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滴水都绽放光彩
——《水是什么样的》教学预案

2018-01-28 15:32:19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李亚萍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塑料板试教气球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李亚萍

【课前思考】

水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物质之一,引导学生认识水,也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水的直接经验,对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大多数是浅显的、零散的、懵懂的,不能用科学语言表述。所以在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用科学的词汇将头脑中对水的懵懂认识提炼出来,最终形成对水的特征较为完善的认识。

一年级学生爱玩、好动,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生动形象的学习载体。在这节课中以“玩”为主,提供充分而且有结构的认知材料,立足于有趣的游戏、比赛等形式,让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力争让每滴水都绽放光彩,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得。

基于以上的认知,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等特征。

2.通过玩水气球、玩滴水的活动,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谈水,勾连生活经验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水,对水并不陌生。本节课的任务是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成知识结构。所以在课始,用一个谜语导入新课:用刀劈不开,用手拿不起。煮饭和洗衣,都得请我来。在学生猜出谜底后,追问: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谜底的时候,已经在抓住水的一些特征,为后面的学习铺垫。紧接着设计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或用到过水的呢?”在这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回忆生活中的水,以及与水有关的生活关联。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或用到过水的呢?

生1:海洋里有海水。

生2:江河里也有水。

生3:下雨的时候,水从天上落下来。

生4:洗衣做饭浇花都要用到水。

生5:洗澡、洗手时用到水。

生6:人每天都要喝水。

……

生7:人的身上也有水。

师:可以说得更具体一点吗?人身上的哪里有水?

生7:夏天流汗了,我们身上有汗,就是水。

生8: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好多水。

当学生回忆起这些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水,在脑子里就能反复出现水的形象,为后面进一步认识水奠定基础。

二、 辨水,认识基本特征

水的基本特征有透明、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等,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特征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一年级上册时学生已经能够认识感官以及各部分感官的作用。本节课的任务是再次借助于这些感官分辨出水,从而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同时学会正确的在实验室闻气味和尝味道的方法。

这个环节设计一个比赛:在牛奶、水、糖水、白醋中辨别出水。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所以小组合作前的具体分工、合作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在小组合作之前,强调:比赛时,小组成员之间要团结合作,分工明确;讨论的时候声音要轻,音量控制在本小组内成员之间听到即可;比赛结束后,要有人负责收拾整理好实验材料,其他成员安静坐好,等待集体交流。

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很快用自己的方法辨别出水,但在汇报交流时要着重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总结出辨别方法。有的小组通过看颜色、闻气味等方法辨别出牛奶、白醋,再通过品尝味道辨别出糖水和水;也有的小组直接尝味道,就能一下子辨别出四样物品。最后,再回忆,你用眼睛看,用舌头尝,用鼻子闻,分别发现水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水的特征。

这样,通过实验、比较、交流、描述,逐步完善对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的认识。

三、玩水,巧用玩具器材

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玩水,打水仗、泼水嬉戏、游泳等等,说起这些来,都能如数家珍。如果能将“玩水”带到课堂上,并能引导他们的关注点,效果会事半功倍。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一特征,我前后一共进行了三次修改。

第一次试教:借助于课本上的“异形瓶”来让学生认识这一特征的。准备几个不同形状的透明的瓶子,将水倒入圆柱形的瓶子(1号瓶)中,仔细观察瓶中的水是什么形状?将你看到的形状画出来;再将1号瓶的水倒进星形瓶子(2号瓶)中,仔细观察,并画出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其他几个异形瓶中水的形状。这样,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学生每次画出来的形状都是大同小异的,圆柱形或者星形等,本质上这些都是瓶子本身的形状,因为学生观察的瓶子的形状是相同的,所以当然会得出千篇一律的结果。所以,只有一两个学生发现:装水的瓶子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从而得出结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事实上,得出的这个结论,很是牵强附会,没有什么说服力。而且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没有能“玩”起来,整个过程都是老师牵着走,学生被动接受。虽然后来为了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瓶中水的形状,在水里加入了几滴红墨水,视觉上,能看到水的“形状”,但因为受材料的局限性,学生思维不能打开,还是不能直观上感受“水形状的千变万化”。

第二次试教:将水装进透明的塑料袋,仔细观察袋中水的形状,像什么?再轻轻捏一捏,水又变成了什么形状?你也能像老师这样,把水变成其他的形状吗?通过这几个步骤,学生可以动手玩起来,在玩的过程中,观察发现,水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得出结论。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过程,趣味性不够,在试教过程中,因为有的学生用力太大,捏爆了塑料袋,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所以这样的操作也不太方便。

第三次试教:课后在跟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发现,“气球”也是一年级学生爱玩的玩具之一,他们能用气球玩出很多种花样,为什么不尝试用“气球+水”呢?课前,我将水装进气球中,将口扎紧,做成一个个“水气球”。课上,这个“玩具”大受欢迎。

师:请大家看一看,这个“水气球”像个什么?

生1:茄子。

生2:热气球。

师:你还能把它变成其它的样子吗?请大家自己试试。

实验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在他们手中,这样一个简单的玩具可以变成鸡腿、雪人、辣椒、火箭、小丑的红鼻子、西红柿、苹果……不胜枚举。这样,得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一结论,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在低年级的科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动手实验能力有限,再加上受实验材料的约束,学生往往不能动手实验,形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材料,巧用材料之间的联系,选择有结构性的材料,让低年级的科学课堂也能“动”起来。

四、戏水,完善知识结构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知道“水可以流动”。教材上设计了一个“运水”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不接触、不移动水的情况下,将一杯水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材料、场地等方面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只能一组学生沾沾自喜的实验,其余的人只能羡慕的看着他的同学。

于是,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水滑滑板”。每两人一组,每组一个长约20厘米的塑料板,塑料板的中间有一个凹槽。在凹槽之间滴几滴水,然后想办法让水流动起来,但又尽量不让水流到外面去。

玩这个游戏时,两个人必须要合作,一人负责滴水,另一人负责让水流动。为了能使水流动起来,他可以让塑料板微微倾斜,一边高一边低,这样水才可以从高处往低处流动。当水流到边缘的时候又要立即反方向倾斜塑料板,水才不会流出来。只有始终让塑料板保持一边高一边低,才能使水流动且不溜出去。这样,学生不但能动手操作,让水流动起来,而且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可以知道在自然状态下,水可以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如此,通过实验、比较、尝试、交流,学生对水的认识一步步从具体走向概括,从零散走向完整,建构起对水的特征的完整知识结构。

猜你喜欢
塑料板试教气球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神奇的空气
自动逃离的小球
透明胶带里的颜色
找气球
闲话“裸课”
试教,你怎么看?
气球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江西教育B(2015年1期)2015-03-24 16:20:41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
学理论·下(2012年7期)2012-08-09 0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