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基础与意蕴探析

2018-01-28 11:05胡义清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银山绿水青山同志

胡义清

(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中共湖州市委党校,浙江 湖州 313004)

阳光下有新事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理念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写进新修改的党章,成了全党的共识和意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两山”理念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深入思考,标志着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个飞跃。“两山”理念同时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它准确地判断了当代世界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了人类向何处去,体现了政治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自觉。“两山”理念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有着丰富的意蕴,对新时代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明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两山”理念的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历史性。这一问题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伴随着人类而诞生,但是在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影响范围以及对人类危害的程度不同。在古代社会自然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人,人更多的是适应自然界。人类在很长时期内生产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对自然界的改造有限。人对自然界的破坏还是局部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被人类破坏区域的生态能够自我修复。近代工业化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与开发水平,“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1](P36)近代的大工业主要集中在早发现代化的西欧以及部分西方的殖民地,生态环境问题还是限制在部分国家、部门和某些领域内。从整个世界看,近代大工业对资源、能源的索取,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还在全球生态环境承载范围之内。

19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加速,大工业在全球普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与贫困化交织。生态环境问题与其他问题叠加在一起演变为全球性危机如全球变暖、臭氧空洞、土地沙漠化等。“这些不是孤立的危机:环境危机、发展危机、能源危机。它们是一个危机。”[2](P19)面对世界性的生态危机,1987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包括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国家在内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在90年代中期成为我国两大战略之一,它为“两山”理念的创立提供了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一直到70年代末,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还未真正成为一个问题。比如,“依据1979年首次公布的最新官方数字,当时森林面积为12,2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2.7%[3](P12),高于1949年林地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工业化。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我国粗放型的工业化较为普遍,特别是小作坊式的家庭工业和乡镇企业等。这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自然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某些地区生态问题已经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

