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

2018-01-28 13:13尹晓洁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外语一带一带一路

尹晓洁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二是“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引起国内外媒体极大关注。李克强总理参加2013年东盟博览会时也强调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为了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贯穿亚非欧大陆,西系中亚西亚和欧洲经济圈,南连亚太经济圈,涵盖六十多个国家。沿线各国合作领域既涵盖传统基础型产业,又包括信息等新技术产业。近五年以来,一带一路成果喜人: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稳步推进,沿线国家贸易交往愈加顺畅,以新能源、信息技术、金融为重点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医疗等多边合作影响突出。

1 “一带一路”对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既有政治、经济领域,又覆盖科技、文化范畴。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对这方面的文化认知和语言应用能力就会造成低效交流甚至是沟通误解,有时可能会引起双方合作失败,进而产生国际矛盾。在广泛国际交流中必然要利用语言在不同国家、民族及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除了英、中、俄、德、法及阿拉伯语在一部分国家的使用具有通用性外,其他各国语言差异较大,社会文化内涵也大有区别[1]。“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精通专业知识,同时既了解中国的政策、制度,又知晓“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地区的不同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

“一带一路”的发展形势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学校要有目标地培养好两类应用型人才:

一是理工、科技类的学生。他们既需要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同时又能使用外语进行顺畅沟通、解决行业或者非行业间的问题。“一带一路”涉及的合作领域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和机械生产,建筑、机械制造专业也往往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重点专业。如果能培养出既懂外语、又能干专业工作的学生,这将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大量紧缺人才。

二是商贸、经济类的学生。他们需要在学校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兼备一种或者多种外语。随着跨国带状经济合作区的建成,我国与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合作也日益频繁,这就需要大量的掌握多种外语或者具备商贸背景的外语人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一直在国际合作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并非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例如巴基斯坦政府在2015年宣布将乌尔都语定为国家官方语言,全面取代英语的地位。同时非英语本族语者在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时,多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有可能会造成双方信息沟通的误解,甚至引发矛盾和冲突。因此除了要让英语专业的学生通晓一些其他专业知识以外,高职高专院校还急需培养某些关键的小语种人才。

2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2013年至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五年来,本、专科毕业生人数增长了100多万,但是就业市场上却出现用人单位“职位荒”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现象。在国内高职高专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单一型人才过剩,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象。

2.1 外语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纸上谈兵”

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明确要求在校生必须通过三级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才可以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还有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也会努力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愿意为了达到毕业要求,而通过做题的方式为考试做准备,即便通过了考试,他们只会用英语进行三言两语的日常对话,无法进行专业方面的语言沟通。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官方语言种类繁多,除了英语之外还有东亚语系、拉丁语系。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大多只开设大学英语公共课,日语、俄语、法语等小语种尚未进入主流。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均是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即便开设了第二外语,其应用能力也通常是形式大于内容。

2.2 国际化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自从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化轨道以来,双语教学一直是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改革多年以来,除了少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开设的部分课程之外,双语教学流于空谈。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实验实训,学生需要有一线专业技能的教师予以指导。而大部分在公司和企业工作的兼职指导教师由于工作强度大,事情比较多,在外语能力和水平方面缺少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校的专职教师由于平时授课任务量多,又有科研的工作量要求,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专业的外语培训。因此,课堂的专业技能知识无法实现双语教学。

此外,外语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但是在这方面国内高校依然做得不够,很多外语教师更加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梳理,忽略了人才对于实际沟通与交流方面的诉求。很多外语教师即便工作了二十多年也从未踏出国门一步,他们自己就没有亲身体验过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差异,更何谈给学生传授丰富的见识与体会。有些外语教师甚至盲目崇洋媚外,对待西方文化全部拿来主义,导致部分学生的认知迷失。现代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需求,如果教师不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就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外语人才。

3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思路

为了服务“一带一路”的发展思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顺应发展、积极转变,重新定位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1 要切实改革外语人才培养方案

尽管我国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毕业人数也是逐年增多,但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并非理想。许多毕业生在一线工作中缺乏用所学外语直接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尤其是需要大量语言沟通的涉外金融、外贸订单的相关工作。完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则为新形势下人才输出指出了明确目标,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首抓学生的语言和专业两方面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考核中不再把单一的笔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公共英语课之外,学校应该在大一学年就开设一定课时数的专业英语,如法律英语、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等,以此弥补学生的知识空白和短板。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学习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英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遗憾的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即便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开设了专业英语课,大部分专业英语课也并入了大学公共英语课的课时之内,致使专业英语的教学形同虚设。为此,学校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还要细化专业英语的课时数,并对这些课程进行单独考核,使之独立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之外。

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要科学地平衡外语教育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呼吁改革全民英语教育,结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情况以及学生今后的就业市场,倾向性地加强某些小语种人才培养,平衡英语和小语种之间的教学资源,增设小语种专业课和选修课,多方引进小语种师资力量,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外语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允许学生自行选择外语必修课,改变英语作为公共外语课的一边倒现象,开设相应的辅导和支持资源例如公选课等,让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语言兴趣和语言特长,因材施教,满足社会对不同外语人才的需求。

3.2 要努力打造国际化的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源头活水”。一支具有国际素养的教师队伍可以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的国际视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提升学生国际思维能力[2]。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高专院校现有的外语教学大都是由专业的外语教师承担,往往是英语教师饱和、小语种教师严重缺乏。因此,学校应该积极面对“一带一路”带来的挑战,平衡外语的教育资源,有目的地引进与国际商贸、能源发展、互联网物流等专业相关的法语、俄语、泰语、印地语等师资力量。例如“一带一路”沿线中位于交汇地带的阿拉伯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对外贸易交往日益频繁,适当引进阿拉伯语的语言教师,可以有效地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培养所需人才。

学校还可以从现有的专业师资队伍中,选拔优秀教师进行外语能力的培养。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目前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未能完全实现。学校可以开设中青年骨干教师外语培训班,一方面可以加强整个校园环境的外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和教师在语言应用能力上得到提高;为双语教学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各省级教育部门都设有针对教师的出国、出境培训项目,外语培训也可以为一部分教师的境外进修提前打下基础。教师只是一种工作,教师本身的技能也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增强[4]。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也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优秀教师出国学习、交流,掌握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国际社会的风俗习惯以及外语语用规则,从而在一线课堂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3.3 要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实践

实践是提高外语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性课程可以将学生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既让学生从实践中加强对自己所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又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3]。因此,必须让学生“走出去”。目前,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很少,即便是学校安排的实习环节,也通常设置在学生毕业前一个学年。学生进入大学后,前两年之内的学习只能局限于校园之内,他们对企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缺乏认知。学校可以尝试在大一至大三每个学期都设置两到三周的实习环节,开发校企合作资源,联系相关企业为外语及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与外语相关的实践岗位,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学习目标,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做好准备。

高职高专院校还应该加大力度开展与境外高校合作的“交换生”项目。近年来,我国高校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不断加强,除了学历、学位的合作项目之外,短期交换项目也越来越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一方面可以感受国外高等院校的不同授课氛围;另一方面也得到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境外交流的费用诸如学费、机票、食宿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对此,学校应从政策上对学生予以鼓励和帮助。高职高专院校要与境外合作、交流院校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商讨合作的具体项目,从学生的利益角度出发,尽量达成学费互免。此外,学校还可以从奖学金、助学金等资源上对优秀的学生给予支持。

4 结语

作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新载体,“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全面落实阶段,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把国际人力资源这项软实力建设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全过程,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5]。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剖析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改革中薄弱点的落实,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语言及专业技术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外语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