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询问中的肢体语言分析

2018-01-28 09:05杨万方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戒备侦查人员躯干

杨万方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头部、手臂、腿部、躯干的动作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在面对面交流中,只有7%的信息传递来自于语言(仅指文字),剩余的93%来自于非语言行为。[1]其中非语言行为就包括肢体动作。人类的肢体动作受大脑的边缘系统的影响,往往是最真实、不加修饰的表达,其真实和可靠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服务于侦查工作。

1. 解读肢体语言的基本原则

1.1 观察要细致、隐蔽

细致是指侦查人员的观察要深入、细微。询问过程中,询问对象会下意识的做出很大量的肢体动作,但往往幅度较小,其中有些动作无实际意义,有些动作看似平常但却传递出重要的非语言信息。这就要求侦查人员要对肢体动作保持敏感,做耐心的观察者。隐蔽是指在询问对象不知情的状态下进行观察。每个人都反感别人的监视,若询问对象发现侦查人员在刻意观察自己的行为,其肢体动作就会变的拘谨,不利于侦查人员的观察和分析。

1.2 分析要客观、综合

客观是指抛弃预设立场和个人偏见,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其会影响侦查人员的主观判断。为使肢体语言分析客观准确,就必须要摒弃预设立场,避免个人偏好的影响。综合是指不能孤立的解读肢体语言,要结合相关的动作和语言全面的把握。单个肢体动作具有偶然性,而结合语言、多个肢体动作,则能较为准确的体现行为人的意图。侦查人员在一定要结合前后连贯的动作和语言去理解动作的含义,不能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1.3 摸清询问对象的行为基线

行为基线是指由一个人的习惯性行为构成的常态下的肢体动作体系。通过行为基线,我们可以判断行为人的哪些行为是正常行为,哪些行为是反常表现。在侦查询问之前的准备工作中,侦查人员要充分了解询问对象的基本情况,着重关注询问对象的职业经历、生理习惯、文化背景等可能对肢体动作产生特殊影响的因素。询问过程中,侦查人员要多与询问对象积极进行互动,在互动中观察其动作特点,寻找行为基线。

1.4 关注行为变化

肢体动作的交替变化不一定全部反应心理状态的变化,但若肢体动作的变化与谈话时的某个场景、某个语境相契合,或者肢体动作的交替生硬、不自然,那么此动作变化多体现了内心情绪的波动。在观察询问对象的肢体动作时,要着重注意询问对象的动作变换,捕捉行为变化时的外界刺激。

1.5 考虑场景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场景主要指外在环境和谈话气氛。询问对象产生肢体动作可能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脸红并不只是因为紧张或者害羞,还可能是被阳光直射的正常生理反应。此外,氛围的压力也会导致肢体动作的产生。比如,人在紧张的状态下容易产生多余的肢体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与背离常态的动作相似。侦查人员在分析肢体动作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场景因素对询问对象的影响,避免出现误判。

2. 侦查询问中抵触状态下的肢体动作与语言

抵触心理是侦查询问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其往往不会通过语言直接表达,但会通过肢体动作流露出来。

2.1 抵触状态下常见的肢体动作

2.2.1 双手抱臂。胸部有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两臂交叉护于胸前是最常见的表示抵触、防御的动作。交叉抱臂的姿势主要有两种:抓握式和握拳式。抓握式是指两手臂交叉与胸前,两手握住两大臂。握拳式是指两臂交叉与胸前的同时,双手攥拳于腋下,其与抓握式相比更具有攻击性。需要注意的是,人在寒冷的状态下也会通过抱臂的方式取暖,但这种状态下的肢体多是僵硬且微微颤栗的,伴随的动作还有身体蜷缩、两腿紧贴。侦查人员要将戒备动作与抱臂取暖的动作区分开。

2.1.2 躯干倾斜。在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事物时,躯干会下意识的向另一侧倾斜,这是人正常的生理反应。同样,询问对象对当前的谈话态度消极时,就会出现躯干倾斜的肢体表现。

2.1.3 腹侧否决[2]。腹侧即指身体前侧,这一侧有很多重要的脏器器官。我们对当前的人或事物感到愉悦或认可时,我们会解除防备,下意识的将腹侧对向它。相反如果我们感到厌恶或者否定,我们会将腹侧转向其他方向,这是腹侧否决。

2.1.4 躯干保护。躯干保护是指人在不能远离危险时,用手或者其他物体挡在身前的肢体动作,表示对当前的环境表示戒备和防御。其常见的动作表现是将衣物、抱枕抱在胸前,或将物品阻隔在身前,或者蜷缩上半身以寻求安全感。

