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觉到像科学家一样,是“真刀真枪”地在搞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充分运用以下三种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充分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将活动体验感知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如在教学《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弹性,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多种物品带到课堂上,如弹簧、皮球、橡皮筋、海绵、直尺等,让他们动手玩一玩,拉一拉,压一压,看看有什么样的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物品的弹性性质。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指导儿童学习科学的教学切入点。本节课教学正是由于课前教师做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亲历了多个活动过程,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发现了物体的弹性性质,体验到了像科学家那样去关心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扮演多种角色,会对学生产生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一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如《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一课中探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时,设计了让力量悬殊较大的两个学生拉健身器的活动,并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怎么知道谁拉的比较长呢?用什么测量?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什么呢?你认为弹簧伸长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才能知道这个猜测是不是正确?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然后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他们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压缩空气的研究,有的小组在设计实验时,把注射器里的空气留得过少,就直接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出口,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还有的小组在实验中由于将注射器的出口堵得太紧,导致出口深深陷入橡皮内,使实验无法进行。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教师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分析实验现象,使探究活动得以有序高效地进行。
科学探究活动由于受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比较狡小,有些问题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就要为学生积极创设条件,有的放矢地延伸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带着明确的目的继续探究,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如在教学《物体形状改变以后》应用与拓展环节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物体的弹性性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你想不想利用物体的这种性质设计或制造一种物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呢?让学生去畅想弹性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想出了各种利用弹性的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教师及时转变角色,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将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仔细观察,认真实验,积极思维,充分交流,努力创新,从而获得科学探究的真实体验。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掌握并积累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志趣,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的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