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中国盲文图书馆,北京 100050)
视障是指视觉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患者因为视觉敏锐度低或视野受损,以致无法达到正常视力,因而影响到日常生活[1]。视障分为“低视力”和“全盲”两种。目前我国有1 700万的视障群体。研究表明,大约70%-80%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取,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视力的缺失、出行的不便,视障者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如何保障他们的社会文化权益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颁布了《公共图书馆宣言》,其中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在我国2008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及其他残疾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根据盲人的实际需要,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2]。2018年1月1日施行的《公共图书馆法》中强调“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3]。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视障读者同普通人一样享有平等、自由参加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利。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理应在弱势群体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自2011年6月28日开始运营,承担着盲人读物和盲人文化作品典藏中心、盲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各级各类盲人阅览机构资源中心、盲人文化和辅助技术研发中心、盲人社会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心等重要职能[4]。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盲人图书馆,中国盲文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秉承平等、开放的理念,依托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极探索视障读者服务的新模式,加快弱势群体文化共享进程。
图书馆建馆之初,充分考虑到视障读者行动不便,将无障碍的理念融入馆舍建设中,实现了全方位无障碍设计。馆外出入口增加坡道设计,方便轮椅进出;馆内电梯及引导设施都刻印有盲文点,方便读者摸读;楼道内特设低位扶手,还配备了无障碍专用卫生间,方便残障读者使用。馆内整体覆盖有无障碍语音导航服务系统。在导航仪的智能语音提示下,视障读者可自主地在馆内行走。阅览室内的桌椅是为盲人特别定制的,由于盲文书一般较为厚重,为了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每个桌子下面都有专门的托书盘,桌边有放盲杖的凹槽,桌面四周及四角均为圆滑设计。桌子的四周还配有插隐形座,方便读者使用笔记本电脑。图书馆还为读者准备了盲文版的借阅目录,从细节入手,全力打造温馨、优质、无障碍的阅读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展开的基础。我馆根据读者的实际情况,着力强化多种形态的资源建设,既涵盖了传统的纸质盲文文献,同时也包括各种磁带、光盘等有声资源,除此之外,我馆也在努力开展数字资源建设。
2.2.1 纸质资源建设
针对全盲读者,我馆不断增加盲文图书的品种和复本量,形成了以医学类和文学读物类为主体的特色藏书体系;针对视力受损的低视力读者,我馆有大字本图书可供借阅,主要以中小学教材教辅、中医按摩类图书为主;针对学龄前视障儿童,我馆特别增加了彩色明盲对照图书的收藏。明盲对照图书在传统的儿童读物基础之上经过二次加工,这样小朋友既能看到鲜艳的色彩又能摸读盲文,还可以和家长进行亲子共读。
2.2.2 有声读物建设
听取信息是盲人获得信息的最便捷通道,我馆为不懂盲文的读者采购了磁带、光盘等有声读物。201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我馆捐赠了1万时长的优秀节目资源,进一步丰富了我馆的有声资源。
2.2.3 数字资源建设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逐渐向数字化、无纸化发展。我馆整合馆藏资源、有声读物、电子图书、电子盲文、视频公开课、盲人资讯、口述影像等优质资源,开发了中国盲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平台,该平台采用无障碍网页设计,读者通过网页和手机客户端均可远程登录。此外,我馆根据读者的实际情况,建设了盲人特色专题资源库,整合了医学、按摩、低视力、特殊教育等盲人急需的信息资源,提供多元化深层次信息服务。
我馆和盲文出版社合作,引进了盲用电脑、阳光读屏软件、盲文点字显示器、助视器、听书机等盲用辅助用具,帮助视障读者实现无障碍阅读。阳光读屏软件可以把电脑上的信息转化成声语音,引导盲人操作;点字显示器和电脑相连接,把电脑上的文字信息以盲文形式显示,以供读者摸读;助视器可以通过调节摄像头的焦距扩大或缩小文字,辅助低视力读者进行阅读;听书机采用语音导航,支持TXT、VBK格式的电子书朗读,也可以支持内存卡扩展,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
2.4.1 拓展服务方式
由于视障读者行动不便,我馆开通了电话借书服务,通过邮局免费为读者寄送图书。读者只需要拨打借阅电话,便可足不出户地等待图书邮寄到家;阅读完毕后,再通过专用邮包寄回我馆。
为了进一步拓宽与读者的沟通,我馆开通了呼叫中心服务,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话通信技术为一体,为读者提供自动语音应答和接听服务,包括信息咨询、信息推送(用短信平台及时通知读者新增服务及近期活动等)、投诉及建议留言等。加强了读者与图书馆的互动沟通。
我馆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定期向读者介绍国内外有关残疾人的新闻动态、法律法规,推送我馆活动及培训信息,实现了由远距离到零距离服务的延伸。
2.4.2 延伸服务内容
