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的优质德育教学及其实现
——基于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大赛的思考

2018-01-28 18:48
江苏教育 2018年76期
关键词:德育课大赛德育

2016及2018年,笔者有幸担任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组课堂教学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的现场评审工作,从而有机会用比较的眼光观察近年来江苏省职教德育教学的发展情况。

按照心理学的“筛子理论”,每位评委在评审时都带了一把“筛子”,这把“筛子”由评委的教学理念、知识经验、兴趣风格、文化修养、信仰追求等构成。笔者的“筛子”有以下三个关键词,这也是笔者以为的职业学校优质德育课的特点。

一、优质德育教学的特点:精神引领

优质德育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之处在于其设计之巧、艺术之美、灵魂之高,能够对师生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

(一)层层递进有高潮

正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有高潮一样,没有高潮的德育课堂是寡然无趣、沉闷乏味的。从形式上看,一堂优秀的德育课需要具备引人入胜的导入、重难点突出的逻辑推进、豁然开朗的澄明、耐人寻味的结尾,中间点缀的是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和心领神会的微笑,如同写作中的“凤头、猪肚、豹尾”一样,设计巧妙、层层递进、节奏分明、情真意切、直抵心灵。师生情感升华的刹那,让人为之震撼,这便是教学高潮。

(二)形神兼具有艺术

教育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一堂优秀的德育课,是让师生能够感受到“美”的艺术:既有形式上的视觉、听觉艺术美,也有学生内心感受到的道德之美。有艺术的德育课堂能够凸显教学的质量,使师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追求真、善、美中促进师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对功利性德育奴役人、工具性德育物化人之误区最好的纠偏。

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的共通之处首先在于指向了人,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而功利主义德育恰恰在实践中丢失了人,忽视了学生这一道德建构的主体。其次在于指向了人的精神。德育不能没有精神追求,但空有口号的精神缺损却是现代德育最深层的危机。法国哲学家、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代表马利坦倡导的“人的觉醒”让我们发现,美学恰到好处地给予了德育以精神内涵。因此,蔡元培先生才认可“以美育代宗教”,体现的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由此,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在人的精神上实现了共通,都是对人这个主体的突出。那些善于将艺术之美引进课堂激发师生审美愉悦与价值追求的课,就是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魅力的优质德育课。

(三)精神升华有灵魂

有灵魂表现为坚定的信仰、稳定的修养、超脱的境界。有灵魂的德育课是“得道”的德育课,如同头顶的繁星一样恒久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它是超脱、灵动、丰富而有力量的。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师灵魂的体现,而教师的灵魂追求是其长期思考积累和选择尝试的结果,是其主动发展的个体修养。

二、与优质德育教学的距离:问题分析

教学大赛是一个教师、团队、组织的综合竞技场,涉及从主体到客体、从台前到幕后、从中心到边缘等各种关系变量。正因其复杂性和浓缩性,虽然台上只有短短的40分钟,也足以凸显优点、暴露问题。

(一)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

德育课堂教学大赛要求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素养、语言素养、信息素养、情感素养、艺术素养五个方面。

1.不专业的学科素养。

(1)教学理念的保守。虽然“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推行多年,我省从两课评比到课堂教学大赛都在力推生本理念,在课堂教学大赛的决赛阶段还特别设计了学生评教环节,向学生发放问卷,关注学生的课堂满意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收获;但是赛场上还处处可见“以师为本”的传统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学”,表现为灌输式、讲授式、口号式教学,形成的是低效课堂,学生厌学,教师缺乏激情。

“以生为本”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依据学情进行的教学设计中。对学情的分析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和身心发展水平,教师要转变思维,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从“你”的思维转向“我”的思维。2018年大赛中两位选手在“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分别采用了“你了解创新吗?你想创新吗?你会创新吗?”和“我骄傲——感受创新,我可以——创新并不神秘,我能行——挖掘自身创新能量”的思路,一经对比便可发现后一位选手更胜一筹,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

(2)关键概念的混淆。职业院校的“德育课”是从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1〕2号)之后由“政治课”更名而来。因此“德育课”的学科素养与“政治课”的学科素养本质要求是一致的,与高校的“德育”(道德教育)专业相差甚大。然而,由于对德育学科素养的认识不足,不少职业学校在选择德育教师时不问出身,任何学科背景的教师都可以担任德育课教师,因而也就出现了不同“风味”的德育课。心理老师的德育课宛如鸡汤,音乐老师的德育课说不如唱,专业老师的德育课严谨刻板……因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参赛选手会将“权利”与“权力”、“定分止争”与“定纷止争”、“规律”与“规律现象”、“矛盾”与“困难”、“理想”与“梦想”等关键概念相混淆,缺少法律和哲学的学科知识背景,就难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3)教学设计的随性。严谨规范的教学设计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2014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规约课程实施、教师教学、教学评价与管理的规范性文本。然而,在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中却随处可以发现不按德育大纲进行的教学设计。如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根据德育大纲,三维目标应该是“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但2016年只有30%的选手对三维目标的表述是正确的,2018年才有35%的正确率。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范式其实就是“行为主体”在“行为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行为动词”达到什么样的“行为结果”。只是这个行为主体是没有明确提示的“学生”,一般不会出现。三维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知识目标是基础,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是途径,运用目标是目的,它们遵循的是道德培养上“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尽管新的德育核心素养可能对目标的表述有所更改,但依纲而行是教师教学必需的基本态度。离开德育大纲的教学设计只会天马行空。

