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优化

2018-01-28 11:05汪立超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院校高职

汪立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对于高校的人才和科技的需求需要往多元化发展,而且这种需求比以往更加具体以及迫切,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了教育方针改革的重难点”[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此,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和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高职院校如何在“双创”的国家战略布局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时代背景下,开展针对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长足进步,但和国家创新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

(一)起步较晚,研究相对滞后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晚于本科院校,笔者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篇名检索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库(2014—2018年),约255篇,而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篇名进行检索,约3691篇。从检索结果看,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缺乏高水平专家的关注,理论的探讨相对比较薄弱,成功的教育经验比较欠缺,尤其缺乏实证研究。这反映出当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缺失,实证研究多为蜻蜓点水,推广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术界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业教育之间融合度缺乏。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科学认识,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无论是高职院校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和理解缺乏科学性。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依然把学生的就业率视为其发展主线,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附属物,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创业教育,导致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拘泥于具体的操作性技能培训,忽视了对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导向相背离。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规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地方中小企业往往把人才需求标准局限于能不能适应岗位的实践操作需要,能不能实现短平快的要求,用人理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为此,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紧紧围绕企业 “用人指挥棒”转,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完成简单重复性工作的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忽略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新的培养,致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三)资源整合效度不够,保障机制不健全

首先,资源整合意识缺失。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是由相关职能部门零敲碎打地开展,非但无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无缝对接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深度开展。其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资源匮乏。创新创业教育要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缺乏明确清晰定位,创新创业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缺乏面向全体、依次递进、专业融合、实践为重、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融合,而且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最后,创新创业专业教师资源缺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也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从目前状况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多是由一些缺乏创业经历与实践锻炼的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理论支撑但无实践滋养,出现教师热情高、学生不领情的囧局,创新创业教育很难深入开展,成效甚微。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职院校也积极聘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兼职授课,但由于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加之校外人士本职工作所限,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走马观花,带动效果不强。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认识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层面,详细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明确提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即“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为人们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提供了思想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已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日益精细和协作日趋精深,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和发展,“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来自于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社会内部的分工,……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4]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良生产技术和改进生产设备,推动物质财富增长,“……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己消费的劳动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5]显而易见,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互联网在各领域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6]高职院校应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人类历史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果,助推高职院校转型跨越式发展,提升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稳步增长中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李克强总理指出,“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创造力。”“互联网+”创新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能为创业者拓展创业平台、增添创业机会、降低创业投入成本、提供服务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机会公平,给刚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社会阅历、社会实践和社会资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广阔的舞台和优质的平台。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互联网+”为契机,贴近学生实际,深度融合,特色明显、精准到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对有创业愿景的大学生创业群体,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养和技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家繁荣复兴提供人才保障。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选择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服务至上、迭代创新、跨界融合、聚合共享”为标志的互联网思维逐渐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并日益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普遍性思维方式。恩格斯曾经论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7]互联网思维不断冲击高职院校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时代呼唤先进的教育理念出现,只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推动教育实践变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顺应国家创新发展之需,教育理念的变革已成必然。当然,这种变革不是全盘否定,是在充分尊重创新创业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基础上的创新式变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变革之关键在于用互联网的思维变革创新创业教育,加深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层次融合,推进在思想领域的相互融通,汲取互联网思维的开放、平等、互助、共享等精神品质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范式,积极灵活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以思维变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构筑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遵循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充分挖掘大学生创新潜能,彰显大学生的受众主体地位,真正落实“以生为本”,使学生在平等、互助、共享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地选择人生道路。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才会清晰、明确,教育目标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8]

(二)优化课程设计,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其必然联动效应就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后续行动。首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教育内容纳入专业教育的知识能力体系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精准指导。其次,消除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各行其道的壁垒,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构、发展和创新,搭建多学科交叉课程教育立交桥,解决专业间创新创业教育的衔接、融合问题,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再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库,积极引进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有所建树的高校和社会机构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四是,加快实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协同机制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和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广普化。最后,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和转化机制,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确保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全覆盖,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真正实现“为生所想,为生所有”的价值。

(三)加快资源整合,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和关键所在。但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师资短缺已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已成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制约瓶颈。为此,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务必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首先,要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纲,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找准创新创业教育运行轨道,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组织制度保障。其次,明确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提升教创新创业责任意识。加大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与教师职称评聘、上岗晋级和绩效考核有效衔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担当。再次,学校在做好“自留地”的基础上,广纳贤才,积极从社会各行业聘请在创新创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壮大师资队伍规模,打造师资队伍新格局,内外结合,双管齐下,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行之有效开展。最后,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出击,转变和深化教学理念,增强互联网素养,树立互联网教学思维,掌握互联网应用技能,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现创新创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结互动和由“适应性教育”到“创造性教育”的飞跃。”[9]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中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助推创新创业事业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10]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坐而论道,要起而行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是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改造并升级传统产业,创造新的东西,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要把握互联网发展脉搏,抓住机遇,顺应时代潮流,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生态圈,破除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的不对称问题,推进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创新事业。一方面,夯实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核心,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协同融合,争取政府、企业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大力扶持,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共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实现创业教育、项目转化和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不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经过社会的洗礼才见分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无疑是最佳选择,依据学生实际状况,搭建“互联网+”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实战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水平,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梦和创业梦。总之,高职院校要借助“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之东风,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协同发挥好校内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两个轮子联动效应,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开辟了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新天地。高职院校应“站在‘互联网+’风口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强化思想共识,狠抓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树立互联网思维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机制,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互联网+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