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三题

2018-01-28 10:53康万栋
天津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特色评价

■康万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为什么要建设特色课程

(一)建设特色课程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诉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落实“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增加选修课程,开发多样化、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平等、优质、多样的课程选择,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建设特色课程是把学校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

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活动和项目、特色管理和校园环境等,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工作域”。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课程就是学校特色,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特色。构建或开发的特色课程体系或特色校本课程应与学校培养目标、学校文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与学校教育哲学和整体特色融为一体。

(三)建设特色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如何为个性迥异的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课程,从而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二、什么是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指学校在满足国家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地域独特文化背景、学校办学传统和条件,以独特的课程理念为引领,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构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简而言之,特色课程是以学生的“特需”为核心,有着独特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方式的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1.独特性。

独特性是特色课程的核心特征。特色课程的独特性,一是指与学校其他课程相比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品质特征;二是指与其他学校相比,是其他学校所没有或不及的。特色课程是学校依据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学校所处地域特点、学校资源配置差异,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自身文化传统和教育资源,在深刻认识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单项课程或课程群。

2.优质性。

优质性是特色课程的本质特征。特色课程的优质性,一是表现为特色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二是表现为教育质量优质,真正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特色课程的优质性指向教育成果并为家长、社会认可。

3.规范性。

特色课程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品质和优质成果的课程形态,必须符合必要的规范,具有规范性特征。规范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二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或某一课程与教学理念;三是符合课程建设的规则,达到一定的内在标准,从而为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4.整体性。

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而是依据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目标,符合学校的课程理念,能有机地融合于学校整体课程框架中,协调好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发挥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价值,服务于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特色课程的整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校本课程,应与国家课程形成互补关系,在整体课程框架内充分发挥特色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作为学校课程模式,其以“特色”为切入点,应在保证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对学校所有课程进行结构变革与内容整合,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二是特色课程的建设过程不能仅仅依靠少数骨干教师,而应依靠全体师生,乃至专家、家长、社区的共同努力,形成特色课程建设的“共同体”。三是特色课程建设不是为了某类学生的发展,而是要公平惠及每个学生的发展。

5.实践性。

特色课程的形成不是纯粹理论思辨的结果,而是学校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特色课程源于实践的需要和课程资源的积累,又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和完善。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当然需要对课程理论的了解和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引领下,坚持直面鲜活的课程变革实践,创造性地回应课程变革实践真问题,对课程建设及相关要素进行分析与提炼。分析学校课程情境,把握学校课程发展优势,找准学校课程发展的问题与生长点,规划学校课程体系,厘清学校课程哲学,梳理学校课程框架,研制课程纲要和课程实施方案等。这既是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怎样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一)学校环境分析

学校环境分析也称为课程背景分析。这是建设特色课程的客观基础,也是特色课程适应性和适切性的前提。学校环境包括外在环境和内在情境。外在环境包括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背景、社区环境;内在情境包括学校文化传统、办学条件、生源与学情、教师素质与结构等。学校环境分析主要在于明晰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哪些要求;学校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何优势,据此可以开发哪些特色课程;社区有哪些优势课程资源可以挖掘;学校的文化传统如何传承与创新,学校自身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素质结构有哪些优势与不足等。

(二)调查师生的课程需求

学校特色课程为学生的“特需”而开设,而教师则是特色课程建设的主体。因此,在学校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要对师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查。

师生课程需求调查主要在于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喜欢或不喜欢该门课程的理由,以及不同的学生对课程有怎样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对于特色课程的认知,教师的素质结构能否胜任开发与实施特色课程的要求,教师对建设特色课程的困惑,以及教师对建设特色课程相关培训形式和内容的需求等。

(三)厘清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学校培养目标

学校办学理念是建设特色课程的灵魂和统领,特色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具体化、可操作化的体现,是实现和落实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建设特色课程必须首先厘清和确立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指的是“应当办什么样的学校”,学校培养目标则指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里所说的学校培养目标实质上是国家培养人的共性要求与学校对培养人的个性要求的有机结合。当下所谓“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其实就是一种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培养目标。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中介,是为达成培养目标而存在的,不明确学校培养目标,就不清楚为什么要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也就无法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建设特色课程在厘清和明确学校办学理念的同时,还要明确学校培养目标。

(四)掌握特色课程编制的核心技术

1.背景分析技术。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背景分析的内容在前面的“学校环境分析”中已提及,这里只介绍背景分析的工具。背景分析的主要工具是SWOTs分析法,其中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后面的“s”代表的是复数,说明SWOT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众多的、纷繁复杂的。

SWOTs分析就是将与特色课程建设背景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据矩阵形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并据此采取不同的特色课程建设策略。

2.目标厘定技术。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将学校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目录,使培养目标具体化,是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确定特色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特色课程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确保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特色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对学生特点、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课程目标的表达形式有三种取向,即行为目标、过程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取向都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任何单一的形式都不能准确表达课程的目标。特色课程目标的表达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功能,以一种形式为主,综合使用、互为补充、扬长避短,使其各自发挥优势并整体起作用。

3.内容设计技术。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项具体工作。一般来说,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了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三种课程内容取向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因此,特色课程的内容选择绝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做法,应该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合理综合,兼顾学科体系、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这几方面的因素,力求让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都有发挥的空间。

4.实施变革技术。

课程实施通常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所以必然要做出某种变化。课程实施的过程即意味着变革的过程。这就需要特色课程实施者参与课程建设,了解课程实施的意义和效果;使课程实施者具备实施特色课程必备的技能;提供实施特色课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调整学校的组织方式,以便与特色课程的要求相一致等,从而消除对特色课程实施的障碍和抵制。

特色课程的实施,要在形式、内容和教学设计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在形式上,要实现课程资源、实施途径的集约化,实现“学科渗透、校本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社团活动”五位一体。在内容上,要进行学科内知识的纵向统整和学科间知识的横向统整,并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重组,达到学科教学内容最优化,为实施特色课程提供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设计上,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创新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凡是学生喜欢的方法、策略都可以整合到教学设计之中。

5.评价跟进技术。

学校特色课程评价划分为课程实施前的评价、实施中的评价、实施后的评价。

特色课程实施前的评价,即“原型评价”,评价内容涉及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能性、课程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课程的保障体系等。具体评价方法有系统分析、调查、访谈、诊断性测验等。

特色课程实施中的评价,即“过程评价”,这是一种多主体动态的协同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校课程管理机构、教师自我、教师同伴、学生及家长,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和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特色课程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特色课程实施后的评价,即“成果评价”,主要是测量、解释和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评价方法有档案袋评价、实作评价(评定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成就)、测验、问卷、观察与访谈、360度评价等。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特色评价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医的特色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