的新疆和田玉以外,还有玛瑙、翡翠、琥珀、水晶等各种材质。明清时期北京、扬州、苏州等地的玉雕工艺最为兴盛,这与玉雕原材的丰富密切相关。在清代乾隆时期玉器制造进入鼎盛,无论是宫廷的造办处还是民间的能工巧匠。对玉雕技法都有深入的研究,典型的作品如玉带钩,其做工精巧、抛光细腻比前代提高了很多。
总而言之,只有深入研究历代玉雕技法的发展,总结经验,才能为玉雕艺术的继续发扬打下基础,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宏亮. 中国历代翡翠玉雕技法浅析[J]. 天工 , 2016(6):132-133.
[2] 刘立东. 古代玉雕技法[J]. 西部资源 , 2015(2):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