2.2 询问对象抵触状态下的肢体语言表达

迫于侦查人员的威严,询问对象的抵触心理多表现为“消极抵触”,即通过僵持、沉默、消极应对等方式表达心中的不满,而不会与侦查人员产生言语或动作上的冲突。询问对象的躯干反应最为直观,其躯干表现有多种,如:腹侧否决、躯干倾斜、躯干保护等。随着侦查询问的推进,我们可能发现询问对象的两只手臂由自然状态变为交叉抱臂于胸前,这个防御性的动作意味着询问对象对当前的话题表示抵触或者戒备,此时若继续遵循以前的询问策略,容易使询问陷入僵局。我们还发现,性格内向的询问对象尤其是女性询问对象通常会将抱枕或者其他柔软物抱在怀中。特别是被害人受到侵害后,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往往一时难以消除,对周围的刺激比较敏感,常常会把一些物件抱在怀中或上体蜷缩以寻求依靠。笔者在公安机关实习时,曾参与过一次侦查询问。该女性询问对象担心受到案件的牵连,始终不愿意配合公安机关工作。在整个询问过程中,询问对象将背包抱于胸前,说话支支吾吾,最终询问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遇到这些状况,侦查人员应该暂缓询问,通过一些方法解开询问对象的戒备姿态,从而消除询问对象的心理障碍。比如,递给询问对象一些物件,使其用手持握,放开双臂;提出到别的位置进行交谈,询问对象起身时身体得到舒展,从而破除戒备动作。[3]需要注意的是,双手抱臂动作与躯干保护动作流露出的戒备心理的强弱程度和情感倾向是不同的。由躯干保护动作流露出的戒备心理更侧重于“难言之隐”,此动作多是内心处于弱势的询问对象所做出的,侦查人员应该注重安慰和开导。而双手抱臂动作多是出于直接的抵触或者防备,侦查人员应该侧重说服和教育。所以,侦查人员在破除询问对象的戒备心理时,要注意分析戒备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强弱程度,作思想工作时找准侧重点。

2.3 引出询问对象潜意识的戒备动作

戒备是一种防御性的心理状态,因性格差异,并不是所有的询问对象的戒备心理都会通过明显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那么询问中的侦查人员如何得知询问对象有没有戒备心理呢?解决方法是通过设计场景引出询问对象潜意识的动作,通过潜意识动作分析其是否有戒备心理。比如,给询问对象倒一杯水,观察其喝完水后将杯子放置的位置:若询问对象将水杯放于手的一侧,他的肢体前侧与侦查人员之间没有人为的阻隔,则说明询问对象心态坦荡;反之,则意味着询问对象心存戒备。

3. 侦查询问中紧张状态下的肢体动作与语言

询问对象产生紧张情绪的刺激源往往是侦查人员获取案件线索的突破口,熟知紧张状态下的肢体动作至关重要。

3.1 紧张状态下常见的肢体动作

3.1.1 手指僵硬、手心出汗。所谓“十指连心”,手指动作往往是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人在内心舒适时,五指分开,自然弯曲。内心紧张时,往往五指并拢,指节弯曲较为僵硬甚至攥拳。紧张情绪也会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如果一个人的手汗明显增多,则说明其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情绪变化。

3.1.2 交错式手势。两手的手指根部相互交错,两手掌紧握,这是交错式手势,往往代表着紧张。人感到的压力越大,其交错式手势就越僵硬,两手紧握的力度就越大,甚至因血液流动不畅出现手指发红发青的现象。

3.1.3 手掌搓腿动作。搓腿动作是一种典型的安慰行为,具体表现为:将一只手或双手,放在腿上,然后沿大腿向下搓至膝盖。或只做一次,或反复摩擦。

3.1.4 锁住脚踝。处于坐姿状态时,双脚在脚踝处交叉或者用脚踝扣住椅子腿,往往是体现心理防御和克制的肢体语言。

3.1.5 肩部收缩。人在紧张以及极不自信的状态下,通常两肩缓缓抬起,甚至肩膀的高度超过了脖子,好像头部被埋在了两肩中一样。[4]此动作在课堂上较为常见:老师说“下面开始提问”,内心自信的学生坐姿端正;内心紧张的学生则心跳加速,同时肩部收缩,企图避开老师的注意力。

