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化名家研究的创新之作
——读张期鹏《高莽书影录》

2018-01-28 10:50
泰山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莱芜著者著作

亓 凤 珍

(山东财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继2013年9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吴伯箫书影录》《王毓铨书影录》《吕剑书影录》)之后[1],张期鹏在“书影录”的编著上没有停步,而是继续探索,不断前行。2016年9月,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推出了《高莽书影录》[2]。这不仅给他独特的“书影录”系列增添了一个品种,巩固了这类著作在文化名家研究中的地位,也因体例更加完备、科学,内容更加丰富、扎实,编排更加精细、合理,引起了学界和读书界的更多关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从《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到《高莽书影录》,也使他的研究视野从故土地域文化(散文家吴伯箫、历史学家王毓铨、诗人吕剑均是山东莱芜人,其同乡前辈)走向了全国,从地域性文化名家走向了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大家。因为高莽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作家、画家、编辑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俄友好纪念奖章”和“俄中友谊纪念章”等众多荣誉的获得者,其文化成就和社会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为一部文化名家研究专著,这部著作有许多创新之处,可供有志于此道的学界、读书界同仁借鉴。

一是体例上的创新。全书除“序言”和“后记”之外,共分为甲、乙、丙、丁四卷。甲卷为“书影录”,将著者精心搜集的高莽全部著作版本共八十一种,分别按著作、画册、译著、编著、合译五类编辑,其中著作二十八种、画册六种、译著二十九种、编著八种、合译十种。单从目录上看,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高莽作为一个著名翻译家、学者、作家、画家、编辑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加之每种著作都彩印了书影,并详细注明书名、著者(译者、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开本、定价等版本信息,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时代感。整个“书影录”部分,书影缤纷,琳琅满目,让读者既获得知识,又大开眼界。乙卷为“高莽生平简述”,在编排上以年月为序,从高莽出生的1926年写起,直至此书成书的2016年,纵跨高莽九十年的生命历程,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高莽的人生经历、文化活动和各种著述。此卷实为一部简略的《高莽年谱》,又经高莽先生亲自审定,对高莽研究的意义自不待言。丙卷为“大家说高莽”,共收文章十一篇,作者既有戈宝权、丁聪、黄宗江、[俄]费德林这样的名家,也有自牧、徐明祥这样的读书人。此卷看似简单,实则颇费心机。从文章的作者看,都与高莽交往很深。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者中有翻译家、作家、诗人、学者,也有戏剧家、画家、评论家,还有高莽的热心读者;大多是中国人,也有俄罗斯人。按张期鹏的解释,这里的“大家”包含“名家”和“众人”两层意思。这样的编排,显然体现了著者多角度全面反映高莽文化成就和社会影响的意图。丁卷为“高莽研究资料及著述简目”,其价值同样不可小视。尤其是“高莽研究资料简目”,分年度搜集整理了各种研究高莽和写高莽、评高莽、记高莽、采访报道高莽的报刊资料,搜罗范围甚广,用力甚勤,虽然不能说网罗殆尽,但也为今后的高莽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高莽书影录》将研究对象的全部著述、生平经历、重要评论和研究资料有机地汇于一书,使之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全面、立体的研究架构。这种独特的著作体例,此前比较少见,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是内容上的创新。其创新之处主要集中在“书影录”部分,这与作者此前出版的《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是一脉相承的。“书影录”一词古已有之,以“书影录”之名编辑的书籍则古今皆有,但张期鹏的“书影录”与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此前的“书影录”大多属于版本目录学的范畴,收录的是著作书影、版本情况,有的虽也附有一些内容介绍,但大都比较简单、概括。张期鹏的“书影录”除著作书影、版本情况外,更侧重于对著作的评介。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评介不是简单的书评或书介,其写法灵活多样,或评述著作内容,或介绍版本流变,或记述与著者交往,或感叹一本书的前生今世,既有评论、介绍,又有故事、情感、意味和趣味,读来轻松活泼、妙趣横生。因此,他的“书影录”更具有一种书话的性质。或可认为,这是一种集书评、书介、书话于一体的杂糅文体,又与著作书影、版本信息相辅相成,共同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著作的完整信息。对此,张期鹏是有明确的写作追求的,他力图对每一部著作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并且写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不求折中公允,但求从自己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一点启示或借鉴。对此,山东师范大学贾振勇教授评价甚高,他早在《羽书烟尘北极星 日夕沙鸥晚霞轻——序张期鹏〈吴伯箫书影录〉》中就说,这些文章“不仅具有专业水准,还有小品文的风味;不仅考据功力深厚,艺术品评的能力也不能小觑。这又和一般的考释文章有所不同。品书、品事、品人的背后,作者的思想、智慧和独立的判断力也氤氲而生”[1]。这些创新之处,得益于张期鹏长期潜心散文随笔写作和历史文化研究,得益于他对研究对象的深厚情感、理性审视和独立判断,同样值得喜写书评、书话的同仁借鉴。

