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燕
(安徽铜陵技师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着力强化教育引导、制度保障和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等要求,对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德育人明晰了方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到,以德育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能以德治班。
多年来,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养成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作用。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了解家庭情况,以及研究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个性特长等,来制订和实施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约束制度,对规范学生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教学实践使笔者更加感到,班级管理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到以德治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传统德育方法对实施以德治班具有滞后性,效果不佳。一般来说,传统德育在教法上采用以下方式:第一,在课堂教学上往往是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单调呆板,较难提升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第二,在教学内容上过多地偏重于理论教育,学生难以搞懂弄通,与新时代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甚至和社会需要不太适应;第三,传统德育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有时不能做到遵循教学规律,即不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度和理解能力,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上不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不注意根据个别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不能做到从学生的心身发展规律出发进行道德教育;第四,传统德育一度存在头脚倒置的教学顺序。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对小学生的德育要求最高。现行受“应式教育”的影响,对中学生往往强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家庭和学校更注重的是提高文化素养,而对基础道德要求便低了。进入大学,就像进入自由自在的王国,要求甚至会更低。以上弊病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严重阻碍。
其次,以德治班是对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生动体现。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以德治班,就是要突出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养成正确的“三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突出集体主义原则,要把“五爱”作为基本要求,使学生大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培养新时代“四有”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见》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职业技术教育等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而以德治班正是重在“以学生为本”,也真正抓住了新时代德育的精髓和关键,高度切合了《意见》的精神实质。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就迫切需要调整和构建与当今时代相适合的“以德治班”的班级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
立足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以德治班,就是要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在新时代下应切实把健全完善的学校规制和思政课体作为以德治班的重要保证。实施以德治班需要一个良好的“德治”环境,要靠严明的学校规章制度来保证,靠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来实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教学主管部门要立足新时代,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心智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规划,修订完善思政教材。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班级公约》等制度规范,真正落实以德治班。以德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主管部门应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学校应大胆创新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
第二,在新时代下应切实把良好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以德治班的基础。推进以德治班的管理机制,必须深化对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解,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处理好纽带关系。实施以德治班,必须处理好学生与校方、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是要经常保持与学校的沟通,使学校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你能行”“母校以你为傲”的德育环境。要与社区密切沟通,积极争取社会的德育力量。要与家庭沟通,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二是处理好情感关系。以德治班,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充满大爱,对学生投以真情实感,把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充满信任的友好关系,教师的奉献融入了学生成长的全部过程当中,做到师生和谐共处,师生情感的桥梁就会架设得更加牢固;三是处理好地位关系。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更多的是老师单方面地指令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依附和被依附、适应和被适应的关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少的是被尊重。我们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学生一方获得了极大的理解和包容,强调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相互的朋友式的关系,要求教师应努力地适应学生,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使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达到学生的德育内化教育。
以德治班,需要科学民主、富有成效的管理来实现。科学民主的管理,离不开作为主体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就应做到:改革班团干部的选拔方式,采用选举制和聘任制,即先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思想作风正派、心理状态佳、学习态度端正、办事能力强、责任心强等为标准,由全班同学在优秀学生中,选举产生主要班团干部,然后再由班团干部聘用其他班团委;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督促班团干部各行其能、各尽其责,使班级成为有凝聚力的集体;讲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工作方式,让师生和谐相容;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力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利用学校报刊、网络,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做到“德”字为先,以激励为主,评先评优,赏罚分明。如是,重视“德教”在先,讲求情感与民主的教学管理方式,必将是以德治班的卓有成效之路。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要坚持师德为上,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下大力气深化对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做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扬和践行者。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共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3]唐汉卫.学校德育改革应该确立的四种意识[J].教育研究,2017(6):27-31.
[4]黄偲.浅谈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培训,2017(6):154.
[5]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8):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