2.被忽视的语言素养。

规范标准的普通话是教师入职的基本要求,然而,课堂上教学语言的规范化和体态语的使用却往往被忽略。不恰当的生活用语、口头禅、不规范的教学用语等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情绪。教师的体态语是引导学生行为的无声语言,具有辅助性、有意性、选择性的特点。课堂调查发现,有69%的学生希望教师加强体态语修养。为什么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教师抱臂、叉腰所传递的权威和强势中找到答案。为什么学生上课随意而懒散?或许我们可以从教师手插裤袋、身靠讲台的休闲动作中找到原因。为什么学生会窃窃私语?或许是教师讲课时高高翘起的小指吸引了学生学习以外的注意力。

3.不成熟的信息素养。

信息化教学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还是一种文化,正在彻底地改变着我们的时代,包括教育。教育信息技术革新已从纯粹的技术辅助走向教学理念、模式的革命,教师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平台的使用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体现。2016年大赛只有一名选手使用先电教学平台,2018年大赛没有一名选手不使用教学平台,但普遍使用不代表使用恰当,一些选手“为赋新词强说愁”。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讨论都在平台上进行,课堂成了静悄悄的手机操控室,看不到生动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虚拟世界取代了现实世界。当然,教学平台的打造需要教研组、学校花费足够的人力、物力,组建稳定的团队,投入足够的时间,平台资源的不充分、不均衡也是大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4.贫乏的情感素养。

德育发展史经历了从“主知”“主行”到“主情”的学派流变,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即知、情、行三方面是完美的道德品行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把师生的德性当作一个完整的整体来对待。我们曾经“重知”“重行”,却独独缺乏“重情”的意识。当前社会的人情冷漠反映到课堂上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淡漠。没有情感的催化,冰冷的知识如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没有情感素养的教师如何让学生做到“亲师信道”,达到雅斯贝尔斯所说的“灵肉交流”的境界?又如何能做到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5.混沌的艺术素养。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说过“善者为师,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道德和艺术在“追求美”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当代教育名家佐藤学也说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本质是“哲学”和“艺术”,教师不但是具有高度知识与理论的专家(professional),同时也是具备高超“艺术”的匠人(craftsman);教学技术不是“技能”(skill)而是“技艺”(craft)或“技法”(art)。教师的艺术素养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境界,是教师教学超脱于平庸的分界线。大赛中,虽然有些教师注意到了细节上的艺术,但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首尾呼应、情境创设、提问方法的选择、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的水平都还很欠缺,艺术修养意识不足、高度不够的混沌状态值得重视。

(二)保障体系的不均衡

上一堂好课好比做一道好菜,教师如同厨师,学生如同顾客。选择什么食材、做什么菜、满足顾客的什么需求固然是靠教师决策,但背后的保障力量不可缺少。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资源素材、协作团队,区域教科研组织要为教师提供锻炼和打磨的机会,市级、省级、国家级教师培训部门要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师素养提升的保障体系。这些体系在选手身上产生的作用都可以在课堂上观察到。遗憾的是,目前除了师资培训外,学校和区域教科研组织的力量显现得微乎其微,还呈现地域差异,苏南地区一些学校和区域对此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苏北地区,着实令人不解。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实现优质教学的前提。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因而需要加以系统改进。

三、优质德育教学的实现:系统改进

打造优质教学首先要从教师素养的提升着手。

(一)从平庸到卓越:德育教师的素养提升及追求

首先,德育教师要利用好各类培训提升的机会开展有效学习,特别是江苏省德育骨干教师培训。教师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学科素养、语言素养、信息素养,更新理念,掌握方法,解决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础问题。

其次,德育是一场情感的旅行。美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说:“平庸是一种恶。”德育教师尤其要有精神追求,要用积极的爱积蓄情感,重视人的道德情感,重视人的深层次需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启发道德行动的情意动力,才是当代德育发展的关键。德育教师要用多种方式提升艺术素养。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认为的:教师应该掌握戏剧艺术的演剧表演。凡是不善于模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者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用有声的知识教人,用无声的知识育人,教师的情感素养和艺术素养决定了课堂教学有否高潮、是否艺术,能够“教到什么程度”。

最后,德育教师要培养并保持批判性反思的习惯,要有科研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追根溯源、寻求价值,这决定了教师“为何而教”。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灵魂,决定了教师的发展程度和可能境界,决定了教师及其教学能否从平庸走向卓越。

(二)从无为到有为:学校主动打造优质平台

职业学校是教师强大的后备组织。学校要重视德育教学的地位,明确德育教学的专业性,关注非德育专业教师的再教育,为最需要培训的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物资打造学校层面的优质资源和平台,打消教师“单枪匹马”的顾虑与“三三两两”的怨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从观望到行动:区域教科研组织的主动作为

各市、县(区、市)的德育教科研组织应学习省级德育教科研活动的主动性、规范性、有效性,建立并健全独立的职教德育教研室和教科研中心组,定期开展活动,为本区域教师发展谋求福利、增加动力。在每年的德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们都能看到重复参加培训的苏南学员,也会遇上想要参加培训却苦于没有名额的苏北教师,这种培训资源的不均衡需要引起重视。有时并非是名额分配不均,而是源于对本区域教师培训需求的不了解、发现问题后的不作为。建议区域德育教科研中心组定期举行观课、评课、磨课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机会,提升其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大赛举办的初衷并非只为了甄别和选拔,更引发了包括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师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对一线教学的足够重视,从而提升质量水平,引导教师回归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最终实现教师教学思想与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和教育技术从理念、模式到文化的革新。备赛不是任务,而是德育教师、学校、教研机构存在价值的显现;参赛不是贴金,而应视作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检验;获奖不是终点,通过参赛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发展才是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

猜你喜欢
德育课大赛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运用对话教学增强德育实效——浅谈对话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