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瑞
伴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推行和实施,生涯规划教育成了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人们关注的生涯规划教育更多聚焦于学生群体,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不够,或者说这一重要内容长期被忽视。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忽视不仅极大地限制了教师自主发展能力以及教学个性、潜能的发展,也影响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说明,有生涯规划意识的教师,通过制定有效的生涯规划,不仅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校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其个人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尤其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下面,就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阶段、路径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尽管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有研究发现,约有92%~93%的中小学教师从来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81%~85%的中小学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在访谈中发现,不少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未来要达到的目标、实现路径等问题,脑子里往往是模糊的,有的教师甚至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如,有的教师表示:“规划是学校领导做的事情,我只知道学校工作有五年规划,个人规划顶多就是学年工作计划,不知这算不算规划。”也有的教师表示:“自己只想做普普通通的教师,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想去做名师,因此,不需要做什么规划,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就是目标。”这种生涯规划意识的缺乏,最终将导致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处于“原地踏步”状态,没有成就感和发展感,这样很快就会出现职业倦怠。
提起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的教师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概念,对于道尔顿制、苏泊尔的阶段理论、AAPA等理论更是闻所未闻。在访谈中,有的教师表示:“有时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规划,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指导。”也有的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些成绩,主要是靠观察别人成功的过程和自己的摸索,很少基于专业理论或者模型去构建自己的生涯计划。”对于生涯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缺乏是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无明确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行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那些有明确生涯规划意识的教师,往往成功体验会更多一些,反之,则更少。因此,越是缺乏生涯规划意识的教师,成功的体验越少,越容易走向倦怠。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有时也设定一些目标,比如,做课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半途而废。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中小学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
1.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师被赋予不同的职业使命。以往教师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就像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分制”,不必去管这一季在哪块地里种什么、怎么种,只要按照统一的规定和大家一起上工就行了,可以不管收成如何,也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然而,现在的教师职业选择更像“包产到户”,你需要自己选择种什么、怎么种,当然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种,但是重要的是你要承担直接责任。为了适应乃至超越这种不断加快的变化,中小学教师以不变应万变是行不通的,必须注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那种可以墨守成规地应对职业需求的时代对当今教师而言已经渐渐远去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标准也在不断地提升,“包产到户”阶段对教师要求俨然已经不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认为,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需求正在从数量到结构和质量转变;二是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正在从学历达标到素质提升转变;三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正在从单一技能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社会对教师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的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信息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成为当前对教师培养的迫切需要。
2.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不是直线式上升的,而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而迫切。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很多,而促进和帮助他们形成、执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抓手”或“切口”。中小学教师形成并执行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促进和帮助其不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总结、自我更新的过程。入职阶段,教师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发展目标,可以为自己的后续发展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成长阶段,在设定的生涯规划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充分发掘自我潜能,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可以极大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小学教师自觉而经常的自我反思、自我更新最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成长。有研究表明,凡是那些发展得好、成长得快的教师,都是职业规划制定比较早也比较好的教师。
3.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教师自身幸福感的需要。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其自我发展的盲目性,防止其在自我发展的路途上走弯路,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效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较好地缓解职业倦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事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职业成就,也关系着他们的职业幸福和人生幸福。
美国著名职业心理学家施恩依据职业生涯目标性质的不同,把职业生涯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所谓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的结合及其变化过程。所谓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如果一个人只重视外职业生涯,而忽视内职业生涯的修炼,很容易导致发展张力不足、缺乏后劲。所以教师应注重确立内职业生涯目标,实现内职业生涯发展,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而且能为教师最终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198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者费斯勒提出了一套分为八个阶段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即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这一理论构想系统地探讨了教师生涯发展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环境会使教师不断地在各阶段重新创造成长经验,丰富每一阶段的生涯内涵,即使到了退出职场的阶段,环境的影响仍会跟随教师个人,继续创造其他的生涯内容。
斯德菲在借鉴费斯勒等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于1989年建立了教师生涯阶段模式,这一模式中体现了人文发展的理念。他分五个阶段来阐述自己对教师生涯发展的构想,即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和费斯勒教师生涯发展循环论相比较,斯德菲的教师生涯阶段模式被认为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教师生涯发展的特性。学校和行政机关若能妥善规划教师进修活动,将有助于教师度过其生涯发展的低潮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古语告诉人们每做一件事都要有所计划,教师职业发展也是如此。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在所有因素中,内因即教师自身的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1.规划力。
