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撷秀中学高三年级(2)班 汪子煜
语文的教学价值在于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文笔高度。作为一门较为侧重人文性教育的工具型学科,语文知识本就取材于我国历史长河中、众多璀璨名人的文学著作,因而可以说,语文知识的灵感来源于生活。那么学好了语文知识,也将有机会促使学生成为语文教材的编撰者,并最终实现语文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价值。
未知的生活是神秘且美丽的,已知的生活则是现实与可观的。广阔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价值观、生活观。然而据笔者的了解,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多是侧重于学生的知识点、学习技巧等方面教学,忽略学生的人文取向及语文生活化融入。于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饱含热情的讲解大量的素材知识点,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很难被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可想而知。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富裕了语文生机和活力[1]。可以说,正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见到雨巷,才能够在语文教材中同样出现满脸忧愁的雨巷姑娘。正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在月色下,发现了美丽的荷塘,朱自清先生才能够创作出荷塘月色这部作品。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生活变化,才造就了无数的文学作品诞生。从侧面来看,如若切断生活和语文作品之间的关联,那么必然不利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持续性发展。实现语文生活化,是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建立端正学习态度的关键,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语文知识灵活化、生动化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选材与结构设计时,应紧扣语文教学主题,立明教学宗旨。从而在生活中,选取更具代表性与富有教学意义的内容。更贴合学生生活实况的学习内容,往往能够带给教学效率和学习氛围极大的改观,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学习模式,从而能够有效将其运用于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教师在讲解必修四的《奥林匹克精神》时,他只是一味单纯的讲解奥林匹克精神,讲述奥林匹斯神话故事及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虽说学生能够产生一时的故事学习兴趣,却因为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很难组织更好的教学互动。学生长此以往必然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不过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地引导,使学生们说出自己所喜爱的奥运会明星运动员,那么必然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互动话题。学生在交流中,教师以适当地时机引入奥林匹克精神,并渐渐引入书本教材的学习。学生自然能够在反思过程中,加深学习印象,同时也能够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完成语文内容的学习。
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作用和意义是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们对年代的理解及知识的印象。因而不难发现,许多高中生在学习完语文作品后的反思及理解,技能能够停留在狭小的思维框架。例如在学习了《想北平》一课后,虽说学生能够准确抓住作者老舍先生的心里变化,以及情感归属。但是却对作者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反思无法透彻的感悟。再比如《荷塘月色》一文,虽然学生们在完成这篇课文学习后,了解了月色下荷塘的特点,但却始终没有建立自己对于作者情感寄托的感悟。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受到考试压力及课时的严重不足影响。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方法,利用数个形容语句套用在语文阅读任务中。学生很少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生活化导读,学生往往不知道语文内容的背景、创作动机。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败笔。笔者私以为,通过生活素材以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式,不仅需要利用表现象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书本含义,同时还要借助生活模式,方便学生展开深层次的语文知识探究。
首先,我们应当以生活的本质作为教学前提,向生活取材。生活灵感与生活经验是语文知识的本质。作为一脉相通的内容,语文与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同的寓意。借助生活的表象,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学习基础。例如,在学习《想北平》一课时,教师便可以通过播放课件的方式,播放北京市一年四季的变化,及风土人情。这么做学生便可以将自己有效代入情境,从而更好的理解老舍先生的思乡之情。
学的目的是用,唯有活学活用,方可让语文学习更为有效[2]。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点下,语文的教学作用是为了完成学业,因而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多以考试大纲为基准。时间一长,语文教学的目的也违背了教学初衷,脱离了生活实际。语文生活化逐渐成为教学空谈。
其实作为一门源于生活的知识,语文在生活的各处都有所体现。打破固化思想的壁垒,实现生活化的结合是加强语文教学价值的关键。
首先,教师应延伸课本知识内容,向着生活方向发展。例如语文教学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学生的语文实践作业多是描述生活内容。此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博物馆等,拓宽学生创作视野,帮助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取材。
其次,结合实际,开展知识生活化实践活动。以语文教材为知识中轴,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知识[3]。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创作诗歌,作为抒发感情的方式。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评论。将生活与学习有效结合,强调语文知识的实用意义。
实现语文知识生活化,是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径。既然语文作文一门源于文人对生活知识常态的总结,那么用生活常态去解释语文知识,必然能够起到互相进步的功效。语文书本中的知识内容,本就取材于生活,探索于生活。将语文教学落实于对生活的探索,从而不断充实与加深语文知识学习印象。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个人教学素养。从而在实践的道路上,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教学能力上的升华。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感情因素,是促使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
【1】黄文俊.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4)
【2】范丽萍.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以《祝福》一文的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
【3】彭春艳.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J】.才智,2014(33)
【4】潘凤娇.试论高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才智,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