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英,刘艳清,谭 静
(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本科生导师制度起源于19世纪欧洲的牛津、剑桥等大学,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受教师指导,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教育公平的作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是针对全日制本科生教育和管理推出的一项培养制度,旨在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目前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已有170多所。笔者所在的山西财经大学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出台《山西财经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晋财大校[2009]67号),规范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职责。按照文件规定,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能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做好学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关心学生生活,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辅助辅导员做好工作,等等。
笔者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深刻地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培养合格新闻人的重要性。
1.时代需要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其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成为重要内容,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和人民的公器必将在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山西省也在大力提倡文化强省战略。因此,培养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良好的新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当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快速,山西经济发展也日趋迅猛,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殊性更需要师生之间的传帮带,除课堂上传授知识外,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2.时代需要高校教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社会公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要内容,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高校的建设目标。教育改革从单纯强调教学内容、方法和考评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转向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更加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2年11月23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繁荣发展》一文,提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教育工作的主题”。2014年10月,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2018〕9号文件《关于做好庆祝2018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表彰,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活动。”这都表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本科生导师,除了教书,更需要在生活中全方位地关心和引导学生,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大学生处在青年期(18—35岁左右),这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进入青年期,人的生理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大学期间正好是青年早期,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整合定型,学习方法也处在高中的他律式学习向自律式学习转型的时期。刚进大学,大学生还不习惯没有教师督促的学习,迫切需要专职导师一对一对其学习和生活给予指导和帮助。笔者在所在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中做过一次访谈,受访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必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占90%,对导师的前三位需求分别是专业辅导(71%)、职业规划和未来导引(61%)、(考研、公务员、就业)信息提供(28%)。大学是自我认识形成的关键期,自我的概念除了通过自我探索完成之外,还主要通过他人来完成,本科生导师就是学生重要的他人。大学生很重视教师的评价,来自教师的积极和消极评价会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也会巩固、增强或动摇他们的自我认识,而本科生导师制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心理需求。
4.国际教育环境的变化。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学创建的MOOC这种大规模网络在线学习课程发展很快,国际优质新闻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会吸引大量的新闻专业学生关注,课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对学生尤其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西方新闻的把关标准、价值观的差异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专业学生的从业素质。如何留住学生,和西方大国争夺学生,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而新闻学专业教师的价值观、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落实迫在眉睫。
1.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属于松散型制度模式,没有统一的正式文件对其作出明文规定,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规范性引导,缺乏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山西财经大学于2009年8月28日通过了《山西财经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确立了导师制的实行,但很多表述过于笼统模糊。比如,关于导师的考核规定是“按有关程序进行”;学校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授予“优秀本科生导师”称号,每两年评选一次。但“有关程序”是什么,“优秀导师”的标准是什么,并没有明确规定。另外,导师的报酬很低,加之科研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所以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对所在学院的教师做了随机调查,一半以上的教师不清楚文件的内容,也不了解导师具体的职责。2015年笔者对所在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四个年级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在回收的118份有效问卷中,表示只在上课时见过导师的占69%,导师主动接触学生的占11%,这反映出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形式化的倾向。另外,笔者就师生关系的现状随机对在校的新闻专业学生做了一个专题采访,结果表明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满意度普遍不高。由此可见,本科生导师制度亟待优化。