3.2 询问对象紧张状态下的肢体语言表达

侦查询问的内容难免与询问对象存在某种联系,询问对象很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询问中,侦查人员与询问对象多采用坐姿进行交谈。此时,询问对象的躯干动作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手部是自由的。如果我们发现询问对象的手部动作比较僵硬甚至攥拳,则可以初步判断其内心并不舒适。手中紧攥纸巾、频繁擦拭手心、手掌摩擦大腿、锁住脚踝,这些都是询问对象压力的状态下的安慰反应。交错式手势在侦查讯问场景中较为多见:出于讯问威严或担心罪行败露,犯罪嫌疑人拷在一起的双手紧紧握住以缓解心理压力。在侦查询问中这种手势的出现也有着类似的含义,心理压力越大,交错式手势就越僵硬,甚至因血液流动不畅出现手指发红发青的现象。

询问对象产生紧张情绪的原因有多种:对自己言语的准确度没有把握、担心被波及、心理素质差等。侦查人员发现询问对象有相关的肢体动作时,应该结合语言和其他动作综合的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询问策略。

4. 侦查询问中说谎时的肢体动作与语言

对肢体动作进行分析能够辅证询问对象的言语真实性。研究发现,说谎时的肢体动作多下意识的集中在离嘴巴较近的头部和手部。

4.1 说谎时常见的肢体动作

4.1.1 头部摇摆不定,目光闪躲。人在说谎时会尽量避免与交谈对象对视,在发生目光接触时,说谎者通常会转动头部以躲开对方的注视。说话时,男性说谎者通常一边用手轻轻揉搓眼睛一边看向别处,女性说谎者为了保护妆容,往往用手轻触一下眼睛并将目光看向别处。[5]

4.1.2 用手触摸嘴巴、鼻子或者后颈。童年时,我们感到心虚时会捂住眼睛,为了不说出谎言会下意识的用手捂住嘴巴。随着年龄的增长,掩饰动作变得细微,但用手触摸嘴巴仍然是说谎后的习惯表现。[6]

4.1.3 抓挠耳朵、后颈。国外相关研究发现,人在说谎时会感觉到耳朵发热、脖颈刺痒。所以人在说谎时可能会用手指或者手掌摩擦位于耳垂下方的皮肤区域,以消除不适感。

4.1.4 上体微微后倾。下体不动,上体微微后倾是一种潜意识的“逃跑反应”,即通过身体后倾获得更大的安全空间。说谎者通常以这种方式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

4.1.5 舔嘴唇、咽口水。说谎者担心谎话被揭穿,常常会伴随着舔嘴唇、咽口水等动作,这也是一种安慰行为,能缓解说谎者内心的紧张情绪。

4.2 询问对象说谎时的肢体语言表达

说慌时心理状态的复杂决定了肢体动作的综合性。询问对象说谎时除了紧张之外,还伴随着心虚、自我责备等心理因素。[7]因此,说谎时的肢体语言表达往往是若干种心理状态综合体现的“动作群”,侦查人员要综合的进行分析和判断。比如,询问对象两腿微微颤抖,目光躲闪的同时有不断的用手触摸嘴巴的动作。这些动作中,双腿颤抖表示紧张,目光躲闪表示心虚,手触摸嘴巴是典型的说谎后的掩饰性动作。综合来看,询问对象说谎的可能性比较大。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对象的言语和动作是否“一致”来判断询问对象是否在说谎。“一致”是指自然状态下语言和肢体动作所体现出的情感倾向是一致的,若询问对象的语言和动作表现相悖,侦查人员应对言语的真实性提高警惕。询问过程中常见的“背叛动作”有:回答“是”的同时却轻轻摇头、陈述时用手轻轻捂住嘴巴。需要注意的是,迫于面对侦查人员的压力,询问对象对行为的控制意识会增强,肢体动作往往不会完整的表现出来,但是仍能捕捉到一些动作细节。比如,询问对象说话时将手微微抬起随即放下,这可能是用手触碰嘴巴或者触摸鼻子的起始动作。侦查人员有必要对这些微小的动作加强观察和分析。

4.3 避免“奥赛罗错误”

此处的“奥赛罗错误”,是指侦查人员对询问对象肢体语言的分析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对其真实意图的误判。侦查询问中,一些性格内向的询问对象,深感公安机关以及侦查人员的威严,内心情绪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波动,表现出与说谎时类似的肢体动作。侦查人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肢体动作是判断询问对象言语真实性的参考因素,但不是绝对的依据。在识别谎言时,不能过度依赖对肢体动作的分析结果,而应该就客观情况进一步证实。

[1] 陈立言. 面部表情及眼神的研究及其意义[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6(2):133-135.

猜你喜欢
戒备侦查人员躯干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侦查人员出庭问题实证研究
树与人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浅谈反贪人员提高出庭作证能力建议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困境及完善策略
吃火锅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
仰卧起坐,使你躯干更有力
搭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