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丽
(山东师范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山东 济南 250014)
长期以来,我国落后的实验室条件,使我国的科研事业陷入瓶颈、发展缓慢。而高校实验室的发展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研资金不到位、设备不先进导致的。因此,研究实验室的资产管理问题对于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加强资产管理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学校的廉政建设,增强教职工对于管理部门的信任感,有利于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通过规范采购流程,实施各项规章制度,使得实验室高效运转,从而提高科研效率,加强实验室科研成果的研发与创新,促进我国科技生化等科学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物品的采购中都存在着一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传统观念,造成仪器采购成本远远高于正常水平。这是由于各个研究机构各为其主,相互之间一味攀比设备价格,追求所谓的“国外引进”高端技术造成的。
第二,购进设备时,尤其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实验室采购人员缺乏对于市场行情的事前调研,甚至有些公司把落后或者接近淘汰的仪器当作先进产品进行推销,实验室采购人员却视为珍宝。
第三,绝大多数实验室采购过程中都存在流程不规范的现象。只要提出申请,管理层考虑方案可行之后便会审批通过,缺少对购置的设备的论证,缺乏真实性和效用性的评估,缺少对于所购企业的资质审核和经费去向的监督。因此,造成腐败现象的盛行和实验室灰色收入的普遍存在,使得实验室资金利用率低下。
由于缺乏对于设备购置的统一规划,且各个科研项目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再加上部门保护主义思想,以院系、科研组为单位的分散型实验室只追求自身部门设备的“小而全”,但是缺乏宏观的控制和大局观念,使实验室里存在大量闲置设备。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实验室的高端仪器设备利用率仅为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四点:一是购入大量的小型基础性设备,但是缺乏大型高端精密仪器;二是所购设备功能单一,只适用于某一类实验。甚至有些设备是只为了研究某个科研项目而购置,项目结束后仪器就完全失去了意义,是典型的“一次性”产品;三是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配套设施相辅助,使仪器不能发挥最大化的效用;四是攀比和从众心理使得采购人员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产品,而是一味追求高大上的仪器。
长期以来,由于产权不明晰,没有主体对损坏设备人员追究责任,造成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对于仪器设备存在着当然消费思想。
科研人员缺乏专业的仪器操作技能,凭借着过时的操作理论,认为仪器会简单地使用即可。因此,既没有对设备说明书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通过其他途径学习相关操作知识。这样一来,缺乏对仪器使用的最佳环境和参数的了解,很容易由于不合理使用造成设备的老化和损耗,甚至是非正常损坏。此外,忽视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修工作、缺乏对仪器的定期检查也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远低正常水平。
近几年,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科研经费年平均水平已经由之前的几十万元发展到几千万元不等。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科研人员的薪资、先进科研方法的引进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拥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才能是科研人员专心做研究,免除后顾之忧,才能使科研项目顺利完成不至于半路搁浅。而我国高校研究大部分是纵向科研经费,即来自政府资金支持,缺乏其他经费来源。但是,由于申请政府资金的程序繁杂,且存在长久的滞后期,使得政府资金到位不及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研工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摆脱政府资金的制约,寻找新的经费来源,成为当下科研界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之一。
采购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事前调研中。通过完善采购流程来降低采购成本,使设备仪器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第一,应该明确科研项目发展现状及前景,以此作为依据购入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设备。不片面追求高大上的设备,也不可购置已经被市场淘汰的仪器。
第二,应严格规范投标市场,调查投标企业的背景和资质,避免进入鱼龙混杂的混乱市场。
第三,应严格监督产品的测评过程,分析测评结果与科研需求的契合度。寻求多方专家指导,对于不能满足科研项目的产品应该及时叫停。
第四,要比较产品的性价比,调查同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报价情况。
第一,应将“分散型”实验室往“集中型”实验室转换,整合资源,实现设备的统一采购和资源的优化管理。对于基础性的科研活动,应该统一计划、采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购买带来的资源浪费。建立基础性实验室,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利用率。对于专门项目的专业型设备,应该做好审核和调研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利用。
第二,采购人员要从大局出发,立足于实际,完善科研所需的设备体系,使实验室往专业化、标准化、实用性方向发展。
第一,加强对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例如,开展学习报告、主题讲座等。从思想上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护珍惜公共设备的意识;从操作技巧方面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改变不正确的仪器操作方法,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第二,建立责任到人制和监督机制。强化责任,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促使科研人员养成爱护设备、及时检查设备状态的意识。对于损坏的设备,负责人应承担一定的象征性赔偿责任。实行监督机制,加强管理。
第三,制定定期检查维修的轮班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为仪器建立档案,明确设备的常见问题,为下一次解决问题提供思路,也能做到及时更新替换老化的设备。此外,还要提高实验人员对于设备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仪器的使用熟练度,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
要解决实验室经费不足的问题,不能只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要想提高科研效率,加强科研开发力度,必须扩大经费渠道,寻求非政府力量的支持,加大校外资金的投入比例。
第一,可以申请短期银行贷款。科研经费申请程序烦琐,审批和发放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滞后性,这其中常常出现资金到位不及时的情况。如果一味等待政府资金的下发,会严重影响科研进度。因此,可以选择申请短期贷款,以少量利息支出换取资金的及时到账。
第二,实验室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办学。一方面,对实验室而言,解决科研经费问题;另一方面,为企业的人才输送提供稳定的生源质量。
第三,寻求社会各界捐赠。管理层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联系非营利组织,与各个社会机构加强联系,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承接企业或社会科研项目。通过开展科研合作和转让科技成果的方法来获得科研经费,按照合同规定企业获得技术的使用权,而高校科研人员可以积累科研经验和提高实验水平,从而实现双赢。
[1]闻韵,刘鹏.浅析国内高校实验设备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2]徐小三,胡章文.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高校推行政府采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
[3]邓型深,姜吉琼.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
[4]姬保卫.国外高校实验室管理对我国实验室创新管理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5(7).