“两山”理念直接源于习近平同志领导发展的实践。习近平同志长期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工作,经历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化阶段。他在领导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的重要性有直接的体会,对生态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生态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5年为了改变河北正定“高产穷县”的局面,习近平同志主持制定《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倡导大农业理念,重视发展林业,建立维护生态平衡和均衡发展的经济结构。《规划》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4](P1)这表明即使面临着解决温饱、工业化等非常紧迫的发展任务,习近平同志仍然坚持环保与发展的统一。1985年起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其中的1988-1990年在较为贫困的闽东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在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摆脱贫困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根据闽东山林资源丰富的特点,把振兴林业真正摆在闽东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上。他认为:“在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山林资源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从特殊的意义上理解,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5](P110)。基于这一定位,习近平同志明确了闽东林业发展的指导理念:“以林业为主,加强管护,立体开发,加快造林步伐,提高林业综合效益……把林业发展同粮食生产、出口创汇、脱贫致富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5](P111)习近平同志还把这些理念运用到条件类似的其他地区,比如1993年回到梁家河时叮嘱村干部:山上要治理,河里要打坝,山上要种经济林,还要种果树[6](P254)。担任福建省长期间他推动长汀1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地的大规模治理,建设生态农业,开启全国首批生态省建设试点工作。习近平同志在河北和福建工作时期的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为“两山”理念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山”理念的明确提出——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践行科学发展观时期。21世纪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2003年中国吸取“非典”等事件的教训,确立科学发展观。2002年底习近平同志先后担任浙江省代省长和省委书记。浙江与福建相邻,都是山海相连。浙江地貌是七山一水两分田,民营经济发达,但是走的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发展的成本较大。当时浙江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作为经济大省、出口大省,于内,浙江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于外,浙江出口贸易越来越多地面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挑战。”[7](P1)从省情出发,习近平同志大力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地思考生态问题。在他所著的《之江新语》中涉及生态问题的达22篇,公开发表的有关生态方面的文章大约15篇。这些著作对人地关系、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与政绩的关系、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包括“两山”重要理念在内的很多重要观点。其中有: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既要gdp,又要绿色gdp;“要看 GDP,但不能唯 GDP”[8](P30);“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毫不留情地报复你。”[9](P6)等。习近平同志把生态建设纳入浙江全局性的八八战略中,出台了一批生态环保法规、政策和文件,如《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等。他还推动了浙江大范围的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循环经济“991”行动。这些理念和做法伴随着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得到了升华。他站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局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很多新观点,作出了很多重大战略决策,对中国与世界的生态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山”理念的理论基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思想。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两种理念在生态方面影响较大。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人与天地的统一,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易经》中《恒卦·彖传》:“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10](P187)表明了中国先民意识到天长地久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圣人通过观察领会自然规律能够知晓现象与规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习近平同志直接引用了孔子、荀子、白居易等有关人开发使用自然资源要有时有度的箴言。战国时期荀子一方面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1](P265),另一方面主张利用规律为人服务“善假于物”[12](P3),“制天命而用之”。[11](P274)西汉董仲舒倡导君主的治道要效法天道,“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12](P629)天人合一的理念为人们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走向统一提供了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理念——道法自然是道家的基本观点之一。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P44),强调人要按照事物本来的特性行事。这在战乱之时有全生保身之意,在今天则是对人类强势干预自然的矫正。优秀传统文化对习近平同志生态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易经》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在习近平同志关于人与田水山土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述中得到弘扬。“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2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思想也是“两山”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丰富,摘其要点论之。要点之一——自然条件是人存在的前提,人依赖于自然。光热水土气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不仅决定了最初的人的肉体组织,决定了不同的人种差异,“直到如今还决定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展或不发展。”[14](P519)自然界还是人的生命活动——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对象。人把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14](P161)要点之二,自然本身就是生产力。马克思考察了农业中剩余劳动的情况,指出 “这个生产率,这个作为出发前提的生产率阶段,必定首先存在于农业劳动中,因而表现为自然的赐予,自然的生产力。在这里,在农业中,自然力的协助——通过运用和开发自然力来提高人的劳动力——总的来说从一开始就是自行发生作用的。”[15](P22)要点之三——自然界相对人有独立性。自然界作为人的欲望的必不可少的对象,作为确证人本质力量不可或缺的对象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点之四——人与自然界有同一性。这表现在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也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告诉我们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是有机统一的。要点之五——人具有自由自觉的类本质,能够按照自然界的内在尺度改造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本性。”[14](P162)这种自由自觉体现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上。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产品,最重要的是人有可能按照事物内在的规律去改造事物。因此,人有可能根据自然规律将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界,使之向人生成,使之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服务,从而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点之六——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被工具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衡量着一切事物的价值,主宰着一切事物的命运。在资本主导下的生产中自然成为从属于交换的要素,被异化成了资本增殖的工具。比如消费排泄物对农业的作用更重要,但是资本家从自身利益和眼前利润出发,只利用生产排泄物而对消费排泄物随意废弃,不能在乡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合理的物质循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被人视作纯粹的有用物,自然界只有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能促进资本增殖其存在才是有意义的。资本为了利润最大化,通过科技宰制自然,征服自然,掠夺自然,把自然只当作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消极对象。历史表明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生态危机频发。要点之七——共产主义要实现天地人的真正和谐。马克思预言工业生产的大量排泄物将继续困扰着任何试图建立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在充分扬弃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最先进的社会。实现天地人的和谐是它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美好社会中,人的类本质真正彰显,人拥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人的需要变得丰富和全面,不再停留在私有制社会那种占有和直接、片面的享受的狭小范围之内。到那时符合人的目的与符合自然规律两者实现了完美结合。比如在那个时期的人地关系中人“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18](P878)马克思还设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8](P928-929)这为社会主义在物质生产中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思想为创立“两山”理念提供了借鉴。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学习借鉴马、恩的生态思想。在2018年5月4日召开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他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他又再次强调这个观点。还经常直接引用马、恩关于生态问题的重要论述,此外,“两山”理念还传承光大了马、恩生态思想。比如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等。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对马克思揭示的自然本身就是生产力思想的发展。我们党自觉承担起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等是对马、恩遗志的坚定继承。

“两山”理念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两山”理念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光芒。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它把满足人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看作人类的基本实践,强调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有机统一。“两山”理念在破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难题应运而生。2005年8月之前浙江安吉余村为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关停了村里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水泥厂,但是集体经济下滑,下一步路怎么走?大家举棋不定。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余村调研,听出村支书鲍新民的汇报中还在怀念以前村里开矿山办工厂时丰厚的收益,而对未来的借景发展还充满迷茫,他鼓励余村:“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P1)“两山”理念随着我国发展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两山”理念在方法论上充满辩证法。“‘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有机统一。可以说,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8](P186)。这些重要论述首先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两山”是矛盾的统一体,随着人类发展实践的发展,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变化,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也不同。其次,体现了过程论。“两山”关系“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9](P298),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再次,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人们对“两山”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两山”理念既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之上,又是对它们的否定之否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两山”的和谐统一。最后,“两山”理念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习近平同志认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不是一天造成的,但是我们党要有决心和意志不让它继续恶化。这就揭示了环境恶化从量到质的变化过程。一是自然环境本身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只要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速度没有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可再生资源消耗的速度低于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废弃物的排放量在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之内,“两山”之间的矛盾仍是可控的。当人类的索取和污染超出了生态环境的限度后,“两山”之间关系就转化为主要是对立,人类因此可能遭到自然界的强烈报复。二是人们对“两山”关系的认识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浅入深。

