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南昌 330000)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和转型》一书中提到:“在现代社会,咖啡馆、图书馆、书店等是公民自由讨论公共问题的公共领域与公共空间”[1]。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是现代公共阅读空间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2]。从我国图书馆发展史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雏形是藏书楼,无论是官方藏书还是私人藏书,在古代藏书楼只为特定阶层服务,普通大众很难接触到藏书楼。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新思想、新思潮突破国别限制,西方图书馆学传入我国。20世纪20年代,公共图书馆在全国得以广泛建立,普通大众终于拥有了公共阅读空间。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也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公共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近年来,一种适应小康社会生活水平、形态新颖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我国横空出世,并呈现迅猛发展态势[3]。例如,北京西城区打造的特色阅读空间、深圳青番茄文化传播公司的“In Library”、深圳罗湖区图书馆的“YOU图书馆”、南京的“24小时二楼南书房”、张家港的“图书馆驿站”、江阴的“三味书咖”以及温州的“城市书房”等[3]。这类新型城市阅读空间,虽然名称各异、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具有公共阅读空间公益性、开放性的共同特征,在时空上延伸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深圳青番茄文化传播公司(以下简称“青番茄”)是“In Library”的创始者。青番茄在2010年建立了第一家“线上+实体书店”形式的图书馆,将具有物理空间的图书馆移步到线上,自建图书配送物流,读者只需缴纳110元押金,便可以免费享受图书配送到家的图书借阅服务,如不想再续借,则110元押金全部退还。青番茄从创办之初到2012年,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成都等27个城市,覆盖人群超过100万人,书籍种类超过40万种。但随着读者群体的持续壮大,青番茄因为成本问题难以为继,取消了网上借阅模式的图书服务。2013年,青番茄为摆脱中文网上实体书店的经营困境,选择与城市中一些知名咖啡馆、品牌咖啡馆、连锁咖啡馆合作,把网上书店模式移至线下,共同建立城市小型图书馆。以“In library”为共有标识,联动全国的咖啡馆一起创建具有人文阅读功能的图书馆——支持读者免费借阅,并在全国咖啡图书馆进行通借通还。截止2013年底,已在全国创建近600家咖啡图书馆。合作的咖啡馆挂上“In Library”(内有图书馆)的视觉标识牌,表示该咖啡馆内有图书馆,可以提供书刊借阅等服务,也可以进行小团体、小范围的读书活动,由此“In Library”是一个主要标识,也是一个阅读空间符号[4]。
2014年底,青番茄发布了第一款能够实现纸质版图书借阅的手机APP应用——In Library,其分为管理端口和用户端口两种形式。管理端口是有意向合作的咖啡馆通过注册提出申请,由青番茄对申请单位进行场地及其他条件的综合评定,通过之后即可称为“In Library”咖啡图书馆。“In Library”咖啡图书馆的图书均由青番茄统一采购,图书数量为200~500册,图书3个月免费更换一次,图书配送物流由青番茄的自建物流承担。青番茄官网上有每个“In Library”咖啡馆门店的独立页面,展示咖啡馆环境及其藏书,图书借还工作由合作咖啡馆负责。用户端口供注册用户使用。“In Library”APP能够基于GPS定位技术感知读者位置,并为其推荐距离最近的“In Library”咖啡图书馆,各个“In Library”咖啡图书馆之间也可以实行通借通还,服务覆盖逐渐呈现网状化态势。
青番茄与城市咖啡馆合作创建的“In Library”咖啡图书馆是其挖掘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第一步。2014年底,青番茄创始人张丽娟提出“汽车图书馆新动力”这一设想,指出图书馆的跨界合作,描绘了“实现对所有城市居民提供免费图书馆”的蓝图[4]。青番茄还把“In Library”的视觉标识建设在高铁、汽车4S店、商业酒店里,并不断地开拓新的空间——沿地铁沿线各站点布置“In Library”,真正做到让图书馆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随处可见。
2014年初,北京西城区政府文化委员会开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PPP(社会资本)合作道路,相继建设了“红丹丹心目图书馆”(2013年)、“砖读空间”(2014年)、“甲骨文悦读空间”(2014年)、“海棠书斋”(2014年)、“书香酒店”(2014年)、“繁星书吧”(2015年)、“书香驿站”(2015年)、“荣宝斋咖啡书屋”(2015年)、“华宝斋书院”(2015年)、“西华书房”(2016年)等30多家别具一格的公共阅读空间,并将其统一命名为“特色阅读空间”[5]。经过多年实践,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而且扩大了服务人群的覆盖面,年流通人次达30万,服务触角覆盖的区域延伸至城区的主要街道及社区。此外,北京西城区政府文化委员会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制定了《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考核指标体系》,以此对这些特色阅读空间进行绩效考核[6],开辟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文化公益事业的新路径。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文保建筑。“砖读空间”是北京首个在文保单位中建立的公共阅读空间,其利用现有的古建筑实体,通过对其修缮改造,并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打造成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为一体的公共阅读空间,收集与北京有关的文献资料;西城区的什刹海皮影文化酒店,以中国皮影戏为主题,在酒店的大堂开辟了公共阅读空间,命名为“书香酒店”;成立于2014年的“海棠书斋”,是在万寿公园内开辟公共阅读空间;“书香驿站”建立在社区内;“华宝斋书院”建立在全国政协礼堂西南厅;此外,还有不少公共阅读空间建在了景区、街道以及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北京西城区的公共阅读空间主题内容特色鲜明,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走进百姓,深入基层,是政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
青番茄“In Library”和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作为新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公共图书馆的认知,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担城市公共图书馆的部分职能,与小型公共图书馆类似。其基本属性主要有:①公共性。无论是青番茄“In Library”还是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都直接面向社会大众群体,没有阶级、等级、种族之分,具有公共物品品格。②公益性。青番茄“In Library”和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履行着公共图书馆的部分职能,如提供图书的基础借阅服务、讲座、展览等,都是免费向用户开放,具有公益性。③开放性。这类阅读空间开放时长较长,有的24小时开放,有的错峰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的不足,主要解决了城市公共图书馆闭馆后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问题。④知识性。这类空间除了基本的图书借阅、公共阅读以外,还有包括美术、书法、戏剧等多种题材的艺术鉴赏功能,集合了部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的功能,知识性服务更加多样化。