规划力常常被认为是做成事情的第一步。教师进行生涯规划时,需要在对自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目标定位,进而做出策略的选择并付诸行动。
(1)条件分析。
知己知彼是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教师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首先必须认真进行条件分析。条件分析包括内部条件分析和外部条件分析。内部条件分析就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状况、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等的分析。外部条件分析则是指对环境特点、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教师的职业要求等的分析。只有通过条件分析,判断现有内外部条件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教师才会找准自己的起始状态,明确可能达到的目标状态。正确的条件分析可以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更积极地投身于工作中。
(2)目标定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为自己选择适宜的职业生涯道路,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角色,确立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分析学校的目标和改进计划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分析学生的需求及其成长对教师的要求;平衡自身需求、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三者的关系。同时,根据现有起点和规划目标之间的现实差距,合理设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短期目标是什么、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又是什么,并合理选择实现阶段性目标的方法、策略或途径。
(3)策略制定。
教师仅仅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付诸实施,那就是纸上谈兵,对教师发展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教师要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达成预期的规划目标,就需要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包括规划的分段落实要采取哪些策略,为实现规划需要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完成活动的具体步骤有哪些,预估实现目标所需的时间,分析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以及如何获取这些资源和条件。
具体实施计划的制订可以借鉴“SMART”原则。“SMART”原则是在企业管理中被广泛运用的黄金准则。SMART是5个英语单词的词首字母组成的简写,这5个单词是: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测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ased(时限的)。所谓“具体的”指的是明晰的目标更有利于教师达成职业理想。教师在目标设定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环境条件设定一个个明确的短期目标,这些明确具体的短期目标久而久之即汇集成总目标。“可测量的”是指对于工作绩效或者目标的达成情况,最好能有确切的量化指标。量化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量化指标达标说明阶段性任务完成。比如,有的青年教师设置了“管好一个班、上好一节课、出好一张卷、写好一篇文”的“四个一”阶段性目标,这样的目标就比较好操作。“可实现的”是指教师设定的目标要切实可行。对于一个新入职的教师在短时期(如3年内)给自己制订一个特级教师的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希望成为校级教学能手这样的目标却是可以实现的。“相关的”是指教师设定的目标要和教师岗位性质紧密相关,不能跑偏,不能跳出教师职业这个范畴,所有工作都要围绕中心展开。如,某位中年骨干教师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为:三年内取得教育硕士学位、每年至少做10节公开课、每周至少写2000字教育随笔、每年至少发表1篇教育论文、每月至少读一本教育类书籍。这样的目标既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是可量化的、具体的。“时限的”是指每一项目标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完成时限。比如,入职第一年完成角色转型,制定五年规划,熟悉并按要求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第二年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上一堂好课……设置时限的目的是给各项量化指标以阶段性考核,保障整个生涯规划的实现。
(4)评估与反馈。
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进步,职业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评估与调整。反馈不是规划的最后环节,贯穿于整个规划与实践的每个过程,从而保证规划能按预定方向前进,并最终得到有效实现。
2.学习力。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其发展应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相适应。教育与社会系统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教师更新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技能等方面。有研究者提出以大数据为核心,以智能工作、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即将到来,时代的发展必将改变未来的社会和未来的教育,带来一场新的“教育革命”。这场“教育革命”的最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
今天的学生大多是伴随着新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被计算机、游戏机、数码相机、手机等数字工具包围,信息技术对他们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影响巨大。面对这些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教师来说,传统的在教室环境近距离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估的方式,已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因此,迫切要求广大教师了解“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数字一代”学生的诉求。这就需要教师要保持持久的学习力,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3.执行力。
规划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规划而不去管理、行动,规划也实现不了。对于执行力的培养而言,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做好目标的分解和组合工作。任何大的目标都是由一个个小的目标组成,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解目标。比如,从时间角度分解为近期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从工作内容角度分为教学目标、管理目标、科研目标等。(2)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根据前面提到的SMART原则,制定明确的、可以量化的、紧密围绕目标的行动策略。(3)坚持不断地实施规划。规划一旦制定,教师就要按规划行动,定期对自己的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反思和总结,并根据情况的具体变化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梦想。
1.制度的保障力。
2012年2月,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这是国家对合格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规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行为,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为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基本准则,但至今该专业标准尚未完全成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没有得以很好地发挥。调查访谈发现,教师对这一标准了解不够。当前,迫切需要在标准、制度层面上对教师生涯规划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保障。
2.精准的指导力。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管理。在目前的教师管理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普遍不太重视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而学校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对于缩短教师培养周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学校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学校发展规划密切结合起来,将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分解成每一位教师的个人目标,为教师量体裁衣,帮助教师确立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路径,引导教师更好地利用学校发展的契机实现自己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自身潜能,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