二、“两山”理念的意蕴

“两山”理念的意蕴很丰富。生态文明与以往的渔猎文明、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不同,没有明确的生产工具标志。早期在多数情况下,它不是被译成 ecological civilization而是 ecological progress,是生态方面的改善和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各项建设中。这就决定了“两山”理念除了字面上看到的绿水青山和物质财富的辩证关系,在不同时空和语境下所指是不同的。

“两山”理念诞生之初就超越了字面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8](P186)这里提及人、自然、经济,还涉及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关系。随着习近平同志对中国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两座山”的内涵外延也不断拓展。2016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同志强调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该论断把“绿水青山”延伸到其它优质的生态环境。同年1月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1](P397)这里“金山银山”不仅指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物质财富,也包括民生的改善、人的审美愉悦感和幸福感等精神财富。以“两山”理念为核心,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新理念。一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二是发展和保护相统一。三是自然具有多种价值,是一种资本。四是保持空间均衡。五是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这些新理念指导下,党和国家相继采取有力措施,建构了系统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从中可见,在“两山”视域下,包括自然要素,人、社会的认知与行为等能带来良好生态环境的可理解为绿水青山,由优良生态环境给予人类的正面效应就是金山银山。

自然的绿水青山。这指的是良好的物质形态的生态环境,是绿水青山的基本含义,是所有金山银山的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头顶着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畅快游泳,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这些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最起码的诉求。”[22](P107)环保首先是保护自然的绿水青山。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杭州西湖的综合保护时提出:“西湖之美,美在山、美在水,美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自然环境……要按照‘蓝天、碧水、绿色、清静’要求,大力保护好环湖生态,在绿化、美化上下功夫,做深做透山水园林文章,使西湖风景名胜区绿水常绿,青山常青,鲜花常艳。水是西湖的命根子……我们一定要重视西湖的水环境问题。”[23](P479)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认为生态建设直接的奋斗目标的就是留下自然的绿水青山。“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以建‘绿色浙江’、造秀美山川的丰硕成果,全面推进浙江的小康建设和现代化建设。”[24](P43)

文化的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不仅表现为优质的山水林湖田草等自然生态环境,也体现在人的知情意行中,它强调良好的生态观念与行为的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每年的义务植树节都参加植树活动,认为这不仅是种下绿树,也是树立绿色意识。他要求全体领导干部在植树造林方面率先垂范,在选树种、栽树苗、管树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通过自己的行为诠释新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在青少年中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和习惯。他说“每年这个时候与同学们一起植树,感到很高兴。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爱绿护绿的意识,既要懂道理,又要做道理的实践者,积极培育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播种绿色,美化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20](P121)对所有人而言,生态文化在社会是否生根要看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和各个环节是不是全面贯彻了绿色环保理念并且取得良好效果。“在产业发展中,是否认真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否全面考虑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产品生产中,是否严格执行绿色环保和质量安全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自觉注意环境卫生、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等。”[8](P48)这说明文化的绿水青山是全方位多领域的。

政治的金山银山。这指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干部的政绩。习近平同志从两个角度论述这一问题。一是正面。在谈到干部政绩考核指标时,他指出要看环境指标,在一定情况下“生态保护也是政绩”[8](P30),考核时“切实从单纯追求速度变为综合考核增长速度、就业水平、教育投入、环境质量等方面内容。”[8](P73)二是反面。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会危及社会的安定团结,这从反面说明了良好生态的政治价值。“今年以来,我国雾霾天气、一些地区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过高严重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社会反映强烈……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20](P4)“想一想,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20](P5)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表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就成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全党要从政治高度看待它。

经济的金山银山。金山银山来自绿水青山,关键在于要让绿水青山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提高单位“绿水青山”的附加值。要整合资源,多业态联动,推动产业转型、经济升级、环境质量向好等方面的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浙江“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8](P153)针对偏远区山的脱贫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20](P30)这里的金山银山包括生态加产业、生态加经营方式等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加。

社会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优质生态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优劣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的好坏。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不良的生态环境中:呼吸污浊的空气、食用污染过的农产品、喝不洁净的水会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习近平同志认为人民群众实际上更加关心的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19](P91)”,为此发展绿色生产,“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21](P398)

三、小结

习近平同志深入地总结中外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生态思想的精华,特别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大理论创新,创立了“两山”理念。这一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两山”理念的意蕴很丰富,它体现在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对人们的理念、制度安排和发展路径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我们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切实尊重和珍惜生态环境,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教育促使每个公民都养成环保习惯,让“两山”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只要我们坚定地沿着“两山”理念指引的方向走下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一定会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银山绿水青山同志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同志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大元帅』与『小同志』
绿水青山
OVER THE RAINBOW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