2.辅导员迫切需要本科生导师配合管理。高校辅导员基本工作量是每200个学生配备一个专职辅导员,这让辅导员没有精力顾及每个学生的需要。通过对辅导员的访谈发现,辅导员迫切需要导师配合来管理学生,他们对导师的期待主要有两个方面:(1)导师和辅导员及时沟通学生的异常情况。除关注学生学习和科研情况外,还希望导师多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见面时的状态,发现心理和生活异常的学生,及时跟辅导员沟通。(2)给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创业和实习的信息。导师在专业方面资源较多,容易了解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项目,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和渠道,如果能及时和辅导员沟通,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更好地服务学生。
3.新闻学专业的生源现状迫切需要导师制的落实。作为财经类院校,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专业属于非优势学科,学生的第一志愿填报率不高。2018年5月,笔者对指导的2014—2017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高考志愿填报情况做了调查,在四个年级30名学生中,第一志愿报本校新闻专业的占10%左右,第一志愿报新闻专业的不足50%,57%的学生是调剂来的。这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所学的新闻学专业缺乏兴趣和情感认可。因此,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情和新闻素养,重视学生原始兴趣和新闻专业的结合成为新闻学专业导师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笔者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总结出“四个一”培养模式。
大学生刚入校,离开熟悉的环境,对大学一无所知,内心渴望结识新人,特别需要权威人士给予帮助和指导,导师就是他们最需要的人,而大学教师往往工作繁忙,没有具体任务很少和学生见面,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为此,笔者坚持从大一开始师生一月一见。为了快速培养师生感情,刚开始的见面地点定在非正式场合,如学生宿舍、操场、食堂,大大缓解了师生间的陌生感。随着关系的稳固,见面地点就定在教研室等比较严肃的场合。固定化的见面、全方位的话题,师生逐渐培养起稳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师生关系日趋融洽。每月一见制在大一严格执行;大二时给学生上专业课,一周保证见到学生两次;大三又给他们上专业选修课,每周也能保证见一次面。经过三年的培养,到了大四,学生已经养成和导师及时沟通的习惯,师生通过微信随时联系,也就不再依赖每月一见制度了。作为导师,对于本科生遇到的各种困难都尽力协调帮助,通过介绍专业书籍、专业网络资源、老生传递经验、介绍其他专业教师等途径帮助解决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
读书是学生知识储备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时代,碎片化阅读让很多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笔者指导的本科生中有一半在生活中没有每天自主阅读的习惯。未来的新闻人要求是杂家,是博览群书的人。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我们开展了每月一本书的活动。书可以是学生喜欢的,也可以是教师推荐的,学生不仅要读,还要动笔摘抄(不少于5000字),读书笔记包括对重要文字的摘抄、阅读感想和读书时的疑问。笔者每月会把笔记收起来,认真阅读和批改,这种做法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每月一次读书见面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先介绍书籍内容,再提问,再谈感想,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既培养了读书、思考、写作能力,锻炼了口语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也扩大了信息量,学生间逐渐出现好书共享的现象。
写作能力是新闻人的重要能力。好稿子源自敏锐的观察力和勤于练笔的积淀,很多第一专业没有选择新闻的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很少,没有写作习惯。从入学开始,笔者就要求学生每月一练,写内容原创的稿子。大一时可以是生活记录、读后感、观后感;随着专业课新闻采访、写作的开设,大二时开始写身边的新闻;随着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的开设,大三时尝试写评论;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写作内容,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大四。同时,鼓励学生自学新媒体技术,用自媒体展现作品,比如创办微信公众号,把照片、视频、编辑、排版等技能融汇进去,提高新闻采编能力,为将来求职做准备。坚持写作让学生受益良多,“纵使生活喧嚣,内心始终有一方宁静天地”。
1.大一适应环境。大学四年每年的主要任务不同,除课程学习外,每个年级都有需要解决的特殊任务。大一的任务是熟悉环境,调整学习方法,应对专业课学习。导师通过建立微信群、保证一月一见制度、个别面谈、新老生传帮带等途径,与学生建立人际信任。通过人际交往,让学生快速了解大学和专业,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求助。有的学生因考试挂科无法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经过和导师一对一面谈后逐渐意识到一次挂科并不能说明不优秀,在导师的帮助下很快找到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及时迎头赶上。高考结束后,一部分学生在失去了学习目标,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刷剧、玩手机,其实内心却很焦虑,因此,帮助学生重新定位人生目标就成为大一的重要任务。为学生分析优劣势,制定努力方案,使他们找到前行动力,走出迷茫,这样的工作每个学期笔者都会进行很多次,学生受益匪浅。