青番茄“In Library”和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都是在某一物体建筑空间的基础上,发挥图书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知识服务。其主要是在公共阅读空间附加诸如文创产品、古玩字画、咖啡茶饮等服务项目,呈现“图书馆+”模式。为此,从这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来看,空间呈现的特点是“x+图书馆”或“图书馆+x”,具有复合性。这类阅读空间注重环境打造,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兼顾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服务中的运动,给予读者更加舒适、便捷、高效的阅读体验。“图书馆+”模式的阅读空间是图书馆的部分功能与图书馆以外的实体建筑空间跨界组合、跨界合作的结晶,是一个将阅读、文化、知识、创意与交流融为一体的城市“第三空间”。它的意义在于,对于合作的实体建筑空间来说,一方面获得了青番茄文化传播公司或政府公共文化资源的支持,提升了空间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为空间消费群体提供了文化服务。对于图书馆而言,缩短了图书馆与群众之间的直达路径,改变了在藏书丰富而数量有限的大建筑里被动等待读者上门的局面,把服务触角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让阅读无处不在,从而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
青番茄“In Library”和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从物理空间、抽象空间、精神空间的角度阐释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哪里”“做什么”“怎么样”3个问题,指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具有为人们提供就近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现实意义。
(1)物理空间指向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哪里”的问题。青番茄“In Library”建设的咖啡图书馆、酒店图书馆、汽车4S店图书馆等,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服务网点呈现网状化结构,使图书馆真正存在于市民的身边,在时空上延伸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不足之处。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也同样广泛存在于街道、社区、公园等,大大缩减了市民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距离,也为市民节约了借还图书的时间成本。这类新型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丰富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阅读空间的供给形态,以一种小型的、复合的公共阅读空间,弥补了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时间覆盖和服务区域覆盖上的短板,使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系统更加网状化,成为一种碎片化的存在。
(2)抽象空间指向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做什么”的问题。这类新型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从字面上看,“阅读”二字体现了它们的专业特性。加盟青番茄“In Library”的咖啡图书馆,虽然带有营利性,但是青番茄注册成员可以在这里免费享受图书服务或参与读书活动。在“In Library”的各类图书馆中,青番茄会根据主题为各个网点配送图书,为网点量身定制专属标签,如林夕迷、韩寒迷、武侠迷等,注重差异化发展策略。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同样注重空间特色,每个公共阅读空间都有侧重点,如书法、绘画、茶道、文玩鉴赏、皮影戏、戏剧等,以呈现给市民更加丰富的知识形态。这类新型的阅读空间,提供各种知识形态以及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足以丰富城市市民的精神家园。
(3)精神空间指向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怎么样”的问题。这类新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空间视觉特色上,注重环境的设计与特色,具有唯美、现代、时尚、精致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对阅读空间的审美需求和心灵需求。虽然青番茄“In Library”和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面积都不大,但是其提供的知识给人们带来了正面影响,既能使人们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能够享受到休闲娱乐所带来的惬意,从而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营造人与人之间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
商业性质的青番茄“In Library”的合作对象多带有商业性质,如咖啡馆、酒店、汽车4S店、大型企业等,主要以商业模式开展公益性事业;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则是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发挥了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的作用。因此,青番茄“In Library”与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的建设主体也不尽相同。青番茄“In Library”主要为民间私办,由民间组织、团体或个人出资并负责运营,如咖啡图书馆、酒店图书馆等。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主要为:①政府公办。由政府投入并管理,如由国家图书馆投入建设与负责运营的“西华书房”。②公办私助。由政府提供空间场地、基本藏书、技术设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引入社会力量运营管理,政府定期检查验收,如“砖读空间”。③私办公助。阅读空间的提供方来自民间,政府给予图书资料的配给支持其开展图书服务,如“繁星书吧”“书香酒店”。
