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屹 抚顺市第四医院普外一科 (辽宁 抚顺 113123)
内容提要: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的32例患者(观察组)及行开腹结肠癌手术的44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8%(3/3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3%(10/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在结肠癌患者中施以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并能有效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结肠癌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几年,结肠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展,腹腔镜在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腹腔镜手术的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对于手术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等尚存在一定的争议[1]。笔者旨在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临床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的32例患者(观察组)及行开腹结肠癌手术的44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0~75岁,平均(39.92±3.31)岁;肿瘤部位:乙状结肠癌6例,降结肠癌8例,横结肠癌8例,升结肠癌10例;Dukes分期:A期6例,B期12例,C期10例,D期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0~75岁,平均(39.94±3.35)岁;肿瘤部位:乙状结肠癌10例,降结肠癌10例,横结肠癌8例,升结肠癌16例;Dukes分期:A期6例,B期16例,C期18例,D期4例。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Dukes分期等基线资料比较,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手术前,两组患者均予以保守治疗,并进行禁食、导泻及低压灌肠。观察组施以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乙状结肠癌患者取头低足高位,降结肠癌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升结肠癌患者取头低足高位,横结肠癌患者取头高足低位。建立气腹,将气腹压强设置为12~14mmHg,分别在脐上放置一观察孔,并在左右麦氏点及其相应位置上放置3个操作孔,分别将操作钳、超声刀腹腔镜置入。对腹腔内的脏器进行详细的探查,以确定肿瘤的位置以及是否发生转移等。在肿瘤近端放置一纱带将肠管及肠管系膜扎紧,使用超声刀将腹膜及肠系膜切开,然后将肠系膜血管分离至根部并进行离断。对于降结肠癌和横结肠癌患者,在患者的腹部相应位置作一长约3~5cm的切口,将游离的肠断游离,并在于肿瘤相距10cm以上位置将肠段切除,吻合两断端的肠管,还纳至腹腔。对于乙状结肠癌患者,应在肿瘤上缘约10~15cm位置处使用超声刀将乙状结肠系膜分离至肠系膜下并进行离断,然后对盆腔进行锐性清扫,在骶前筋膜前方进行锐性分离,至肿瘤下缘3~5cm位置。
对照组施以开腹结肠癌手术,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麻醉后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选择适当的体位,在患者的腹部正中线位置开腹进入腹腔内探查,使用纱布条对近端的肠管进行结扎,并对血管进行分离,同时彻底清扫周围淋巴结。对肠管根部行血管结扎,将肠管切断后再进行缝合,在肿块下方5cm位置处夹闭肠管,逐层关闭吻合口,然后进行腹部冲洗,然后将引流管置入,关腹。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术中情况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失血量,术后情况指标主要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等。
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检验方法,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检验方法,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00.04±11.26)mL、(176.62±15.57)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2.32±0.92)d、(3.84±1.12)d; 两 组 比 较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8%(3/32),其中吻合口感染1例,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3%(10/44),其中吻合口感染3例,肠梗阻3例,切口感染4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肠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传统开腹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结果表明,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传统的开腹手术由于开腹术的切除范围较广,对组织结构的破坏程度较大,因此行传统开腹手术后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传统开腹手术中由于手术视野受限,会对筋膜及系膜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产生影响,极易导致感染、肠梗阻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远期预后极为不利[2]。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腹壁瘢痕小等。腹腔镜根治术分为腹腔镜下游离术和小切口直视两部分,游离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3]。腹腔镜手术要求操作者应准确把握手术切口的长度和位置,并熟练掌握肿瘤的分期和大小,同时在游离期间应注意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晰,可减少对其他器官的损害,手术后能更好的止血。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应用应根据肿瘤的范围、浸润度、分化程度、生物学特征等进行综合判断[4]。笔者认为,为提高腹腔镜手术的效果,应严格掌握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适应症,应选择分化程度较好、肿瘤直径<6cm、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未浸出浆膜的患者[5]。腹腔镜手术组中4例患者中转病例主要是由于肿瘤浸出浆膜且伴有局部转移,导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受到破坏,其他病例均未出现肿瘤游离,亦未发生局部转移,均在腹腔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游离切除操作。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在结肠癌患者中施以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并能有效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