我馆作为全国盲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职能,常年举办各种技能培训和文化活动,如盲文培训、电脑技能培训、按摩知识培训、声乐培训、文学沙龙、朗诵沙龙等,提高盲人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品质。为了培养视障儿童的阅读兴趣,特开设了视障儿童兴趣小组,教授钢琴、声乐、英语等知识,暑假开设盲童亲子活动、盲童夏令营。参考咨询部每周定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带领读者学习国学等经典文化。口述影像馆每周播放口述电影,工作人员用语言文字把看到的影像信息描述出来,让视障读者也能“看”电影。此外,我馆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开展面对面朗读、口述影像、接送盲人、录制有声读物等文化助盲志愿服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调动了读者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长久以来,我国图书馆盲人阅览室普遍存在盲文馆藏资源匮乏的问题[5],一方面是由于盲文图书制作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品种少、更新慢,另一方面是因为盲文图书采购成本较高,图书馆采购经费有限。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我馆拥有较为丰富的盲文图书资源和有声资源,近些年也在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进全国范围内的盲文图书资源、有声资源、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全国各地的盲人图书馆、阅览室均可以和我馆签订分支馆协议,我馆不仅可以在资源上对各分支馆给予支持,还可以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对个分支馆进行辅导,协助其不断深化服务力度,使更多的视障读者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目前,全国上百家公共图书馆的盲人阅览室已和我馆达成合作意向,形成了以我馆为龙头,以省市地级盲人阅览室为基础的全国服务网络,既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又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变“等上门”为“走出去”。视障读者出行不易,借阅图书更为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应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的兴趣爱好、阅读倾向,为他们提供主动服务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建立健全视障读者服务档案,开通绿色通道,实行远程办证、电话预约、代借代还、送书上门、免费邮寄等全程人性化、立体化的服务[6]。通过送书上门、流动书车、免费邮寄等活动,进一步消除视障读者的信息获取障碍。除了传统的图书流通服务,大部分视力残疾人对融入主流社会具有强烈的愿望[7]。图书馆要为视障读者搭建好服务平台,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读者参与进来。经调查,视障读者的信息需求主要集中在掌握技能和社会交流方面,图书馆可以和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盲文、定向行走、电脑技能、按摩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和生存技能;同时,根据读者的要求,举办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才艺展示、心理咨询等专题活动,为读者搭建交流平台,鼓励读者走出家门,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全面融入社会的能力。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视障群体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共同搭建服务平台。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一向不太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一般只在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前后才有零星的相关报道,很多视障读者甚至不知道当地图书馆设有盲人阅览室。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电台等渠道开展全方位的宣传,例如在地铁和公交车上投放图书馆为视障人士服务的公益广告,提高视障服务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度,强化视障人士的图书馆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由于图书馆自身能力、精力有限,要多和盲校、残联、盲人按摩店、爱心企业等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深入宣传图书馆的视障服务,一方面可以唤醒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也可以争取到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开展公益讲座、培训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残疾人文化服务,加强残健人士交流,拓宽视障服务领域。
视障读者行动不便,往往需要一对一的服务,而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又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成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十分有必要。志愿者可以协助图书馆为盲人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例如,接送盲人到馆、送书上门、面对面朗读、口述影像等。图书馆要积极推进志愿者服务,和社区、中学、高校合作,招募志愿者,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助盲培训。为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保障志愿服务的长效开展,图书馆应该建立志愿服务的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定期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精神上的奖励,让志愿者体验被肯定的成就感、荣誉感,使志愿服务的精神深入志愿者心中,开创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新局面。
公共图书馆为视障群体服务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从视障读者的需求出发,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真正实现信息无障碍、服务零距离,把图书馆建设成视障读者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