2.大二完成双学位的选择。双学位是山西财经大学的特色,到目前为止有15个本科专业具有授予双学位的资格。新闻学专业培养的新闻人才既需要博杂的知识背景,也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种复合型人才更有竞争力。我校新闻专业方向为财经新闻,需要财经知识和新闻知识的结合,除课堂学习财经知识外,更需要学生通过财经类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来深度复合。很多学生入学前的第一志愿和兴趣爱好倾向于财经和管理等,笔者建议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双学位资源,选择会计、金融、法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研读。双学位的修读从大二开始,根据《山西财经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晋财大校[2010]75号)规定,具有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正式学籍、第一学年无不及格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1.9及以上、学有余力、无任何违纪行为的学生,可申请修读双学位。为此,笔者在大一一入学就对双学位做了介绍,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特别是不要挂科。学生在了解了新闻学专业的需求以及双学位的特点后,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优势,选修双学位课程,完成知识结构的复合。笔者指导的很多学生因为选修双学位,毕业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3.大三规划未来。学生在经过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开始对未来有所考虑,迫切需要明确努力方向。清晰的规划来自对自我的深入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笔者自学了心理学,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时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训,用心理学、职业规划理论帮助学生进行规划。比如,通过霍兰德的职业人格测试、气质测试、MBTI性格测试等专业量表,结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分析学生的优势所在,使其有针对性地选择继续学习或工作就业。
4.大四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按照学校要求正文不少于8000字,如果学生没有平时的储备和训练很难一次性独立完成。为此,学校特别安排了大二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大三的学年论文作为阶段性训练。作为专业课教师,笔者在大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上,结合教材内容布置学生阅读专业学术论文、模仿学术论文撰写学术小论文,比如在大二传播学课堂上布置学生写“媒介依存症对现代人的影响”的小论文。作为导师,要求辅导的学生选择喜欢的媒介(微信、小视频、小程序、电影等),提前确定调查报告和学年论文题目;确定大致范围后,大二的调查报告开始选择相应题目进行调查。比如,有学生选择《大学生小视频使用习惯调查》,大三进一步围绕调查数据写学年论文《小视频对山西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影响》,大四的毕业论文题目进一步扩大为《小视频对我国大学生新闻阅读习惯的影响》。除了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题外,还鼓励学生从实践经验入手进行选题。比如,某生有微信公众号实习经验,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感兴趣,调查报告的选题即为《山西地区新闻学专业学生团队运营微信公众号的调查》,毕业论文题目为《山西地区新闻专业学生团队运营微信公众号的现状研究》。在这样有计划的培养下,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到了层层递进、从易到难,不断积累数据,搜集资料,学生不再恐惧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的质量大幅提高,几乎每年都有优秀论文出现。
在“四个一“模式的框架下,经过四年有针对性的培养,笔者和每届学生都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未来发展中,“四个一”模式也有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数量很多,每个导师除在专业上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外,在培养学生上也各有所长。有的导师读书积累深厚,就侧重多办读书会;有的导师在辅导专业课考研方面有研究,就侧重对学生的考研辅导;有的导师有媒体从业经验,就会更多指导学生尽早联系实习单位,积累工作经验;笔者在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上比较擅长,更多会把心理学知识和职业规划理论渗透到学生培养中去。在此前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中,导师大多按照自己的想法、结合自身的优势去培养学生,这样的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培养能力难免不足,培养的学生不够全面。对此,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尝试双导师或多导师合作培养模式,导师之间要多沟通,取长补短,联合培养;还可以尝试让不同的导师就擅长的领域准备一次讲座,新生入学后轮流给学生做演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老师,学会向导师求助,还能做到具体问题知道向哪些导师求助。如此一来,本科生培养从大一开始就可以更加全面扎实。
辅导员因工作性质和学生接触多,对学生的了解也较深。导师要想真正全面了解学生,还要和辅导员多沟通配合。目前,本科生导师和专职辅导员的沟通较少,导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不清楚,辅导员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也不了解,导师一般只给学生上一到两门课,对学生其他课业的成绩很难掌握。今后,可以定期实行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见面会,及时共享学生信息,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共同完成学生培养。
山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开始时间早,导师待遇却很低(每学期每生10元),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导师制又缺乏明确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很多认真落实导师制教师的积极性。另外,本科生导师并没有权力处罚学生,如果学生不按照导师要求去做,导师只能说服教育,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来督促学生完成。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课业压力大,时间紧,很难统一时间来和导师见面。导师为了和学生见面,不得不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这让导师制很难坚持。对此,建议学校提高导师待遇,将导师的工作量折算成课时,将导师工作视作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在学生课表中安排导师见面时间,引起师生重视;明确导师权力,出台规范导师制下学生相关行为的制度;对导师进行教育,激发导师的仁爱之心,使其发自内心地落实导师制;为导师制提供相应的活动场地,请专业人士为导师做定期的技能培训,使导师制更好地落实。
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是一项制度,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思维一项重要举措,本科生导师对此要有深刻认识,引进服务意识,放下架子,把学生的需要当作自身需要。只有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温度和情感,学生才会热爱母校,学生热爱学校,学校的口碑才会好,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源,才能保证学校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导师不仅要在专业能力上不断提高,还要重视心理学的学习,懂得大学生心理,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沟通。同时,导师要学习职业规划的课程,提高职业规划能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人格修养,用博爱、仁爱之心,用高尚的人品去影响和感召学生,让学生从内心认可导师的人品和学问,愿意不断追随,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