青番茄“In Library”与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在服务内容上呈现业务混搭重组的特色,但是在服务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一定的差异。与青番茄“In Library”合作的咖啡店、汽车4S店、高档酒店,其主营内容与青番茄的图书服务内容是主辅的关系。在服务内容上,基本以图书借还为主,在方便读者借阅、就近阅读上充分发挥了青番茄城市文化服务节点的作用。而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的业务范围更加广泛,有文创产品、新书销售、古玩字画等。其特色阅读空间承载了部分公共图书馆功能,有的又兼顾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功能,成为一个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既有效弥补了公共图书馆数量的不足,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公共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公共图书馆以外的文化服务。
青番茄“In Library”与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在运营方式上呈现公私经营互补的特色,但是在运作资本来源上存在差异。青番茄“In Library”是民间与民间合作模式的公共阅读空间,合作主体均来自民间。在经营上,咖啡、汽车销售等是私营的,图书借还服务是公益性的。青番茄“In Library”会在配送图书时,在图书中放置带有广告性质的书签。作为民间机构,青番茄提供图书免费借阅,它的运作资本基本来自于会员所缴纳的押金以及企业或合作单位、团体的广告费用。而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本身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设,是民间与政府合作模式的公共阅读空间,合作主体是公私结合。在经营上,以提供免费图书服务、阅读空间及其他文化服务为主,附带进行文创产品、新书、简餐的销售。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的运作资本有政府提供的资金、图书资源的支持。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是最主要的建设主体,对于打造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肩负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近几年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情况来看,民间运营管理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由于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图情知识背景,难免在服务中出现偏差,服务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公共图书馆更应该在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
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上,应坚持存量与增量相结合。第一,公共图书馆要做好资源整合,对存量的馆外流通分点进行深挖潜能。首先要将运行良好的图书流通点进行升级改造,改造成为符合现代读者审美需求的公共阅读空间,注重唯美设计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其次,对还在运行但运行状况不够好的流通点进行重新定位,从特色化角度出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最后,对不再运行的流通点直接淘汰,重新审视是否有建设的必要,再进行重新定位与建设。第二,公共图书馆还应该做好公共阅读空间的增量拓展。要在阅读空间的供给上实现从馆内走向馆外,发展具有“图书馆+”功能的、多元化的、复合型的小型公共阅读空间,如咖啡馆、便利店、地铁沿线各站点、酒店、高档写字楼等。要加强与民间资本合作,或者购买社会服务,共同建设馆外的公共阅读空间。在选择某一空间作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点进行建设时,要做好项目考察和甄别,加强对合作方的培训、引导,发挥孵化校正作用,引领合作方走正确发展之路。
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上,应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图书馆资源的数据化、图书馆阅读的移动化、图书馆用户的自主化与图书馆功能的智慧化。公共图书馆要积极打造线上学习中心,使公共图书馆化身为“小运用”装进用户的智能手机里,装进读者的口袋。“小运用”里有“大乾坤”。要将图书馆资源数据化,在“小运用”里推介图书资源、展览资源、讲座视频资源,让读者在任意空间都能阅读与学习,满足当下读者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需要。要在“小运用”里嵌入SNS社交板块,促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读者之间的交流。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应鼓励线上读者到当地公共图书馆或者公共图书馆打造的特色阅读空间里,进行线下的交流和学习,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公共图书馆要重新规划现有馆舍的空间设计,注重设计、功能区分,兼顾读者审美需求。首先,完善馆舍阅读空间设计。公共图书馆应从自身的阅读空间建设入手,注重馆舍空间文化建设,提高视觉感官享受和体验;注重馆舍阅读空间的营造,着力打造舒适、安静、优美的阅读环境。其次,重新规划整合现有馆舍空间。引入可以自由拆分、组合的书架、座椅,根据区域、功能划分阅读空间,使每个阅读空间之间可以合并、隔断,实现化零为整、化整为零;阅读空间功能多元化设置,既可以是安静的阅览室,也可以变成小型阅读交流室。最后,按照主题藏书设置馆中馆。公共图书馆要加强用户分析,分析读者最受欢迎的文献学科,建设主题馆和特色馆。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给公共图书馆带来了竞争,也带来了合作发展的机遇。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所取得的宝贵社会经验,值得公共图书馆借鉴与学习。现代读者在阅读的审美需求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图书馆要想实现与读者需求的无缝对接,就要加快公共阅读空间的转型升级。打破传统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模式,建设小型的、不同形式的、多种功能的复合型图书馆,使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公共阅读空间变成城市的“会客厅”,不仅有图书的借阅流通,也有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使市民可以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1]张铁.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理念、开发与管理[J].图书馆建设,2011(11):31-33.
[2]许欢.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建立与现代图书馆发展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1):109-112.
[3]李国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新趋势[J].公共图书馆,2016(3):卷首语.
[4]王洪波,耿晓宁.“In Library”和地铁图书馆跨界合作比较研究[J].图书馆,2016(3):33-40.
[5]杨松.社会力量参与特色阅读空间建设研究:以北京西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改革为例[J].全国商情,2016(10):43-45.
[6]杨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概念、发展定位和运行机制研究[J].全国商情,2016(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