三是编排上的创新。与著者此前的《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比较,他在《高莽书影录》的编排上显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在《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中,吴伯箫、王毓铨、吕剑的生平简述等都是作为附录出现的,不仅分量不足,著者的用力也远远不够。在《高莽书影录》中,张期鹏把这些内容都放到了与“书影录”同等重要的位置,体现出了他对这些内容的重视。这样编排自有其合理性,因为对一个文化名家的研究,这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更为难得的是,他对这些内容的重视,还体现在了对这些内容的广搜细研上。细读这几部分,尤其是细读乙卷“高莽生平简述”,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比撰写“书影录”更为用心。因为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的分析就能完成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对于高莽研究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张期鹏在书中自述:“因为目前尚无高老的传记,也没有相关资料可供参考,撰写《高莽生平简述》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些资料,都是我大海捞针一般,从他的著作和别人写他的文章中,一点一点抽取出来的。”[2]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部分的充实、强化和支撑,才使得《高莽书影录》较之《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的书话色彩得以淡化,学术研究的意味大大增强。因此,如果说《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还只是三部书话评论集的话,那么,《高莽书影录》已经可以称得上一部高莽研究专著了。当然,就其学术意味的扎实、厚重而言,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因为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绝非朝夕之功,而是一个不断拓展、充实、深化的过程。这些,或可成为张期鹏今后努力的方向。

阅读《高莽书影录》,最让人感动的一点,是作品中浸润着著者的文化情怀。在这部作品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恰好九十岁的高莽、孙杰伉俪,并以此向所有的文化前辈致敬!向真正的文化致敬!”[2]向文化前辈致敬,向文化致敬,这是张期鹏写作此书的初衷,是这部作品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也是张期鹏一贯的文化信念。为了把高莽这位成就卓著的文化老人宝贵的文化资源及时进行挖掘和整理,为了把老人可贵的文化精神发扬开来,传承下去,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仅用短短数月的时间,辛苦搜求,细致梳理,精心编撰,最终十月成书,为老人的九十高寿献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其良苦用心和文化情怀可见一斑。在《高莽书影录》的内容中,也无不浸透着著者的情感温度,文化关怀。他关注文化,热爱文化,相信文化和文化前辈的力量。在张期鹏另一本著作《吴伯箫书影录》封底,有著名作家张炜先生题赠的寄语:“一个地方,总要有足以效法和信赖的文化前辈才好。如果他们坚定地走在前面,就会让人跟从,起码是不再怀疑工作的意义。长此以往,至少也构成了一个行业的道德基础。”[1]这正是他写作书影录的强大动力。

从《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到《高莽书影录》,张期鹏在“书影录”上的探索和进步是值得肯定的。也正因为这样,“书影录”作为一种文化名家研究方式,才真正有了它的立足之地和独特价值。而张期鹏自始至终的文化追求和情怀也温暖了他的文字和读者。

[参考文献]

[1]张期鹏.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2]张期鹏.高莽书影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莱芜著者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山东孙子研究会赴莱芜、泰安等地开展党史参观学习活动
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党支部赴莱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改扩建路段ETC门架系统建设方案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